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1199
沒有時間怨恨:布克爾.華盛頓自傳
作者:布克爾.華盛頓
譯者:李懷湘
出版社:宇宙光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美國知名出版社藍燈書屋曾在1999年公布了20世紀「百大非小說」,名列第三名的就是這本〈沒有時間怨恨〉(英文原名為Up from Slavery,直譯為〈超越奴役〉,又名〈力爭上游〉)。
提到黑人,你會想到籃球明星麥可喬丹, 或是電影明星丹佐華盛頓,當然也別忘了此刻風起雲湧的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明星歐巴馬;接著,讓我們將搜尋條件縮小,加上平等、爭取權利、奴隸等關鍵字,你不會忘記十九世紀中那場轟轟烈烈的南北戰爭,或是史杜威夫人筆下的湯姆叔叔,當然還有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那個夢。
在這當中,常被大多數我們忽略的,還有本書的主角布克爾‧華盛頓。若一言以蔽之,他是奴隸出身的黑人教育家、演說家,創辦了「特斯克基黑人師範學院」,甚至父母同為黑奴的農業科學家「喬治‧華盛頓‧卡佛」即是在這間學校任教。其最津津樂道的事蹟,即是在1895年9月18日「亞特蘭大博覽會」的演講。
這場演講裡,布克爾講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清楚表明他在黑人民權運動的立場。一艘在海上漂泊多日的船,飲用水早已枯竭,於是多次放出「水,水,我們要水!」的信號,可是得到的只有「就地把水桶放下去吧」的回音。然而,海水怎麼能喝呢?最後船長終於得到這個訊息,將水桶放了下去,原來船已經來到了亞馬遜河的出海口,那裡的水是乾淨的河水。
在這本自傳中,布克爾從年幼時的奴隸生涯開始,經由平淡無鋒的筆觸,描寫他突破困境、艱辛求學的心路歷程,直至創辦學校,到處巡迴演講,進而成為當時最具影響力的風雲人物。
光從他可以在戰前主張蓄奴的喬治亞州首都亞特蘭大市公開發表演說,並贏得熱烈讚賞來看,他所主張的路線,是務實的、漸進的,反對激進式的黑人民權運動,很明顯的和政府當局的立場不謀而合。當然這樣的主張,勢必引來不少同為黑人的同胞反彈。然而,若能讀完本書,即能了解布克爾有此想法的背景了。
布克爾出身即為奴隸,他連親生父親是誰都不知道,在解放黑奴之後,他跟隨母親投靠西維吉尼亞的繼父。最早他幫忙鹽場的工作,後來則是到煤礦坑。即使工作與生活環境再怎麼惡劣,他依然不放棄學習。1872年,他終於橫越500英哩的路程,依靠微薄的旅費,一路上飽受歧視與不平等的對待,只為了到漢普頓學院求學。
對他來說,膚色差異所帶來的隔閡與對待,只是讓他不斷追求超越的動力。任憑他沒有顯著的背景,沒有足夠的金錢或資源,反而更促使他發揮自己的價值,一步步邁向成功,完成自我實現的目標。相信讀完本書,我們自然理解藍燈將它選為世紀百大非小說。畢竟這本書一定程度反映了那個年代的民情與政治社會景象,同時它也提供了當代人檢視現今族群對立或是融合的一個參照路線。
身為曾經被歧視的一方,布克爾難能可貴的沒有帶著太多怨恨,或是有任何自暴自棄的舉動,相反的,他認為「任何人無論他是什麼膚色,只要他把某件事情做好,做得比別人好,最終一定會有人賞識,得到回報」,也因此被歧視的一方必須要挺身而出,不是為了爭取自己的權利,相互鬥爭,而是為了彰顯自己存在的價值,努力不懈,克服橫亙在眼前的各種困難。
說勵志,本書當之無愧,讀完全身絕對會充滿力量,產生「有為者亦若是」之感;不過對我來說,它引導了另一個看待歧視/被歧視、迫害/被迫害的觀點。有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與其被動等命運改變我們,不如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命運。「不經一番寒澈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回頭來看,正如火如荼展開的美國大選,看著意氣風發的歐巴馬,不也正是從一百多年前,歷代黑人祖先們,傳承下來的吃苦耐勞精神,透過一個個有所成就的小我,進而有機會在這個新世紀初,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創造出最難得的機會嗎?
不也正是現在台灣生活的我們,早已遺忘的打拼精神嗎?一百多年前,布克爾和他的學校試圖打破種族藩籬;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你我所要超越的或許就是長久豐衣足食所養成的浮奢散漫吧。
延伸閱讀:
1.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51489
最想做的事
作者:瑪莉‧布雷比/著
譯者:黃迺毓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1年04月10日
這是以布克爾‧華盛頓為主角的兒童繪本,相信他刻苦求學的故事,絕對能給當代的孩子,非常大的啟發。
2.
http://www.americancorner.org.tw/AmericasLibrary/default.htm
美國國家圖書館:美國故事
當中介紹了許多美國史地人物,足可幫助讀者更進一步了解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