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7857


我與康明斯基
 
作者:丹尼爾,凱曼
原文作者:Daniel Kehlmann
譯者:闕旭玲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11日


本書延續作者(凱曼最有名的著作是〈丈量世界〉)擅長的二元對比的敘事主題,讓汲汲營營於名利的車爾諾,與虛構的繪畫大師康明斯基擦出詼諧卻引人深思的火花。


車爾諾是一個自以為是,完全忽略他人感受的傳記作家與藝評家,對他而言,人生最大的課題是「要怎樣在最短時間內成名」,炒短線,趨炎附勢,而又迷失在名利追逐的潮起潮落中。全書以他為第一人稱視角,讀者能夠很清楚看到他的自私與盲目,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卻又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更多。


而康明斯基(Kaminski)是一個完全架空的藝術家,約與畢卡索、馬蒂斯同期,以超現實的畫風聞名於世,作者很明顯是參考抽象畫派大師康丁斯基(Kandinsky)的姓名與作品,揉合同時代畫家的部分生平,加以改造、添加許多想像,以假亂真帶領讀者進入一位年老畫家的內心世界。


車爾諾誤以為老畫家已經失明,在背地裡使出渾身解數,只為能趕在康明斯基死前為他寫傳,進而讓自己連帶留名藝術史,打響自己的名號。然而事實證明,搞不清狀況的還有他自己。


從一開始車爾諾自認為掌控全局,成功收買畫家女兒米利安,接著畫家為求一圓畢生心願:和初戀情人會面,兩人踏上追尋之途,沿路上有著公路小說的影子(不過我以為最佳的公路小說非〈麥田捕手〉莫屬),例如遇到搭便車的不速之客路德維希、兩人的衝突與磨合,只可惜限於篇幅,這部分發揮並不多,讓車爾諾帶著康明斯基現身畫展開幕酒會,譏諷藝文界的淺薄無知之後,很快的就讓初戀情人特麗莎出現了。


兩人相會帶起最後的高潮,一如預料,和昔日情人見面結果都不會太好,尤其是在好幾十年過後,即便沒有忘記彼此,當年的情感總會淡去,事過情遷。對康明斯基而言,與其說是和舊情人重逢,不如說他有機會再次重新省視年輕時的自己。


相見的那一刻仿若回到當時,一景一物停留如昔,一轉眼,則人事全非。逝去的,怎樣都再也回不來了。


這讓我想起那英的那首〈相見不如懷念〉:我才發現你我/已活在不同的世界,康明斯基隨著這段旅程,認清了多年來的迷惘;車爾諾則隨著康明斯基的腳步,認清了欠缺重心的人生。


老年與青年呈現出年紀上的對比,然而凱曼藉由這一老一少試圖告訴讀者,或許年紀是不可抗拒的變因,但是不管年齡多寡,總該有些值得讓我們粉身碎骨,執著一生,奮力追求的某種人生意義,非關名,非關利,只關乎內心。


在此之前,要先學會放下,放下才能得到那份輕盈,才能獲得那份泉湧的力量,一如車爾諾要學會放下他對於名利的執著,一如康明斯基要試著放下掛念多年的情感,一如最後車爾諾將訪談的錄音帶、手稿盡付滔滔海水,「那就不要了啊」。多麼富有禪意的結局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9179996 的頭像
    x9179996

    失語症候群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