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3804
教育應該不一樣
作者:嚴長壽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28日
依據教育部統計處公布之100學年度各縣市每千方公里各級學校數,台北市約為2483所,花蓮縣以約57所敬陪末座,台東縣約67所居倒數第二,台北市約 是花蓮縣的44倍,單就教育機構的數量,身處台北都會區的學生所獲得的教育資源便遙遙領先偏鄉。而自103學年度起實施的十二年國教,姑不論將帶來對教育 的衝擊、或增加或耗損學生的學習競爭力,依照2011年12月公布修正後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條文第3條將教育經費法定下限由前3年度決算歲入淨額平均值的21.5%提高至22.5%,並明定增加的教育經費預算,應優先用於推動十二年國教,預估教育經費將因而增加新台幣200多億元。儘管教育經費看似增加,然而在分配原則與大方向未變的前提下,幾乎可以預料,台灣教育的城鄉差距只會日益擴大。
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由於國民中小學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而〈中華民國教育統計〉(97年版)指出,97年台北市教育預算為546.69億元,當年度教育預算達 100-500億僅10個縣市,其餘15個縣市連百億都不到,其中絕大部分皆用在包含現任人員的薪資、退休金與各項津貼的人事經費。即便是5年後的現在, 台灣的教育發展並未隨著五都升格而產生質變,相反的更加排擠偏遠縣市所能獲取的經費,稅收少的縣市政府永遠無法有足夠的經費改善教育質量。台灣教育問題千 頭萬緒,繼李家同教授之後,亞都麗緻飯店董事長嚴長壽先生也透過本書,為台灣教育寫下他的診斷書,並開立了幾道藥方,我以為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患寡 更患不均」,若用簡單一句話說,就是人力、財力都沒有用在刀口上。
台灣學生人數逐年下降,平均每位老師任教學生數自77學年度30.9人降至100學年度14.79人,同時教育經費逐年增加,照理說每位學生所能分配到的資源應大幅提升,教育品質也應有極大改善,但是市面上的補習班數量並未減少,依2005年調查顯示,教改十年內補習班數量成長超過5倍, 足見許多家長認為,學校教育並不足以應付升學考試。作者開宗明義,揭示的第一個教育問題,即是家長文憑觀念不變,升學主義依然至上,任憑教育制度如何試圖 扭轉此一現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仍根深柢固存在天下父母心中。儘管國民所得提高,2009年的貧富差距卻逼近75倍,都會地區與偏鄉家庭 所能提供的經濟支持自然有如天壤之別,然而不論最富或最貧,大部分照樣受制於陳腐的成績迷思。
「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同時作者期許 第一線教育工作者,改變思維,鼓勵學生創新,以新時代的啟發式教育,取代傳統考試教育的標準答案。不過諷刺的是,儘管教師身具優質教育的重責大任,體制卻 未給予足夠且有效的支持,不論是2011年軍公教加薪3%,或是中小學教師課稅配套措施,導師費增為3000元、減課等,皆未真正提升教學品質,讓教師因 為繳稅而去汙名化,卻因新增的蠅頭小利而自亂陣腳,製造對立,並增加許多問題,其中尤以減課後若不增加員額,課務將由代課教師吸收為甚。
另外,廣設大學將因少子化趨勢,造成許多學校招生不足,或整併或改名或裁撤,影響深遠的是,量增不代表質的提高,反而讓許多濫竽充數的學店,拖累整體國家 教育。錯誤教育政策更加深學科獨大的闕漏,2011年4月公布的17所〈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俗稱五年五百億)名單中,國內三所藝術大學(臺灣、臺北、臺 南)付之闕如,短視的教育決策當局本身即缺乏遠見,以討好選民自滿,對國家總體教育發展沒有完整規劃,每一項原先看似立意良好的政策,都因倉促上路欠缺配 套而千瘡百孔,本來是要解決問題卻又生出更多問題。
更不用說,與李家同教授同樣憂慮、趨近崩盤的技職教育,由於作者出身餐飲業,對當今技職體系的質變感受特別深。「教育必須是為青年人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高職、專科學校一窩蜂趕升級,妄想以提供一張漂亮文憑來吸引學生,卻忽略了培養一技之長的初衷,畢業不代表就業,卻要透過延長在校時間,蒐集亮麗的學歷,來增加求職的優勢。他提出堅持核心優勢、從「學」到「術」,設立雙重門檻、建立專業尊嚴及標準等三項方案,試圖以質代量,將技職教育「匠」的層次提升至「藝」的境界。
面對跟不上潮流的政府體制,書中倡言學生與公民意識的覺醒,唯有厚植創意與實力,才能真正挑戰未來,讓潛能充分發揮,故提出青年應具備的五大基礎能力:傾聽自己內心、判斷、拿出主見、實踐與學習、對世界好奇,跳脫學校教育框架,去擁抱廣闊的世界,勇於改變,勇於創新,「每個人都像一盞燈,當你愈專注時,它就愈亮」。此外,「家長是一切改革的起點」,要想讓下一代擁有創造美好未來的能力,這一代的家長就必須先自我要求,傾聽、尊重、明辨、開放學習與思考力,一來作為足供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二來寄希望於當下,帶頭促進教育環境的改變。
最後,作者提出「文化是台灣最偉大的軟實力」,為各項建言下 註腳,以台灣固有的文化,引領教育的方向;以健全的教育,豐厚文化的多元發展。文化是台灣未來的根,教育就是豐富的土壤,或許顢頇龐大的政府害怕改變,欠 缺明確方向,使得台灣教育從來沒有真正的改變,反而日益衰微,學生無法從學校習得足以面對未來挑戰的能力,教師無法獲得足夠的支持與信任,教育經費分配不 均又不能有效運用,然而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己的角色開始,屏除過往的習性,用理性與熱情補足教育的空洞,就是改變的起始。
延伸閱讀:
高牆未曾倒下:李家同《李家同談教育》
http://tw.myblog.yahoo.com/x9179996/article?mid=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