目前分類:閱讀,無所不在 (3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4119


無形之城
 
La ciudad invisible
 
作者:艾密里.羅薩勒斯
原文作者:Emili Rosales
譯者:范湲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25日


這是關於一座城市,兩段時空,同樣因著命運糾纏不清的人們,所書寫的一本回憶錄。


全書共分為兩個段落:一是21世紀初,畫廊經營者艾密里與舊時好友的重逢,竟莫名捲入一場攸關人命的名畫追尋之旅,手邊的線索只有由無名氏寄來的回憶錄;另一則是從遙遠的十八世紀,姓名與事蹟皆消失於大多數史書的安德瑞‧羅塞里的回憶錄,記述著他參與興建夢幻之城「聖卡勒斯」的經過。


串連兩段時空的是一幅畫作,以及那座功敗垂成的「無形之城」。1761年,義大利畫家提也波洛應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之邀,舉家前往馬德里裝飾新皇宮,然而卻因為權臣的怨妒,抑鬱而終。作者假設他在晚年除了替亞朗胡斯修道院製作七幅以聖巴斯夸教堂為主題的油畫,還為好友羅塞里繪製了一幅美女肖像畫,不過就如同那座「無形之城」,沒有人能夠確定是否真實存在過。


至於卡洛斯三世在歷史上最廣為人知,是他帶領西班牙對英宣戰,支援北美殖民地獨立運動,以及他為了裝飾皇宮和建設首都,雇用了許多有名的藝術家,如提也波洛、哥雅、蒙斯,並且收藏了許多富有宗教性和世俗性的畫作,之前故宮展出的「華麗巴洛克」,也可看到他的身影。


作者既是暢銷名作「風之影」的編輯,自己也是位小說家。本書作為他第四部長篇小說,當然和薩豐的寫作手法相較,仍遜色許多,然而在約三百頁的篇幅中,能夠精準描繪出兩代的恩怨糾葛,並完整呈現出二百多年前剛剛起步的西班牙,則可一定程度看出他的功力與才華。


若以歷史解謎的角度來看,基本的架構元素無一不缺:詳盡的史實、叱吒其時的名人,以及波瀾壯闊的時代風情,不過或因囿於篇幅,鋪陳力道稍嫌不足,是比較可惜之處。


然而兩段錯綜複雜的時空,巧妙交織出讀者對於滄海桑田的惆悵與追憶。在羅薩勒斯細膩的文字中,我們再次回到大師輩出的年代,看著偉大城市的興起與衰敗,也不禁回想昔日的童年玩伴,曾經的過往,對照今時今日的各自發展,所產生的落差不啻是成長的軌跡。


城市因人而建,人因城市而有了成長的歸依,記憶因城市而生,城市也因人們的記憶,得以一代代傳誦,不管時光如何流逝,不管磚瓦是否終有毀壞的一日。


記憶的潮水繼續湧流,城市像海綿一般把它吸乾而膨脹起來。」卡爾維諾如是說。於是每一位看完本書的讀者,都會忍不住掩卷回頭凝視身邊的城市街景,轉身繼續參與永不停止的城市故事。


或是,在不久的未來,這些故事終將隨著城市,化成文字或話語,在記憶的沃土上,再次重現城市的光榮與壯闊。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9432


維納斯的誕生
 
The Birth of Venus
 
作者:莎拉.杜南特
原文作者:Sarah Dunant
譯者:尤傳莉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28日


1485年,大畫家波提且利在佛羅倫斯這座文藝復興的重鎮,完成了最廣為人知的「維納斯的誕生」。根據希臘神話,美神維納斯便是在海浪泡沫中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左邊的西風之神夫妻合力將維納斯往岸上吹去,由右邊的四季女神負責迎接。


本書從1528年一位默默無聞的老修女充滿疑點的死亡,帶出女主角阿蕾桑德拉精彩曲折卻又牽動人心的一生經歷,自1492年無名畫家為著禮拜堂的濕壁畫進入她的生命開始,周遭的一切跟著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那麼措手不及,那麼毫無預兆,將阿蕾桑德拉的命運和整個時代攪拌在一起,又因著她的獨立自主,她的勇敢追求,漸漸在讀者眼前出現了一朵美麗燦爛的拉花。


從藝術史來看,那個時代的佛羅倫斯是整個歐洲的藝術中心,中產階級才崛起不久,紛紛以雇用畫家為流行,試圖讓自家人隨著畫筆,留名並留影於歷史上,每一處細小的色彩繽紛,都可能在史書上留下不朽。從商業歷史來看,從13世紀開始嶄露頭角的梅迪奇家族正到達最顛峰,不僅巧妙透過海外貿易賺進難以計數的財富,更掌控了歐洲的金融大權,並以獨特眼光資助橫跨各方面的人才,儼然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最大推手。從宗教史來看,羅馬教廷腐敗縱慾,讓薩佛納洛拉這樣勇於挑戰權威,同樣以天主為名,蠱惑信眾的神棍有了可乘之機,使得古希羅以人為主的訴求,再次淹沒在盲目的神性追求浪潮裡。


在如此風起雲湧的時代浪潮下,女性的角色幾乎是空白、略而不提的。同為女性的莎拉‧杜南特則經由富有個性、總是想要見證歷史的阿蕾桑德拉發聲,試圖填補文藝復興時代女性的角色,並呈現多元性別的豐富圖像。


傳統基督教的刻意打壓,讓具有才華的女性,除了慘遭貶抑漠視,甚至會影響到日後的婚姻與家庭。更不用提男同性戀者,不只見不得光,還被封上「雞姦者」的惡毒標籤。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性別大鳴大放,雖稱不上主導全局,至少一定程度感受到「夾縫中求生存」的可貴。那是一個最封閉的時代,卻也是新浪潮逐漸萌芽的新時代,藉由一枝枝畫筆,在每一座神的居所進行最順理成章的反動。


天主存在於你我心中,不論形象為何,最終定能帶給我們力量。透過阿蕾桑德拉多舛的一生,以及作者詳盡的考證、蒐集資料,14世紀末的佛羅倫斯躍然紙上,文字與繪畫的魔力同等驚人。


仿若在這時代的浪潮中,激起的瑰麗泡沫包圍下,也有一位勇敢做自己,用力去愛自己與別人,超越了謎樣的身世,與畫家波提且利同期的維納斯,於焉誕生。我們看到這位維納斯不受命運般的風神吹拂影響,也拒絕迎向時代的詭譎多變,就像更多年前的摩西,在浩瀚海面上劃下一道屬於自己的神蹟,進而走出自己的路,綻放出最燦爛的美麗,如此耀眼,如此迷人。


或許每一位女性讀者在閱讀的當下,都能看到一位類似形象的女神,伸出手、提出一個跨越時空的邀請:「來,讓我們一起去見證歷史吧!」有那麼一刻,我們會分不清那位女神是維納斯?是阿蕾桑德啦?又或是自己?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8191


牛津殺人規則
 
Crimenes Imperceptibles
 
作者:吉耶摩.馬汀涅茲
原文作者:Guillermo Martinez
譯者:孫梅君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30日


生於西元1601年的法國人費馬是個生活平凡的地方議員,數學只不過是他的娛樂,不過這項娛樂卻讓他留名青史,甚至困擾了難以計數的數學家,窮其一生與他的「費馬最後定理」證明搏鬥。


本書便是以1993年6月23日懷爾斯在劍橋大學透過證明「谷山-志村」猜想,進而證明「費馬最後定理」為時間點,描述一名遠從阿根廷來到英國牛津大學研究的數學生,與教授塞爾登聯手解開一連串以「畢達哥拉斯序列」為線索的殺人事件追兇經過。


作者本身是數學博士,這本小說也就成為少數結合數學與謀殺的作品。平心而論,關於殺人的描寫並不多,也沒有緊張刺激的情節,主要是隨著兩位主角對於各個數學思想的論辯,謎團逐漸揭開,以及最後的大逆轉。然而讀者並不會因為作者的專業背景,而產生和作品的巨大代溝。雖說以數學為主題,沒有繁複的計算,而大多是邏輯的演繹說明,以及許多數學史上廣為人知的事件與傳聞。比如說,在1955年提出「谷山-志村猜想」的學者之一谷山豐,儘管有一位認識多年的女友,竟然在1958年自殺,一個月後,他的女友也跟著自殺了。種種傳說更增添了費馬最後定理的神祕性。


至於電影版〈牛津殺人魔〉(http://www.truemovie.com/2008moviedata/OxfordMurders.htm)則改編得比較大眾一些,劇情也比較緊湊,不過基本上仍一定程度保留了原著小說的精神,只要不事先知道兇手是誰,還是可以獲得不少推理解謎的滿足。尤其,片中飾演羅娜的西班牙女星蓮娜瓦特伶,姣好的身材與臉蛋,相信絕對會迷死一大群像我這樣的宅男。


塞爾登父親書房雕版畫上的那段文字,揭示了貫穿全書的精髓所在:


人不過是他行為的串連


不論是為了想要試試看自由滋味而犯下大錯的貝絲,為了保住女兒生命,不惜殺害10名唐氏症兒童的強生,或是為了隱瞞女兒犯罪事實,進而撒下大謊的塞爾登,每一個人都是在行動的當下,遵守各自心中的信念與原則,那是任何一條理論所無法框限的,或者就算有一個學說能夠涵蓋所有人類的行為,終究難以阻止犯罪持續發生,因為人是最難以掌控的,意外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這是本後勁很強的作品,不只在閱讀過程中帶領讀者再次思考那些精采的推論與思想,更在薄薄不到二百頁的篇幅中,敘述了偉大的親情,道德的兩難,可敬的知識,以及人的無限可能。「魔法並不存在」,萬事萬物或許都能找到某種解釋與依歸,然而人性卻是超越魔法的存在。


延伸閱讀:


「費馬最後定理」的演進始末,非常完整呈現出自17世紀到20世紀被證明的過程:


http://cctg.blogspot.com/2005/11/fermats-last-theorem.html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9307


心形盒
 
HEART SHAPED BOX
 
作者:喬.希爾
原文作者:JOE HILL
譯者:陳宗琛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07日


假如有一天,網路連鬼魂都可以拍賣,你會手癢、不計價錢只為了嘗鮮買下它嗎?本書就在描述一位過氣、年過半百的搖滾明星,做了這樣一件蠢事,買了有鬼魂附在上面的西裝,沒想到卻引來一連串的血腥追殺,隨著劇情推展,沒想到這次的鬼魂拍賣,竟是一場精心安排的報復行動!


這麼充滿B級電影趣味的劇情,在喬‧希爾高潮迭起的情節安排下,加入了許多親情、愛情的刻畫,讓整個故事跳脫恐怖小說的窠臼(當然不用錢的血肉模糊是少不了的),讓人在毛骨悚然之餘,心頭還能湧上一絲暖意。


作者是赫赫有名的史蒂芬金之子,本名是Joseph Hillstorm King,取名字的前一個發音,成為筆名喬‧希爾Joe Hill。儘管父親這麼廣為人知,他卻不願讓別人知道此段淵源,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一片天空,直到出道10年後,才被雜誌爆料揭露。本書做為他第一本長篇恐怖小說,字裡行間或多或少也能看出「父親」對兒子的影響有多麼巨大,巨大到每一個身為兒子的,都想要擺脫。


一個變態又具有催眠能力的惡鬼,附身在舊西裝上,神出鬼沒,不僅能擾人思緒,殺人、殺狗更是不眨眼,不只要消滅目標,凡誰阻礙他的復仇計畫,也都要以性命來作為代價。柯雷達克的殘酷,足以在惡鬼排行榜名列前茅。


在鬼魂的無情追殺下,主角裘德與女伴瑪莉貝絲不只傷痕累累,生命危在旦夕,還不得不正視自己之前的人生陰影,在如同公路電影的後半段,我們可以看到鬼魂的心狠手辣都是其次,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就是,不管你怎麼逃或是選擇遺忘,過往曾在我們身心留下不可磨滅痕跡的種種,總會在某一天,像個糾纏不清的孤魂野鬼,回頭來找你,除了沒命似的逃,最好的方式就是挺身面對它。


裘德的父親讓年幼的他處於家暴陰影,母親只能無能為力的選擇視而不見,這是一道永難磨滅的傷痕,促使他遠離家鄉,三十年都不曾看過他爸,投身搖滾事業,感情也像巡迴表演一樣,沒有一個停靠的地方。


受傷的靈魂總是會吸引另一個受傷的靈魂,無論是前女友安娜,或是陪著他出生入死、不離不棄的瑪莉貝絲,都是奇裝異服、刺青滿身的龐克女郎,也都因為不完整或是破碎的家庭背景與童年生活,讓她們選擇一條加深傷痕的不歸路。


作者安排了三個失能的家庭,讓身受其害的三人相遇,在如履薄冰的逃亡旅程中,相互取暖之餘,也能激發出反抗命運的力量,從過去的束縛中獲得解脫。與其說她們是在面對殘暴的鬼魂,不如說是在面對那個無能為力的自己。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該穿越漫漫的夜路,挺身直視那個糾纏已久的鬼魂了吧。


延伸閱讀:


1.英文官方網站:


http://www.heartshapedboxbook.com/


2.關於喬‧希爾和他有名老爸的最新消息:


http://blog.ylib.com/StephenKing/Archives/2008/07/03/6705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8920


兒戲
 
Child’s Play
 
作者:雷金納.希爾
原文作者:Reginald Hill
譯者:子玉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16日


本書是「狄埃爾與巴仕可探案」的第九冊,卻是中文版的第一集(續集〈地之煉〉已於六月中上市)。


和絕大部分的辦案小說一樣,作者安排了兩位個性、外貌均截然不同的警探做為主角,狄埃爾是主導偵辦進度的關鍵角色,雖然身材肥胖,口齒伶俐(說白一點就是尖酸刻薄),不過刀子嘴、豆腐心,心思卻異常細膩。除了增進破案的效率,發現關鍵細節外,擔任刑事主任的他,更讓人敬佩的是,對於受害當事人與部屬的情緒感受,同樣能極其巧妙的體恤安撫。


至於他的部屬巴仕可外表俊俏的多,雖然已婚,妻子艾莉是強悍的女權運動者,並育有一女小玫瑰,個性比較浮躁,容易迷失在龐雜的案件脈絡裡,不過基本上是一位可靠的夥伴與屬下。很明顯是用來突顯狄埃爾的睿智。


〈兒戲〉原名就是兒童的遊戲,主軸是富婆貴朵琳的遺產糾紛,所引發的遺產繼承糾紛,遺族與三大機構虎視眈眈,爾虞我詐,連帶發生第一起命案:謎樣繼承人亞歷山大之死;第二支線則是魏爾德小隊長的同志出櫃風波,導致的第二起命案:小情人克里夫命案。


全書敘述詼諧冷靜,雖然厚達400頁,支線繁雜,人物眾多,不過非常易讀,每位人物均描述深刻,偶爾還會因為狄埃爾的毒舌,發出會心一笑。更讓人佩服的是,大部分的案件儘管盤根錯節,雷金納卻有辦法全部收攏在一起,還給讀者一個清晰的脈絡。


蕾希‧胡畢是最關鍵、且是獨特的一個角色,儼然是第一女主角,主導了許多事件的發展,卻要等到最後一章才會柳暗花明,揭開最後的真相。她外表瘦小,稱不上美麗,學歷並不高,然而冷靜富有智慧,一舉擊敗眾多以男性為主的犯罪小說主角,比口口聲聲將女權當作口號,自以為操控了輿論,實在像是在耍猴戲的藝術總監宗愛琳還要高明許多。


另一個足以看出作者高明處理手法是警界中的同志議題。在保守的英國社會,同志本就難以正大光名的廣為接受,更何況是以男性陽剛為訴求的警局。作者雖然以同志作為書中的主題之一,不僅沒有刻意迴避,也沒有誇大渲染,譁眾取寵,他透過魏爾德這位外表坑坑洞洞的小隊長,展現出同志間的真愛,與必須面對的掙扎,更藉由長官狄埃爾細膩、公私分明的處事原則,提出理想的辦公室同志教戰手則。


犯罪小說必備的懸疑與大逆轉的結局,在本書可一覽無遺;不過,作者多元包容、開放理性的情節描寫,充滿人道關懷的態度,才是讓讀者愛不釋手的最大因素。此種正向光明的使命感,也使得大多數以殺人殘忍血腥為號召的作品相形失色。


雷金納無疑的將小說家的道德任務,執行的非常稱職,一如他筆下的狄埃爾。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8109&


極地惡靈(套書)
 
作者:丹.西蒙斯
原文作者:Dan Simmons
譯者:左惟真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29日


1986年,一個調查小組在加拿大的畢奇島發現了三具冰封的木乃伊,根據考證,他們的真實身分必須追溯到約140年前的1845年5月,約翰‧富蘭克林進行他人生中最後一次的探險,為了追尋西北航路,於是率領128人,分乘兩艘船(驚恐號與幽冥號,同時也是南極大陸上兩座火山的名稱),朝向未知的旅程前進。


〈極地惡靈〉即是以此為背景,經過詳細的蒐集文獻,揉合想像的元素以及愛斯基摩人的傳說,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巨作(原文書即厚達八百頁之譜,中文版本則必須拆卸成兩冊)。身為跨類型小說好手的西蒙斯(他的另一部耳熟能詳的科幻經典,便是〈海柏利昂〉),在這第20本長篇作品中,再次證明了他自由來回穿梭歷史、科幻、奇幻等迥異題材的過人功力,同時也因本書而奠定他邁入暢銷小說作家之列。


「西北航路」是一切的根源,為了能夠成功發現這條傳說中的偉大航道,即使沒有「One Piece」這般的祕寶,卻也讓無數的航海家前仆後繼的展開大多有去無回的冒險。


最早英國人是為了逃避難纏的西班牙艦隊,汲汲於尋找「西北航路」的存在。不過即使在1805年,納爾遜率領英國皇家海軍一舉擊敗法西聯合艦隊,英國正式成為新的海上霸權,這條傳說航線仍未被發現。自此,對於「西北航路」則深埋在每一個航海人的心中,宛如新國魂。


早在1816年,瑪麗‧雪萊便想到將這段冒險加入小說中,於是構思出了〈科學怪人〉這部經典。怪物最後潛逃到北極,而後在殺了創造他的科學家維克多之後,便破窗入海。而全書的主述者羅伯特‧華頓船長便同在極地航行遭困。


彷彿是接續雪萊的奇想,西蒙斯也為極地創造出神出鬼沒的「惡靈」,讓原以險峻的航海歷程,增添更多的艱難與危險。首先,光對極地的無知,便足以加深船員們的恐懼,而孤絕的困境,讓食物短缺到要以吃皮鞋維生,更不用說那些吃人肉的醜聞。


在悶熱的溽暑台北,展卷閱讀這場在極地似乎永無止境的探險,絕對會讓人寒毛直豎,冷汗直流。西蒙斯藉由半虛半實的筆觸,完整傳達了當時兩艘船上人員最深切的絕望;後半段急轉直下的劇情,更是讓「惡靈」相形失色。以征服海洋為目的的航海船,最後大多都不得不屈服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而難以善終。


1854年,約翰‧雷醫師試圖揭露富蘭克林航海最終的真相,他認為當年的航行是因為不願順從當地土著的生活習慣與禦寒求生技術,致使無功且沒法返,未料海軍上將給他的答覆卻是:


北極探險的目的,是考驗運動精神,而不是以效法土著之類的低級藉口,逃避風險。


同時,他也公開指陳探險船吃人肉的事實,不只惹來保守輿論的大肆撻伐,連大文豪狄更斯也惡言譴責(這部分的史實,也成為西蒙斯下一本小說的題材)。由此可見,人們對文明的驕傲自大,才是所有災難的根源。


不過,從最近的國際情勢看來,人類仍然是最不會學到教訓的物種,姑且不論是否致力於有效防止暖化現象,避免北極的冰層逐年融解,然而對於當地蘊藏的大量天然資源,倒是有許多國家(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美國)磨刀霍霍,急於爭奪北極領地的主權。


或許,某天,再生的極地惡靈會忍不住從幽冥之地竄起,橫越冰天雪地,往南吞噬不自量力的人類吧。到時,才是你我真正的噩夢。


延伸閱讀:


1.灰鷹爵士譚光磊為作者以及本書所寫的文章,可作為閱讀本書前最佳的課外補充:


http://blog.roodo.com/grayhawk/archives/6185401.html


2.若要完整了解富蘭克林當年探險以及後續的種種,中國科普博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簡體):


http://www.kepu.net.cn/gb/earth/arctic/history/hst330.html


3.當然,如果你想要看到更多關於本書的書評與心得,更不容錯過官方部落格上的連結:


http://blog.roodo.com/absolutereading


4.至於關於「西北航路」的完整介紹,可參酌中研院王道還的文章:


http://www.bookzone.com.tw/newsletter/scc/epaper/epaper154/epaper154.htm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7857


我與康明斯基
 
作者:丹尼爾,凱曼
原文作者:Daniel Kehlmann
譯者:闕旭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11日


本書延續作者(凱曼最有名的著作是〈丈量世界〉)擅長的二元對比的敘事主題,讓汲汲營營於名利的車爾諾,與虛構的繪畫大師康明斯基擦出詼諧卻引人深思的火花。


車爾諾是一個自以為是,完全忽略他人感受的傳記作家與藝評家,對他而言,人生最大的課題是「要怎樣在最短時間內成名」,炒短線,趨炎附勢,而又迷失在名利追逐的潮起潮落中。全書以他為第一人稱視角,讀者能夠很清楚看到他的自私與盲目,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卻又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更多。


而康明斯基(Kaminski)是一個完全架空的藝術家,約與畢卡索、馬蒂斯同期,以超現實的畫風聞名於世,作者很明顯是參考抽象畫派大師康丁斯基(Kandinsky)的姓名與作品,揉合同時代畫家的部分生平,加以改造、添加許多想像,以假亂真帶領讀者進入一位年老畫家的內心世界。


車爾諾誤以為老畫家已經失明,在背地裡使出渾身解數,只為能趕在康明斯基死前為他寫傳,進而讓自己連帶留名藝術史,打響自己的名號。然而事實證明,搞不清狀況的還有他自己。


從一開始車爾諾自認為掌控全局,成功收買畫家女兒米利安,接著畫家為求一圓畢生心願:和初戀情人會面,兩人踏上追尋之途,沿路上有著公路小說的影子(不過我以為最佳的公路小說非〈麥田捕手〉莫屬),例如遇到搭便車的不速之客路德維希、兩人的衝突與磨合,只可惜限於篇幅,這部分發揮並不多,讓車爾諾帶著康明斯基現身畫展開幕酒會,譏諷藝文界的淺薄無知之後,很快的就讓初戀情人特麗莎出現了。


兩人相會帶起最後的高潮,一如預料,和昔日情人見面結果都不會太好,尤其是在好幾十年過後,即便沒有忘記彼此,當年的情感總會淡去,事過情遷。對康明斯基而言,與其說是和舊情人重逢,不如說他有機會再次重新省視年輕時的自己。


相見的那一刻仿若回到當時,一景一物停留如昔,一轉眼,則人事全非。逝去的,怎樣都再也回不來了。


這讓我想起那英的那首〈相見不如懷念〉:我才發現你我/已活在不同的世界,康明斯基隨著這段旅程,認清了多年來的迷惘;車爾諾則隨著康明斯基的腳步,認清了欠缺重心的人生。


老年與青年呈現出年紀上的對比,然而凱曼藉由這一老一少試圖告訴讀者,或許年紀是不可抗拒的變因,但是不管年齡多寡,總該有些值得讓我們粉身碎骨,執著一生,奮力追求的某種人生意義,非關名,非關利,只關乎內心。


在此之前,要先學會放下,放下才能得到那份輕盈,才能獲得那份泉湧的力量,一如車爾諾要學會放下他對於名利的執著,一如康明斯基要試著放下掛念多年的情感,一如最後車爾諾將訪談的錄音帶、手稿盡付滔滔海水,「那就不要了啊」。多麼富有禪意的結局呀。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3528


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So zartlich war Suleyken
 
作者:齊格飛.藍茨
原文作者:Siegfried Lenz
譯者:林倩葦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31日


根據博客來的書籍介紹,收錄本書的20篇搞笑、無厘頭的故事,是以〈德語課〉享譽文壇的作者,在大約20歲時,為了幫助新婚妻子認識他的故鄉馬祖里所創作的。現今的馬祖里屬於波蘭,是東北部的一個省,而書中所提到的蘇萊肯村則純屬虛構,不過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愛上這個小村,以及可愛的村民。


〈嗜讀魔〉是在講超級愛看書的老人家哈米卡,連敵人入侵都還沉溺在書頁裡,如此從容的態度竟也將敵人嚇退,頗與三國演義〈空城計〉有異曲同工之妙;


〈庫卡肯的輕步兵〉則大大諷刺了部隊長官拘泥枝微末節的規定,卻拋卻任務的原始意義,這次哈米卡又陰錯陽差捉到假冒羊群的走私犯;


〈瑪那亞叔叔〉描述最驚人的「調虎離山之計」,阿列克在市集上騙吃騙喝,說是即將繼承叔叔的遺產,就在謊言即將戳破之際,瑪那亞高明的解除危機;


〈復活節的餐桌〉則讓阿列克一家繼續招搖撞騙,他的三個兒子為了讓復活節餐桌更為豐盛,將父親的本事發揚光大,經典的是,邀請來的客人都是被騙的攤販,卻因為一隻潔白的羔羊,徹底展現了復活節的意義;


在〈烏茲辛斯克的浴盆〉裡,處事霸道的阿芮法姑姑為了紓解旅途辛勞,將一直霸占旅館浴盆的老人搬走,竟也順便解除旅館主人的難題;


不過阿芮法姑姑在〈愉快的葬禮〉就離奇死去,還能莫名其妙自己回到家鄉,原應「嚴肅」的葬禮,在可愛的村人舉辦下,有了皆大歡喜的過程與結果;


〈須蘇米的大日子〉則是最令人捧腹的一篇。葉格卡為了讓普魯買下小牛,竟然說只要普魯能夠吃掉一隻青蛙,就能把小牛給他,不過青蛙只吃一半(請記住,是生吃),普魯為了解決困境,就說只要葉格卡能夠吃掉剩下一半的青蛙,就能保有小牛。好吧,最後結局是什麼都沒有改變,只不過無辜的青蛙被兩人平分入肚,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吃這隻青蛙;


〈坐在短羊皮裡的決鬥〉是獨木橋上的白羊黑羊翻版,施坦尼斯勞和古傑卡為了可笑的理由僵持在狹小的路上,後來演變成兩村間的面子問題,益發不可收拾,形成驚人的耐力戰;


〈馬戲團〉則讓蘇萊肯的可愛居民嚇跑巡迴演出的馬戲團,誰教所有的把戲都被他們破解了。射飛刀激怒了富有正義感的左培可,變出兔子的魔術讓施坦尼斯勞火大了,因為他說那隻兔子是從他身上變出來的,所以兔子應該是他的,而大力士則連最瘦弱的庫庫克都敵不過,以後有哪個馬戲團敢來蘇萊肯哪?


庫庫克為了證明真理是在他這邊,竟然挑戰擅長游泳的左培可,在〈憤怒的鞋匠〉的最後,河上漂來的馬糞讓兩人平手,又是一個跌破眼鏡的結局,不過讀完這10篇,相信讀者一定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再無厘頭的劇情都不會讓人意外。


〈捉公雞的藝術〉則說明了連小偷也拿馬祖里人沒轍;〈小火車波普〉則讓蘇萊肯居民擊敗火車這個大惡魔;〈到歐雷茲科去旅行〉則點出蘇萊肯村民的團結一致,連去旅行都要一大群人一起去才過癮;〈所謂的智能教育〉則諷刺了學校教育的虛假,連督學都被蘇萊肯的老師和學生給打敗了;〈注射疫苗〉則繼續讓無敵的蘇萊肯村人擊敗防疫所的人,畢竟「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才是最佳增進抵抗力的良方;〈蘋果樹裡面的人〉則是最奇幻的一篇,人死去化成一棵蘋果樹,卻敵不過人性;哈米卡在〈重要會議〉再次登場,以拖待變成功解決一場土地爭議;〈一則愛情故事〉的主角是愛神的箭,只要被它射中了,愛情就會有了結果;〈預知未來的碗〉則說明「比馬龍效應」的效能;〈追捕〉則是蘇萊肯村民巧妙趕走覬覦村寶「帕尼普龍子」的貴族。


總之,這20則故事或嘲諷、或民粹、或與世無爭,都一部分呈現出齊格飛對故鄉的喜愛,也許有些部分不是那麼登得上檯面,然而那因為是自己的故鄉,所有的一切都是這麼自然而可愛。


多情的是作者,而能以多情的筆觸描述家鄉的景致與人情;多情的蘇萊肯的村民,而能發自內心做他們自己;多情的是讀者,沉浸在溫柔多情的故事裡,是多麼愜意,多麼自在。每一位本書的讀者,都或多或少能夠在蘇萊肯村民的圖象中,找到一兩個熟識的臉孔,在你我的家鄉。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3990


貓頭鷹男
 
作者:朱川湊人/著
譯者:李曉雯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25日


本書是朱川湊人的出道作,也是從第一篇〈冰人〉開始,他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方向,從此奠定都市傳說寫手的風格。收錄的五篇作品都帶有一絲詭異的氛圍,一如原書名〈都市傳說sepia〉般,烏魚噴出的深褐色墨汁,所形塑的異色短篇。


與根岸鎮衛(1735-1815)蒐集道聽塗說聽來的怪談集結成的「耳袋」不同,朱川湊人長於結合古今元素,創作出新的都市傳說,在本書中,他透過貓頭鷹男這位與眾不同、對都市傳說有著異常執著的殺人魔,表達了一部分他對於作品的期許:「在傳說當中,他有了另一個生命而且繼續生存著。」他不必是傳說的主人翁,卻可以是形塑傳說的人。


〈貓頭鷹男〉是則悲傷的故事,描寫一位如同作者慣常安排的人物,都帶著某種與社會隔閡的疏離感,卻試圖在都市傳說中獲得救贖。尤其文後的爆點,他竟為了模糊自己的身分,而伴裝成一位女人,進而得到另一位男人的喜愛,這讓以這篇網路文化為主題的小說,往更深一層文學層次邁進。身分的認同是全篇的主軸,既然以自己真實的人格得不到旁人的支持與情感,不如隱身於有計畫創造的都市傳說人物當中,雖然病態,卻也是某部分都會人心孤寂的放大與扭曲。


作者最巧妙的手法,無疑是在結局處,製造引人唏噓感嘆的情節,致使全文更加完整,而餘韻不絕。〈戀上逝者〉是當中極品。正當讀者為著早逝絕美少年陷入病態癡戀的三崎忍種種匪夷所思的行徑,感到不可思議時,竟來個力道頗強的回馬槍,一下子主客易位,酷愛畫屍體的畫家鼎凜子才是最後大魔王之一,而逝者朔田公彥仍然陰魂不散,纏繞著原本擔任聽者的自由作家久美子的命運。


〈月之石〉則是其中最為溫暖的作品,即使前半部帶點類似幽靈詛咒的意味,不過當藤田和被裁員的昔日部屬本村會面後,則畫下一個充滿希望與幸福的句點。1970年在大阪舉行萬國博覽會(沒錯,就是浦澤直樹20世紀少年的原點),澤田的母親為了幫他排隊,好讓他能夠如願看到美國館展示的「月之石」(阿波羅計畫登陸月球所帶回來的石頭),而盡力奔跑的模樣,相信每一位身為人子的讀者,都會聯想起同樣為著自己犧牲、不求回報的媽媽。


〈昨日公園〉曾經改編成日劇,是〈世界奇妙物語2006秋季SP〉的第三個主篇,由堂本光一演出。主角由小男孩轉變成少年,大致的劇情類似,皆是為了挽救死去的摯友小町,遠藤不停來到怪異的公園,回到事發的那天下午,沒想到越是想要挽回,越是讓情況嚴重,「一定要讓他知道。對所愛的人說,我愛你。」在經過多次的徒勞後,終於領悟了這個道理,而能安心的與朋友道別。最後結局讓成年後的遠藤,無意中竟然成為被搭救的一方,更是非常高明且具有深意的安排。


或許〈冰人〉是作者的處女作,所以結構相對來說,比較沒有那麼嚴謹,最終的結局彌補了前面一大部分不知所以的鋪陳。背景設定在岐阜縣內一處神社的夏祭,有著精神困擾的一樹,在小女孩小靖子的帶領下,來到以「冰藏河童」為號召的怪異巴士,沒想到居然是她死去的弟弟。而在一場意外的殺人事件後,一樹再次在同一輛巴士上,與小靖子再度相會。儘管手法有些生澀,不過卻可看出作者對於營造都市傳說式氛圍的用心。


都市傳說(又名都會傳奇),在維基百科的定義是「一種民間故事,通過口語、傳媒和電子郵件等媒體無止盡地流傳下去」,不只日本(以裂嘴女、人面犬、廁所內的花子最廣為人知),台灣則在PTT的推波助瀾下,鄉民意識抬頭,許多網路傳說(或是謠言),則以撲天蓋地之勢,藉由新聞媒體的渲染之下,一波波的無限流傳變異。


而朱川湊人的短篇故事們,不啻是這種新文化的具體展現嗎?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7400


花食
 
作者:朱川湊人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30日


當我們開始回顧往事,就代表年紀已經大了。而本書就是會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帶領讀者回到遙遠童年時代的作品,跟著每篇故事的主角,再次回到早已逝去許久的歲月。


雖然有「鄉愁恐怖小說名手」的稱號,其實朱川湊人的每則短篇其實一點不嚇人,絕對不會有讓人毛骨悚然、手心冒汗的情況,反而是「鄉愁」的意味濃濃遍布在書頁中,宛若一道道時光隧道,在過去與現實來往穿梭。


本書共收錄六則短篇小說,都帶有一點異怪的趣味,不過我深深以為,作者習慣以都市傳說般的怪談來包裝他所要傳達的懷舊意圖,像是在向昔日悼念般。同時,儘管背景大都設定在昭和三、四十年代(昭和年代加1925即為西元),約莫是台灣四、五十年代,不過書中所描繪的景象跟我小時候印象中的台北差不多,所以讀來更是難免勾起許多回憶。


每則小說的編排也深有含義。除了都是大人以回憶方式,透過幼時的自己,描述當年曾經發生過的一些奇特的故事,而篇中的主角也以男孩、女孩不同的敘事角度,非常寫實的呈現出其時的景況與人情風貌:〈精靈之夜〉(男)、〈妖精生物〉(女)、摩訶不思議(男)、花食(男)、送終婆(女)、凍蝶(男)。


〈摩訶不思議〉是當中最有趣的一篇。小明的叔叔意外過世,出殯當日靈車竟然耍任性不動,連放置棺木的門都開不了,直到三位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到齊,才圓滿辦理好喪事。雖然以喪事為主題,讀來卻非常歡樂,勤叔吊兒啷噹、說話不正經(「要吃章魚燒就必須用兩支牙籤。想要享受人生,就要有兩個女人才行」,相信一定許多女生不以為然吧),一事無成卻又享盡齊人之福,即使身後也讓三個女人和樂融融,這大概是花心男的最高境界了。


最驚悚的莫過於〈妖精生物〉,而結局也是最讓人惆悵的。小津買了一隻很奇特的「妖精生物」,像是水母一樣,不過又帶著一張可愛的笑臉,身體會隨著容器大小而變大,據說擁有牠就會帶來幸福。沒想到卻只讓媽媽一個人幸福,為了發洩怒氣進而將這隻生物給殺了,而她自己從此也與幸福無緣,甚至可能會做出跟媽媽從前相同的決定。


某人的幸福背後,一定是犧牲了另外一些人的幸福。絕大部分的幸福,都是在某些地方有所畸形的。」就像那隻〈妖精生物〉,與之接觸會得到莫名的快感,然而在其笑臉之下,卻隱藏了一張醜惡怪異的臉孔,前後巨大的反差,不禁讓人心驚與鼻酸。


〈精靈之夜〉是算是少數幾篇有好結果的作品之一。「托卡比」是朝鮮語的精靈、鬼怪的代名詞,而在此篇中,則是主人翁死去好友正弘得到解脫後,所化身的形象。街道巷弄對於來自異國人家的排擠,以及面對種種靈異現象,所激發的恐懼不安和心虛,全部都在小孩純真的友誼中,顯得微不足道與可笑。


另一篇與孤立、遭周遭人遺棄有關的是〈凍蝶〉。道男因為家庭因素,一出生就注定必須面臨他人冷眼相待的命運(雖然作者沒有很清楚點明,不過我猜測是家中有人犯下社會不容的罪行,日本對罪犯家庭的無情冷血,從東野圭吾的〈手紙〉可見一斑)。不過卻在每週三下午能夠一位名叫美羽的大姐姐約會,談論他理想中的學校景況,最終美羽的弟弟化成凍蝶(琉球淺黃斑蝶)遠從琉球到大阪來找姐姐,與中國〈梁祝〉死後化蝶有著同樣的淒美,令人動容。


〈送終婆〉也有提到一段關於集體孤立的情節。送終婆只要念一句神奇的咒語,就能讓人靈魂與身體分離,平靜的離開世上,而她曾經應一個父親盜領公家財產的少年之請,寫下後半段的咒語,使他能夠在入伍從軍之時,有獲得改善村人重新看待家中親人的機會。


〈花食〉則是與轉世有關,也是當中最溫馨的一則。身為哥哥的俊樹帶著受前世記憶纏繞的妹妹芙美,來到夢中的「舊家」。文中將哥哥照顧妹妹的情感描述得頗為真切,而父親為了思念慘死的女兒無法進食,也讓人不捨,尤其他吃著轉世後女兒親手做的「花食便當」,所滴落下來的淚水,彷彿也能在讀者看書的當下見到。


如同直木獎評審委員井上廈所言:「沒有任何一篇是不值得看的小說。」就像芙美做的「花食便當」,朱川湊人將時代的景象,幻化成一則則清新的故事,宛如一朵朵美麗鮮豔的花,你我或許無法真的回到從前,卻依然清晰的感受到對於當時深深的遙想。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浦澤直樹的經典作品之一「Monster」當中被用來進行兒童思想控制的教材「沒有名字的怪物」,描述一隻分裂的怪物寄居在體弱的男孩體內,某天因為飢餓所以把做為宿主的男孩給吃了「看看我,看看我,我身體裡的怪物已經長得這麼大了」,一併連同整個皇宮的人都吃了,甚至連另一半分裂出去的怪物也被吃掉了。


─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名字,卻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叫他的人了。


─John,這個名字多麼的好聽。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本書的主人翁也叫做約翰。他體內彷彿也有一隻怪物,所以害他身高比其他人都高,雖然只有11歲,卻有175公分,也讓他擁有與眾不同的超能力:「測謊」。


然而如果你以為這是本與〈無敵浩克〉、〈鋼鐵人〉類似的超人聯盟兒童版,可就大錯特錯。作者藉由一個男孩的視角,點破成人的偽善,並將成長過程中的調適與難題外化、放大,讓讀者看到當無助的兒童面對失去功能的家庭、學校甚而社會時,會造成哪些後果,讀來不只使人沉重,更讓人不禁反思自身的角色。


原書名為「carry me down」(最初譯名為〈伴我同行〉),好像是在表達主人翁想要與其他同儕平行的意圖,他想要放棄175公分的視野,就只是和其他人一般能夠過得正常童年。不過能夠知悉他人謊言,除了自以為有希望名列金氏世界紀錄外,一點好處都沒有,原應快樂無憂的童稚之心,卻不得不面對扭曲矛盾的大人真實世界;原應支持個人成長的家庭,卻找不到足可撫慰心靈的力量;甚至好友、師長幾乎都在某種程度叛離了他。於是,他必須面對身為怪物的無力。


全書巧妙運用大量的精神分析隱喻,透過乖張的情節,逼迫讀者直視自身隱藏潛意識底下的內在衝突與情節,老實說,這過程難免有點不適,也更讓我們能夠同理/同情約翰的遭遇。


依照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以約翰的年紀應尚在潛伏期,然而很明顯由於親情的異常,使得他早年度過肛門期和性蕾期時並未完全滿足其需求,加上他早熟的外表與心智,讓他進入下一階段生殖期產生混亂;而又以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來看,學齡兒童正面對勤勉與自卑的衝突,然而幼兒期與兒童前期階段並未獲得應有的發展,也讓他提早邁入青少年時期後,更加深了自我認同的危機。


當孩子一切都在發展,然而生理上的發育跟不上心智的成熟,其間伴隨而來的落差與適應問題,都有賴周遭大人提高警覺,步步為營的陪伴支持,或許原書名是要大人們拋棄成見與身段,讓我們的視野往下一點,試著與孩子平行,看她們所看到的,感受她們所感受的。


真正最需要傾聽孩子心聲的,其實是父母與師長。測謊機男孩不過對那些無視成人兒童代溝的大人們,所進行的嚴厲批判:別以為孩子什麼都不知道,其實她們都知道。


轉身看看那些圍繞身旁的孩子們吧!也許你覺得對孩子說些謊無傷大雅,反正她們年紀還小無所謂,說話可以不必算話,其實搞不好她們正用靈敏的測謊機,一一對你的言行打分數呢!


─當心測謊機男孩&女孩就在你身邊。多對她們付出一點愛與關心,測謊機也就沒有發揮功能的必要了。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5195


南方女王(上下冊不分售)
 
La Reina del Sur
 
作者: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
原文作者:Arturo Perez-Reverte
譯者:葉淑吟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5日


我們只是身不由己來到這艘船上,所有一切只為了在驚濤駭浪裡苟活,沒想到陰錯陽差,不只活下來,還活得挺不錯的。


從女主角德蕾莎因擔任運毒駕駛的男友違反道上規矩慘遭殺害,進而被迫展開逃亡開始,讀者便跟著緩慢客觀的敘事口吻,一步步揭開這位叱吒風雲「南方女王」的神祕面紗。


倘若除去販毒的背景設定,全書讀來跟觀看港式黑社會電影的節奏若干符節(不過一切根源或許可追溯到影史不朽經典:〈教父〉),有黑吃黑的殘酷、嚴謹行規的無情、入獄洗禮後的蛻變、江湖路險的感嘆,當然更有人性情感糾葛的無奈,這類型小說最大的缺點就是裡面沒有一個是符合社會規範的好人,只有活人和死人,活人當中也可分為兩種:能將自己與他人命運操控自如的勝者、自己的命運是操控在別人手中的傀儡。然而這個缺點同是優點,就因為如此,在黑暗中綻放的花才格外珍貴、動人。


在生命稍不注意轉瞬即逝的黑道,能夠存活下來的不一定充滿野心,卻勢必要有強過他人的求生意志。如同電影〈軍火之王〉(又是一個以不良職業為主題的作品:販賣軍火)的名句:「暴力是人類的天性,人類遠古遺骸的胸腔中,就有矛頭。」。作者藉由她的逃亡,營造出小白兔為了求生,不得不進入充滿毒蛇猛獸叢林的反差,成功塑造出女中豪傑的形象,於是我們就這樣看著她捲進命運的漩渦,越來越深,已經無法回頭了。


一般人印象中的毒梟大都是男人居多,而且都是素行不良、惡貫滿盈之徒,女性不是充作滿足慾望的陪襯,要不就是大哥的附屬。而作者試圖以女性做為主角,顛覆大眾對罪犯的印象,過程中透過一個個驚險萬分的事件與危機,讓她展現不讓鬚眉的智慧與勇氣,又讓該是「女毒梟」形象的德蕾莎,透露出令人又愛又憐的風采。


松本清張的〈黑革記事本〉也是以犯罪女性為主角,原口元子以一本黑色筆記本用做向權貴勒索的工具,想要在銀座靠著酒店生意擁有立足之地,讀來卻讓人厭惡的多。同樣是女性的奮鬥,我們難免流於傳統對於女性種種不合理的刻板印象,凡與之牴觸的皆為壞女人。在〈南方女王〉裡,我們一點都沒辦法討厭德蕾莎,相反的,就像是閱讀〈基督山恩仇記〉一樣,我們會希望唐泰斯不只要活下來,甚至盼望他呼風喚雨,向不公平的社會奪回原應屬於他的一切。


作者讓德蕾莎的「壞」都化為能力的展現,或是某種求生的手段,我們自然融入毒梟的世界,彷彿身為其中一員,看她用青春歲月換取財富與權力。


本書另一個特色是,大量的異國風情描述,讓人不禁想要聽聽那些歌頌毒梟的歌謠寇里多(Corrido),有首歌便是用來傳頌這位虛構的「南方女王」(http://tw.youtube.com/watch?v=GxFkFr0uY_E&feature=related),在輕快的民謠風背後,竟是在描述這個國家的黑暗面。或許作者也想以另一種形式,帶領讀者毫無隔閡的進入那片黑暗地帶,然後燃起一道光,終至四處蔓延,蔚為火海,波瀾壯闊的海。


延伸閱讀:


漫遊者出版社的官方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azothbooks/


當中有詳細的本書背景介紹與作者的創作過程,對本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不容錯過。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想過可以用一本帶點惡搞意味的小說,以及一齣日劇來推銷一個城市的觀光。這比花費天價聘請偶像代言,所帶來的邊際效益高出不知凡幾。


奈良,位於京都附近,是一個跟中國非常有淵源的城市,在西元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這是古早日本人「哈中」的最佳例證,整個城市仿造唐朝首都長安而建,在這般悠久歷史背景之下,部分建築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在奈良時代之後,西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今京都),奈良仍是日本宗教的中心,尤其是佛教,而鹿則被視為神的使者,甚至還有專門的保護區,今日的奈良公園便能買到如書中所描述的「鹿仙貝」,給四處漫遊的鹿群享用。


文壇新秀萬城目(←這是姓,共三字)學(←這是名,一字)巧妙融合奇想與奈良歷史衍生出的各式各樣傳說與風俗,透過一名女子高中代課老師陰錯陽差肩負起拯救日本的重責大任(光是這背景設定就夠歡樂了),還安排了會講話的鹿,甚至讓人慢慢變成一頭鹿!讓讀者在輕鬆有趣的劇情之外,一併將奈良美麗的景致與特色徹底遊遍,去過的還想再遊,沒去過(像我!)就會心癢難耐,恨不得不顧昂貴的機票,前進奈良餵鹿!


這部作品能受到台灣讀者注目的原因在於本書已於今年初改編成日劇,在富士電視台放映,由以「交響情人夢」走紅的玉木宏和「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的綾瀨遙主演,為了讓有點年紀而不能演高中女生堀田的女主角有發揮的空間,便將書中的「麻花捲藤原」換成女生,讓男女主角能有更多的對手戲,只可惜在日本收視率並不高,或許是前面鋪陳太久,以致流失一部分的收視群。


本書是作者的第二部作品,不很厚,劇情主軸也很單純,卻在加入許多有趣的元素後,讓整部作品更豐富,又不偏離主題,像是主角不情願接下的劍道社工作,以及隨之而來的大和杯比賽,都讓讀者對於日本劍道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既然背景設定在學校,難免也會對師生關係進行探討,像是書中副校長李察那段勉勵無力主角的話,堪稱經典:「教師這份工作是耐力賽,不讓對方察覺的耐力賽...只要努力,勢必會有結果。」多麼一針見血的話語啊。


萬城目揉和了奇幻、歷史、校園等題材,讓奈良的美呈現在讀者眼前,難怪能夠入圍日本有名的直木獎,而作家最主要的目的不就是將你我都熟知或是未知的事物,以讓人驚喜的方式,化成文字進入讀者眼裡、心裡嗎?


延伸閱讀:


1.本書官方網站(預定7/1上市!):


http://www.crown.com.tw/makime/nara3.htm


2.日劇版介紹(日本偶像劇場):


http://dorama.info/drama/dramashow.php?num=1177&page=81


本書改編成的日劇目前尚未在台灣正式引進,所以翻譯的名稱不一,主要可分為「鹿男與奈良」和「鹿男與美麗的奈良」,相信只要在google輸入任一者,即可發現許多討論文章,讓我們一起祈禱日劇及早播出吧!


3.奈良為了促進觀光所建立的網站,甚至還有中文版本(繁簡都有!):


http://www.pref.nara.jp/nara_c1/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1220


冰霜將至
 
Innan Frosten
 
作者:賀寧.曼凱爾
原文作者:Henning Mankell
譯者:林立仁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12日


1978年11月,位於南美的蓋亞納郊區的「瓊斯鎮」,發生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殉教事件。由於美國政府收到關於吉姆瓊斯創立的「人民聖殿教」種種不利的傳言,眾議員李奧‧萊恩便率領部屬、記者共17人前往調查。正當他帶著幾位「叛教者」準備搭機逃離時,竟慘遭殺害,僅有少數人存活。


接著,真正的大屠殺與集體自殺登場,被信徒暱稱為「父親」的吉姆,居然下令信徒們集體殉教,以武力、注射氰化物、逼迫服毒的手段,殘殺居住在「瓊斯鎮」的追隨者。最後,吉姆舉槍自盡。事後,共發現914具屍體,不過仍有倖存者逃往鄰近的叢林裡,躲過一場浩劫。


而本書便是以這樣一個血腥的事件揭開序幕,這當中有一位倖存者輾轉逃回了瑞典,進而和主人翁韋蘭德警探父女倆有了連結。當我查閱「瓊斯鎮」相關資料時,才赫然發現可以發展的爆點頗多(如傳言這件事和美國中情局脫離不了干係的陰謀論),然而作者幾乎全部捨棄不用,僅用來鋪陳倖存者衛斯汀的心理狀態,並且做為揭示後續殘忍殺人案件的起點,好像在告訴讀者這本書兒童不宜,要有緊張刺激的準備;然而弔詭的是,全書讀來筆調平淡,無論是站在韋蘭德父女的偵辦角度,或是兇手的作案心境,就像一杯檸檬水,微酸,卻很清爽。


與其說這是本犯罪小說,不如說作者想要用一件件兇案來包裝探討親人間羈絆的意圖,畢竟本書是韋蘭德辦案的最終作(全套共10冊,為當代瑞典最經典的犯罪系列,皆由皇冠引介出版),有點想要藉此來畫下一個句點,讓韋蘭德交棒給初入警界的女兒琳達,透過琳達友人安娜的失蹤案件,讀者不斷隨著情節經歷失蹤、發現、再失蹤、再發現的過程,不論被發現的是屍體,還是更多的問號,韋蘭德逐漸退位,連同他的警察同袍也好似跑龍套的配角。


作者讓書中的兩對父女呈現出兩種親情,一種是多年未見的近親情怯,另一種則是日夜相見的煩膩,層出不窮的事件四處圍繞,好似霧濛濛的海面,將原應單純的親子關係,連同舊日的矛盾情結交互纏繞,等待撥雲見日的時刻。


電影〈妖獸都市〉的主題曲〈飛越迷霧〉(由周華健主唱)有段歌詞是這樣的:「飛越迷霧/把生命看清楚 /明明白白掌握你的路/經過末世之後/你總能夠撥雲見日/重回到最初」,或許曼凱爾便是想經由本書告訴讀者,所以推理小說不過就是將人與人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放大扭曲的書頁裡,讓讀者隨著查案進度,一步步釐清罷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雖是瑞典作品,卻從美國70年代末期的宗教屠殺開始,結束於驚動全球的911事件,一定程度看出作者讓兩起宗教事件首尾呼應的用心,卻也悄悄透露出作者看待強國的觀點。


簡言之,本書是長期支持韋蘭德的讀者不容錯過的結尾作,更是想要一窺韋蘭德全盛時期的入門作。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相信回頭看這一系列的作品,這個想法會更強烈吧。


延伸閱讀:


Discovery 瓊斯鎮專題報導:


http://www.discoverychannel.com.tw/jonestown/index.shtml


關於此次慘案有非常詳細的描述,還有吉姆‧瓊斯的照片,讀來不禁讓人膽寒。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6377


不怕小孩問:寫給父母的親子性教育指南
 
Everything You Never Wanted Your Kids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hey’d Ask)
 
作者:賈斯汀.里查森、馬克.查斯特
原文作者:Justin Richardson、Mark A. Schuster
譯者:柯清心
出版社:大辣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記得之前帶一班六年級,見面的第一堂課,我就問全班說:「誰有看過A片的?」嗯,在我預期之中,有些人舉手,有些人則大概認為老師發瘋了。無視她們的反應,接著說明我的要求:「你們在這個階段想要談戀愛是很正常的,像老師活到二十幾歲了,還沒談過戀愛,真是遜斃了。你會喜歡別人是很正常的,但是,老師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一定要讓我知道,因為老師很八卦的。」


一年過去了,我們班要畢業旅行,行前我只在台上說明我一個小要求(當老師的要求好像滿多的):「出去過夜很好,但是老師也還是只有一個小小要求,那就是我還不太想當師公,所以請不要急著大肚子。」當然,我們班一切平安無事。


早從亞當夏娃抵擋不住蛇的誘惑,將那顆蘋果吃下肚開始,性,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一個說不出口的祕密。也就因為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都在懵懵懂懂間,不知不覺中得到性的啟蒙:或從誇張錯誤的日本A片情節,或從淫穢香豔的情色漫畫書刊,或從早熟有門路的同儕,或從能夠親暱互稱公婆卻從沒見過面的線上遊戲,然而奇怪的是,鮮少有人將課本上的性教育知識當一回事,更不用說有人習慣將父母師長的耳提面命當做耳邊風,為什麼每一個人在性的道路上,總是要像在黑暗中摸索般,跌跌撞撞,偷偷摸摸,彷彿不刺激一點,就無法體現「性」的美好?


一切都要回到「性」在社會架構下所賦予的有色觀點來追溯。同樣是身體器官,眼睛是靈魂之窗,陰莖與陰道卻幾乎很少人敢公開談論保健之道,因為普遍而言,性是受到道德規範強力枷鎖的,它與規矩、貞潔是有關的。性,就像是你我的影子,是見不得光的,凡與之有關的即為汙穢下流。


然而,性與食慾一樣,都是人性之一,越是壓抑防堵,就越可能潰堤失控,而當今台灣一大堆光怪陸離的現象便是從此而來。因為對性無知,對性缺少掌控能力,對性放縱,以致未婚懷孕、未婚生子、墮胎、中學生發生性行為、自拍上網...等事件層出不窮,不禁讓人疑惑,難道父母師長都沒有教嗎?


當然有教!光從四年級康軒版健康與體育課本,就介紹青春期、月經周期與夢遺來看,性教育是遠比古早時代來得周全,不過性教育本身對孩子們的影響卻明顯不足。究其原因,應在於性教育很重要的八字真言並未落實、實踐:開放的陪伴,專業的支持


本書則提醒大人們應該回到孩子們的成長階段重新思考,以發展的角度看待孩子們從0歲到18歲種種根源於性的一言一行,並且用最專業的角度,引導家長建立正確的性知識,做為面對孩子各式各樣性問題的堅實後盾,兩位醫師作者無意提供標準答案或是SOP的標準流程,而是以專業意見打通你我的任督二脈,讓我們能夠更坦然迎接孩子給予我們的挑戰,進而與他們一同成長,體會生命的美好。


開放的態度並非放任不管,而是用陪伴取代批判。當我們了解孩子們的性發展階段,自然會視原本惱人的行為問題(自慰、上色情網站...)為正常的表現,而能用全新且接納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對性的好奇、挫折與疑惑,讓他們能夠從大人身上獲得信賴與支持,性教育才有了真正的起點。


性教育最主要的精神在引導孩子以負責的態度面對性,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對自己深愛的人負責,性最終回歸到愛,而愛的起點是理解,本書則透過專業平實的內容,在這條曾經晦暗不明的道路,點上一盞明亮的燭光,我們不只要吸收各種性知識,修正原先錯誤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要跨出與孩子溝通相處的第一步,當大人能夠坦然面對性的各項議題,孩子也能夠學習到正確的態度。


風行草偃,總有一天當孩子能從我們身上感受到那份對性的自在與從容,相信他們也會在探索性的道路上,更有自信,更有方法。而這本少見系統性的將各個年齡階段所會遇到性問題統整成的專業指南,會讓這股風,吹得更有力,更撼動孩子的心。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7161&kmcode=2028740577222&Path=


我在雨中等你
Art of Racing in the Rain
作  者:賈斯‧史坦
編/譯者:林說俐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2008.05.26


你的心,決定你所看見的


廿世紀初,以躍馬為標誌的法拉利出現在地球上,關鍵人物便是賽車之父:恩佐‧法拉利。他不僅生產性能卓越、造型工藝宛如藝術作品的法拉利跑車與賽車,在他年輕之時,便是以試車手出身的。


本書的主角也叫恩佐,一樣熱愛賽車,唯一且最大的不同,他是一條狗,擁有賽車手的靈魂,卻委身在一隻混種狗的身體裡。儘管是一隻狗,卻酷愛看電視,尤其是跟著主人丹尼一起觀看賽車的記錄影帶,研究每一場賽事,因為他為了來世當人在做準備。


結構雖然簡單,以描寫人狗之間的情誼為主軸,加入賽車的背景,頓時讓原該細水長流的情感,混入了刺激緊張的元素,同時採取獨特的動物第一人稱視角,讓整部作品在樸實中帶著濃濃的閱讀興致。


如果你從沒自頭到尾看完一場F1賽車,甚至連麥可‧舒馬克都不認識,相信讀完本書之後,你會想打開ESPN,從一場賽車開始,感受書中提到的種種。編者與譯者非常貼心的將每一個賽車的專有名詞詳加解釋,若單從注釋來看,就是一本簡略且豐富的賽車小百科,大部分有名的賽事、車手、車子,都有用心的闡述。


同時,丹尼與伊芙鶼鰈情深的愛,透過恩佐的眼睛,顯得更加立體、更加動容。後半部有一段,丹尼對愛慕他的小女生,平淡卻深刻的描述了他對妻子的思念:「我整個世界都圍繞著她而轉動。」


雨,常常在愛情小說中,扮演著浪漫的催化劑,而在以生命相搏、分秒必爭的賽車裡,卻是車手最大的挑戰。對丹尼來說,不只在每一場賽車中都有可能遇到磅礡的大雨,打亂比賽的步伐;而生命中也可能下起好幾場雨,烏雲密布,遮蔽了原先幸福洋溢的氛圍。


然而作者藉由丹尼告訴讀者一種正向的人生觀:接受命運,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哪怕前幾圈處於落後狀態,最終仍然有可能逆轉獲勝。


原書名直譯為「雨中的賽車藝術」,不過我覺得中文譯名更能呼應作者的意旨。雨,象徵挑戰、挫折,危機,或是人生的低潮,而本書似乎就跟恩佐一樣,它會在你最需要它的時候出現,陪伴你,讓你有勇氣面對險阻。


所以,它是本「在雨中等你」的書。當你失去力量的時候,請你翻開書頁,重溫恩佐與各個賽車手與多變氣候、體能、車子性能搏鬥的一切,你會發現力量正一點一滴再次回到身上。


我們是自我命運的創造者


延伸閱讀:


1.與恩佐‧法拉利有約:http://www.cs.ccu.edu.tw/~hph92u/the%20falali's%20father.htm


2.躍馬標誌與法拉利的淵源: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php?name=News&file=print&sid=845


3.這次出版社推出的試讀DM非常富有創意,印刷精美的信封裡放了一張作者給讀者的信,還附有恩佐的狗形書籤。而在信封背面有著下列一段感人的文案:


當信開啟,你將走入牠的心,


牠和你我一樣,有著人類脆弱纖細的靈魂,


但牠無法言語,只有文字能述說牠的故事。


牠叫恩佐,牠在故事裡等你。


 



活動詳閱:看看別人怎麼說
想買本書:想看更詳細資料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0850


來不及穿的8號鞋
 
All The Numbers
 
作者:茱蒂.拉森
原文作者:Judy Merrill Larsen
譯者:謝雅文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28日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洞,深不見底,所以我們窮其一生,只能盡可能去填滿它,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薛西佛斯,不停的把石頭推上山,最終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它再次落下,而這個洞似乎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有時候當我們以為這個洞即將填滿,因為和家人、朋友的愛,足以讓生命的缺口填補,得以圓滿;然而往往是一場意外,或是一個深埋在身體內的腫瘤,一時的情緒失控,於是原先美好的幸福陷落了,突如其來而又措手不及。


本書就是在描述一位母親如何經歷喪親的過程,最終如何靠著周遭親友的支持與支援,再次尋得那個美好的圓。單親媽媽愛倫擁有兩位可愛天真的兒子,沒想到一場水上摩托車的意外,竟然奪走她小兒子詹姆士的性命,身為讀者的我們便跟著愛倫的悲傷,一路向前,途中請備好衛生紙,為生命的無常拭去淚水,也請抱著學習的心,看著她如何鼓起勇氣,跨越這個巨大的洞。


生與死,是人必須要面對的兩大課題,對於死亡最無法接受的,往往是身邊最深愛死者的親人,所以近幾年諮商輔導界除著重臨終關懷外,也漸漸觸及到悲傷輔導與治療,而這兩者皆仰賴各種資源與關係的整合,方能發揮最大的效力。


Bowlby(1969)將失親隨之而來的情感反應,劃分為四個階段:


1.麻木、衝擊時期(numbing and impact)。


2.渴念退縮和尋找的時期(yearning and searching)。


3.第三階段:解組和絕望的時期(disorganization and despair)。


4.第四階段:重組和回復時期(reorganization or recovery)。


書中有一段愛倫自述的心境,非常貼切的描繪出那股悲傷:「好像我們在自己周圍吐絲結繭一樣。」每個人面對喪親失落的復原狀況並不相同,作者則透過愛倫的境遇,提供了一種整合模式,將專業人士的幫助,有系統的為陷於失親情緒的人,給予立即有效的協助。律師的法律諮詢、喪葬儀式的舉行、宗教力量的介入、醫療體系的人道關懷、器官移植的程序進行、親友的陪伴支持,甚至連媒體的合宜報導,都是悲傷治療的其中一環,只要這許多因素能夠越快整合,失親者就能越快從悲傷中復原。


佛家說的無常,就是指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恆久不變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世間一切之法,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人生就像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無時無刻不在面對或大或小的變化,每一位我們深深依靠的摯愛,都有可能在我們毫無準備的狀況下遠去。


因為人生無常,所以才要把握彼此相處的時刻,用心去體察他人的愛,用力去回報他人對我們的愛,用愛去迎接無常,或許這才是造物給人類最大的啟示吧:因為愛,所以當摯愛遠去,我們心如刀割;又因為愛,所以我們在悲傷中吐絲結繭,然後用愛的力量破繭而出,展翅翩翩飛舞。


就像全書的最後一句:「數不盡的愛」,因為愛,生命得到了永恆,也得到了救贖。


 


ps.偶然從誠品拿到本書的試讀DM摺頁,能夠一定程度感受到出版社的用心,故拍起來以為紀念。


非廣告時間:


一、《來不及穿的8號鞋》專屬部落格連結:


http://blog.pixnet.net/suncolor


二、網路書店連結:


1、 博客來


a、購書頁面: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0850


b、活動頁面: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14446&sid=0000014446&page=1


2、誠品


a、購書頁面: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BookCN.aspx?PageNo=&PROD_ID=2680341022008


b、活動頁面:http://www.eslitebooks.com/exhibition/080520_8shoes/index.shtml



3、金石堂


a、購書頁面: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LID=se008&kmcode=2018740577339&Actid=tornado


b、活動頁面:http://www.kingstone.com.tw/Event/0805_aeight/eight.asp?LID=122


4、三采讀享網


a、 購書頁面:http://www.suncolor.com.tw/book_data.asp?pID=20080502193707


b、 活動頁面:https://www.suncolor.com.tw/event/8shoes/index.htm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1199


沒有時間怨恨:布克爾.華盛頓自傳
 
作者:布克爾.華盛頓
譯者:李懷湘
出版社:宇宙光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美國知名出版社藍燈書屋曾在1999年公布了20世紀「百大非小說」,名列第三名的就是這本〈沒有時間怨恨〉(英文原名為Up from Slavery,直譯為〈超越奴役〉,又名〈力爭上游〉)。


提到黑人,你會想到籃球明星麥可喬丹, 或是電影明星丹佐華盛頓,當然也別忘了此刻風起雲湧的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明星歐巴馬;接著,讓我們將搜尋條件縮小,加上平等、爭取權利、奴隸等關鍵字,你不會忘記十九世紀中那場轟轟烈烈的南北戰爭,或是史杜威夫人筆下的湯姆叔叔,當然還有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那個夢。


在這當中,常被大多數我們忽略的,還有本書的主角布克爾‧華盛頓。若一言以蔽之,他是奴隸出身的黑人教育家、演說家,創辦了「特斯克基黑人師範學院」,甚至父母同為黑奴的農業科學家「喬治‧華盛頓‧卡佛」即是在這間學校任教。其最津津樂道的事蹟,即是在1895年9月18日「亞特蘭大博覽會」的演講。


這場演講裡,布克爾講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清楚表明他在黑人民權運動的立場。一艘在海上漂泊多日的船,飲用水早已枯竭,於是多次放出「水,水,我們要水!」的信號,可是得到的只有「就地把水桶放下去吧」的回音。然而,海水怎麼能喝呢?最後船長終於得到這個訊息,將水桶放了下去,原來船已經來到了亞馬遜河的出海口,那裡的水是乾淨的河水。


在這本自傳中,布克爾從年幼時的奴隸生涯開始,經由平淡無鋒的筆觸,描寫他突破困境、艱辛求學的心路歷程,直至創辦學校,到處巡迴演講,進而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風雲人物。


光從他可以在戰前主張蓄奴的喬治亞州首都亞特蘭大市公開發表演說,並贏得熱烈讚賞來看,他所主張的路線,是務實的、漸進的,反對激進式的黑人民權運動,很明顯的和政府當局的立場不謀而合。當然這樣的主張,勢必引來不少同為黑人的同胞反彈。然而,若能讀完本書,即能了解布克爾有此想法的背景了。


布克爾出身即為奴隸,他連親生父親是誰都不知道,在解放黑奴之後,他跟隨母親投靠西維吉尼亞的繼父。最早他幫忙鹽場的工作,後來則是到煤礦坑。即使工作與生活環境再怎麼惡劣,他依然不放棄學習。1872年,他終於橫越500英哩的路程,依靠微薄的旅費,一路上飽受歧視與不平等的對待,只為了到漢普頓學院求學。


對他來說,膚色差異所帶來的隔閡與對待,只是讓他不斷追求超越的動力。任憑他沒有顯著的背景,沒有足夠的金錢或資源,反而更促使他發揮自己的價值,一步步邁向成功,完成自我實現的目標。相信讀完本書,我們自然理解藍燈將它選為世紀百大非小說。畢竟這本書一定程度反映了那個年代的民情與政治社會景象,同時它也提供了當代人檢視現今族群對立或是融合的一個參照路線。


身為曾經被歧視的一方,布克爾難能可貴的沒有帶著太多怨恨,或是有任何自暴自棄的舉動,相反的,他認為「任何人無論他是什麼膚色,只要他把某件事情做好,做得比別人好,最終一定會有人賞識,得到回報」,也因此被歧視的一方必須要挺身而出,不是為了爭取自己的權利,相互鬥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存在的價值,努力不懈,克服橫亙在眼前的各種困難。


說勵志,本書當之無愧,讀完全身絕對會充滿力量,產生「有為者亦若是」之感;不過對我來說,它引導了另一個看待歧視/被歧視、迫害/被迫害的觀點。有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與其被動等命運改變我們,不如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命運。「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回頭來看,正如火如荼展開的美國大選,看著意氣風發的歐巴馬,不也正是從一百多年前,歷代黑人祖先們,傳承下來的吃苦耐勞精神,透過一個個有所成就的小我,進而有機會在這個新世紀初,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創造出最難得的機會嗎?


不也正是現在台灣生活的我們,早已遺忘的打拼精神嗎?一百多年前,布克爾和他的學校試圖打破種族藩籬;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你我所要超越的或許就是長久豐衣足食所養成的浮奢散漫吧。


延伸閱讀:


1.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51489


最想做的事
 
作者:瑪莉‧布雷比/著
譯者:黃迺毓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1年04月10日


這是以布克爾‧華盛頓為主角的兒童繪本,相信他刻苦求學的故事,絕對能給當代的孩子,非常大的啟發。


2.


http://www.americancorner.org.tw/AmericasLibrary/default.htm


美國國家圖書館:美國故事


當中介紹了許多美國史地人物,足可幫助讀者更進一步了解美國。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要講話!」這句話幾乎可以每一個校園中聽到,只要你悄悄在上課鐘響,像是月球漫步般,像是欣賞另一個陌生而又新奇的星球般,也許在講臺前講述課程口沫橫飛的老師口中,也許在臨時被推派上台管理秩序的孩子幹部口中,也許在分組進行討論時,小組中比較好事的孩子口中,更或許是在黑板上張貼的計分表上,或許是老師手上的必攜簿中,有誰不能控制自己,而在不適當的時刻說了不適當的話,按規定會被扣幾點,損害了整組該週的榮譽,或是遭受罰抄課文、勞動服務等酷刑。


為什麼「不要講話」?


你忍不住這樣提出這樣的疑問,並且想到自己小時候似乎也是這樣走來的。上課時就要正襟危坐,兩眼平視,緊盯著講台上演的戲碼,兩手背在身後,深恐破壞了籠罩在教室裡的規矩。那是無法挑戰的威權,當你身處在所謂上課的情境裡,你必須假裝嘴巴有條無形的拉鍊,牢牢繫緊,像是把腦袋瓜裡的所有想法打個結,連出來透個氣都不行。


而這本書〈不要講話!〉則提出了一個最意想不到的狂想:地球上最聒噪的生物「雷克頓小學五年級小朋友」居然自己進行「不要講話」的比賽,除了老師問話只能回答三個字之外,其餘場合都不得開口說任何一個字。天哪!他們能夠憋多久、而誰又是最後贏家?


書中所描述的過程實在超乎你的想像之外,同時有著太多值得孩子本身、老師(尤其是這個最愛說「不要講話!」的族群)仔細深思的地方,哲學的趣味俯拾即是,絕對會讓每一個年齡層的讀者,忍不住嘗試類似的實驗。


身為四年級班導師的我,實在難以想像當我踏上講臺,面對一群沉默的孩子,我將何以自處。畢竟依照教室裡的「常規」,學生不是不能講話,而是要在可以說話的時刻,說大人想聽的話,除此之外的話語,都有可能被視為搗蛋作怪。所以當我希望孩子回答,竟然換來一片沉默,不也正是另一種「反抗權威」嗎?很有可能,我也會像「霞特校長」般拿著大聲公怒吼著:「請大聲講話」吧。


由於作者的巧思,我們都明白了為什麼「不要講話」。語言是人類最有力的工具,僅次於思考。要能有效「班級經營」,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掌控學生的「語言」。所以「不要講話」不過是眾多手段之一,且最具體(或是粗暴)的一種。為了教學流程的流暢,又或者是囿於所剩無幾的上課時數,老師必須擔任教室裡的國王,宰制教學進度,安排知識有效裝入孩子的腦中。因此,「不要講話!」成了掌控思想的第一步。


克萊門斯透過琳西和大衛的比賽,告訴每一位大聲說「不要講話」的師長們,在追求班級秩序之外,錯過(忽略)了多少更為有趣的事物。掌控學生語言的結果,反而失去了讓師生共同探索語言此項「載體」功用的機會。另外,他也告訴我們,長久的習慣或是規範,要能讓孩子內化成為自己的精髓,最好是自發的、體驗式的。


這本書揭示了教室裡另一種可能,一個充滿哲思的教學實驗,一個習以為常的規範,反過來竟是另一番柳暗花明。只要我們大膽嘗試,保持如同書中老師們所採取的開放接納態度,孩子或許會有超乎預期的結果產生。


我想到了白居易的「無聲勝有聲」詩句,當教室裡產生了發自內心的靜默,一種奇特、引人入勝的教學節奏正要開始呢!寫到這裡,呵,我知道你的內心話,你打算等這本書上市後,買一本放在班上,看看是不是也會激起類似的漣漪呢?敬請拭目以待吧,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更有創意的!教學不正是由一連串的驚喜組成的嗎?失去了驚奇與熱情,就算不用老師喊「不要講話」,孩子自然也會關閉他的溝通之道。


於是,每一間教室都成了教育理想國,老師不是教室裡的國王,而是這個城邦的一份子,思考與語言則在這個國度裡,不停來回穿梭,無休無止...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天,你徹夜讀著以〈貓頭鷹男〉出道的恐怖推理新秀朱川湊人在2006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水銀蟲》。突然身體一陣奇癢,宛如全身鑽滿難以計數的小蟲,從四肢末端開始,一點一滴的啃噬脆弱的軀殼,每一道神經突觸皆被這種小蟲占滿,大腦皮質皺褶也像被鑽透了數千個小孔般,望著桌前鏡中的自己,卻像是另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瞪大雙眼,雙手抓得滿臉血痕。


─好癢喔。


鏡中人並不是你,你這樣告訴自己,似乎這樣說就能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待面對如此的景況。「這種叫『水銀蟲』的昆蟲,會進入人的靈魂裡四處爬行,最後挖出無數個洞孔」。漸漸的,你感到一股巨大的絕望,搞不好連害怕的時間都沒有,你就要被這種剛在書中看到的幻蟲給啃食殆盡。


─真是癢死了。


身體的毀壞並不會帶給你真正的恐懼,你擔憂的是,原已殘敗的靈魂,將會以怎樣的形式殘存下來。或許就像蠶寶寶啃食桑葉般,只剩下較為堅硬的葉梗吧。


嗯...就像枯葉般的人。你在〈枯葉之日〉裡面看到了兩個乾枯的生命,因緣際會有了交叉點,整個人生陷入失敗漩渦的「山中」,在轉折的關鍵之日,遇到了同樣背負生命沉坷的「女人」,字裡行間充斥著詭異的氛圍,而最後的爆點更是這兩片枯葉,捲入了暗無天日的黑洞。


─我看到了最恐怖的刑罰,無止盡的刑期,最殘酷的代價,讓我更癢了。歹路不可行,但是誰沒有走過歹路,會不會也有某種禁錮在我的生命中,只是我渾然未知?


要比恐怖,〈時雨之日〉中的怪物更是令你難忘。對於周遭的一點點聲響,都會錯以為書中描述的濃重鼻音。男孩薰為了逃離家中的腐敗,因著躲雨的緣分,來到一位美麗大姐姐的家中,卻看到了為了對抗命運所引來的巨大懲罰與悲哀。


─我們總以為能夠改變命運,只要有所付出,勇敢追求,好似上天自然而然就會賜給我們相對的報償。可悲的是,接踵而來的,常是難以承受的後果。啊,癢到我都抓破臉了,這也是我所選擇的嗎?


「水銀蟲」這本書名出現在〈斑雪之日〉。斑雪就是指春天初臨,冬雪漸融,那些陽光透過枝葉縫隙無法照射到所造成的斑斑雪痕。而文中的青年「高志」仍面對著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苦,最親愛的姊姊「真理」竟選擇了悲慘的方式離開人世,換來另一位充滿祕密、如強酸般的女性「佐奈子」,逐漸的腐蝕這個家僅剩了一切,於是他選擇了螳臂擋車的復仇...


─我終於知道作者要告訴讀者的是什麼了。無奈。有些事情你以為有選擇權,其實選項只有一個,你只是不得不選了。人生就是一場假民主的騙局。是這樣的嗎?天哪!超癢的啦!


你現在有點想把晚餐一口氣吐出來,因為偏偏你也和〈虎落之日〉中的「小健」一樣,吃了一塊漢堡肉。他跟著奶奶「富士子」風塵僕僕探訪孫子「小遼」慘死輪下的「雅江」。排山倒海而來的思念與不捨,所烹煮的餐點,卻是這樣難以下嚥。


─噁...真是超噁心的,我超愛吃漢堡肉的呢。人所能付出的,遠比你我想像的還要來得多了。只不過這樣的付出,會不會太可笑、太無謂了呢?我放棄了,癢就讓它癢吧。


〈薄冰之日〉則繼續講述了一個必須為自己罪行付出代價的故事。差別只在於主人翁的反省能力差、算是標準的惡女。奈央只差一步就能獲得畢生最大的幸福:和事業有成的科技新貴結婚,只不過在跨越幸福門檻之前,似乎還有一道舊日的傷疤需要彌補,每到聖誕節,她就必須要去面對,不過往往選擇了逃避,這次她逃得了嗎?


─惡有惡報,即使是在幸運組的,只要你做壞事,也可能一下就被踢到不幸組。或許根本沒有什麼幸與不幸之分,端看你願不願意認真去面對罷了。咦,好像不癢了呢,是習慣了嗎?


〈微熱之日〉讓你看到人性的殘酷。路西法效應正在發酵,即使對於三個上山探險的小孩來說,也難逃情境力量的宰制。「信也」、「一真」和「恒夫」竟然在山童廟前遇到了可怖的山童,但是誰才是真正可怕的呢?看到最後的結局,你又把胃中僅剩的一絲晚餐吐得精光。


─再吐就要吐胃液啦。這一切絕對是水銀蟲造成的幻覺,讓我找到牠們,全部給捏死吧,就像孩子們對待山童的方式...


終於全書來到了最後。「病貓之日」講述了一個很平淡的男女故事。妻子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圖書館員「八重樫」,近日總看到一位全身黑的怪男子,更奇怪的是,從他口中吟出的詩句,竟然非常切合八重的內心:新焰焚卻,舊情意...


─又來了,好癢喔!反正我的內心早已千瘡百孔,管他再多的水銀蟲,也傷害不了多少的,哈哈...


真正腐蝕殆盡的是人心,水銀蟲只是讓腐敗的速度加快而已。


你,正在看文章的你,現在有沒有覺得哪邊癢癢的呢?或許屬於你的崩壞之日,就快來到了...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