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館原訂從98.8.7開展的〈皮克斯動畫20年〉,由於莫拉克颱風襲台,而延後至98.8.8中午才正式開放。這當中最令人期待的便是由皮克斯工作團隊主講的〈皮克斯講壇〉,光是預定的演講陣容,就足以讓皮克斯迷眼睛一亮:
08/08(六)
09:30~11:30 皮克斯:動畫的藝術與藝術家 艾麗斯.克蕾曼/皮克斯20週年展覽策展人
13:00~15:00 皮克斯:藝術與設計 比爾.孔恩/皮克斯藝術製作設計師
15:20~17:20《瓦力》的電影攝影藝術 丹尼艾麗.芬柏/皮克斯技術總監
08/09(日)
10:00~12:00 角色旅程:從平面藝術到立體模型 傑森.畢可史代夫/皮克斯技術總監
13:00~15:00《天外奇蹟》的藝術 布林.伊馬傑爾/皮克斯材質藝術總監
這天的台北並沒有想像中的狂風暴雨,儘管一度以為又將隨著台北市宣布停止辦公延後一天,幸運的是,在聰明伶俐的好心人提醒下,我終於來到了北美館,得以參加8.8下午的兩場講座。
沒想到參與人數眾多,雖然只能在視聽室外觀看視訊轉播,然而館方非常用心,外加設備不錯,聆聽品質不輸實際現場。不論場內或場外,都坐滿了為皮克斯奇妙的動畫藝術而著迷的粉絲。
擔任藝術製作設計師的比爾,或許是藝術家的個性使然,報告起來也很隨性,大約講一個小時就結束了,後半場則開放給聽眾提出問題。他主要以參與〈汽車總動員〉的製作過程,來說明皮克斯是如何運用各式媒材或方式,來解決製作動畫電影上的種種問題。
北美館很熱心的整理演講內容在官方部落格上:http://pixar20.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_10.html
身為皮克斯的藝術製作設計師Production Designer,穿著花襯衫的Bill笑著說,看到這些隨手畫出的作品,被拿來討論,感覺真的很特別。在視聽室的大型屏幕上,Bill首先以照片帶領大家參觀皮克斯:十幾種早晨穀片(cereal)、開會遲到使用滑板車代步、宛若動畫村的動畫部門、裝潢成小木屋的辦公室等,皮克斯果然處處是驚奇。
順著演講主題,Bill將「皮克斯的藝術」定義為用來為電影解決問題。為了能支援故事情節的發展,藝術家們會嘗試任何可使用的媒材,進行討論,像是將兩張紙重疊以呈現不同的效果、超人特攻隊的拼貼、或是採用其他知名插畫家的風格、手繪搭配電腦等。而Bill擅於使用粉彩作畫,是受到皮克斯某位前輩的鼓勵,讓他發現粉彩能讓作品充滿豐富的生命力。
光線
在汽車總動員Cars - 這部場景幾乎發生在戶外的動畫片,需精準地表現光的變化,除了用粉彩做光線研究,改變他看待光線的向度外,Bill更將攝影機架設在山上,紀錄一天24小時的天空色彩轉換的連續影像,觀察地球陰影、物體直接光照與折射受光之下的色彩變化與亮度,也發現大自然的美是超越想像的。然而日光只是各種光源的其中一種,還須區分螢光燈、街燈、車燈的差異;一種燈光與多種燈光的交互作用;車燈照射在街景的亮度呈現的遠近感;室內室外的光線、白天夜晚的改變等,再將這些細微的變化表現在彩色腳本colorscripts中,呈現整體感與和諧的漸層與明暗。
除了真實物件的光影變化,他們也做出角色和場景的雕塑,光線照射在陶土雕塑上的產生明暗對比,幫助他們進行更細部的觀察,而建造雕塑來模擬光線配置,不僅能獲得想要的效果,花費的成本也比電腦低。
縝密的觀察得到的光線研究只是安排場景色調的考量因素之一,還需同時反映故事主角的心情,即便在相同的時空之下,一旦麥昆McQueen的心情轉變,也須做出不同的安排。也因此每一場景的色彩搭配,都是經過精心的規劃與安排,Bill認為使用色彩傳遞訊息是最強而有力的方式。
場景與角色
皮克斯故事裡的世界,強調讓觀眾信服,因此在汽車總動員Cars這部片的景物規劃上,藝術團隊們為了創造一個只有汽車的世界,必須嘗試從車子的角度去看待週遭的景物。他們發現人類在看一個物體,容易把自己的感受投射上去,像是把大石擬人成巨人,因此在汽車總動員裡的汽車們,也會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片中有些大石便故意設計為引擎蓋的形狀。他們在66號公路探勘時看到的印地安帳篷(indian tents,圖片參考),在汽車世界裡則是交通錐(圖片參考)帳篷,在燈下飛舞的蒼蠅,也都是一部部迷你的汽車形體。汽車主角們的表情也是得需克服的問題,由於汽車的外殼是金屬而非塑膠,就得想辦法讓他們做出臉部表情時,也有自然的肌理變化,就是這些在細節上的著重,塑造出片中真實的汽車世界。
Bill也提到另一個他們透過藝術解決的困難,當時片中有一段回溯過往的歷史片段,他們嘗試使用不同的色調表現,像是黑白照片(這會看起來像是報紙)、紀錄片(會變成在看老式電影),最後終於實驗出以舊照片、受到溼氣影響、略為褪色的效果,來表現真實感,啟動記憶的開關。
回答觀眾問題時,有人問道Bill過去曾參與過聖誕夜驚魂的製作,想知道未來皮克斯是否也會嘗試比較灰暗的動畫片題材。Bill說,總裁John Lasseter常常會在他創作的時候跑過來,拍拍他的背說「再來多點顏色吧!」因為John Lasseter非常喜歡明亮的色彩!不過在製作蟲蟲危機A Bug’s Life時,蝗蟲來襲所呈現的黑暗感,就是一個靈活應用色彩的成功案例。因此皮克斯的導演們也會探索各種色彩展現的效果。
Bill給台灣動畫界的建議:皮克斯的強項在於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在製作的時候並非預算主導,而是導演主導,因此不會為了快速完成作品而處處受到侷限,寧可花比較久的時間,也要做出一個好的作品。一個好的導演很重要,導演是製作一部電影的金字塔頂端,會決定整部片的風格,因此應該多加培訓導演人才。給想進入動畫界的朋友們的建議:follow what you want; follow your heart,學習的觸角要更廣,做動畫不是只喜歡看漫畫就可以,要多多涉獵各種領域,找出自己的強處並發揮它,有熱情才能做的更好。
根據我做的筆記,補充以下幾點(無關緊要的幾點):
1.比爾欣賞的幾部動畫:〈龍貓〉、〈鐵巨人〉,早期迪士尼的〈101忠狗〉。
2.由於目前皮克斯屬迪士尼麾下,之前製作的動畫角色場景版權皆屬迪士尼所有,加上皮克斯也需要迪士尼的豐富資源,基本上脫離迪士尼魔掌的機會不大。
3.一則好的故事,說穿了就是將包括內心深處的思考或生活體驗的所得,進行「去蕪存菁」的工程。
4.動畫師其實就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
而具有理工背景,目前卻從事需要高度藝術敏感度的動畫攝影工作的芬柏,分享了大量〈瓦力〉幕後攝影的艱辛與先進技術,非常扎實的兩小時演講,以致後面開放問題,顯得有些意猶未盡。北美館一樣非常貼心的整理演講實況如下:http://pixar20.blogspot.com/2009/08/cinematography-of-walle.html
Danielle是《瓦力》WALL·E的燈光藝術總監(Director of Photography - Lighting),擁有哈佛大學的電腦科學藝術學士學位,是名符其實的科技與藝術結合、左右腦並用!演講內容條理分明,比較偏技術層面,十分合適動畫專業人士參考學習。
Unique Look
- Break Out of Pixar Look
《瓦力》這部電影擁有非常獨特的故事、角色與場景,無法使用傳統的對白。既然不能用語言表達,就要突破過去的技術、手法,另闢一條創新之路。
- "Filmic"
在拍攝的過程中,導演常用"Filmic(電影的)"這個詞,試圖把真人動作片的電影質感放到動畫片裡。
- 60's and Early 70's Science Fiction
導演將他成長背景所看過的科幻動作片帶到電影裡,讓人相信故事發生的背景,並產生共鳴。
- Discovered Film
- Documentary Style
製作電影時會故意採取紀錄片的拍攝模式,有趣的是,動畫片跟一般的電影一樣,甚至經過更嚴密的腳本安排,不可能是紀錄片。但是為了呈現記錄片的效果,皮克斯團隊特別做出一些額外的鏡頭,表現紀錄片那種略微粗糙、難以預測、卻又十分貼近日常生活的情節,如此一來便更能傳達影像的生命,讓觀眾有在看WALL·E生命故事的臨場感。
要說明《瓦力》的電影攝影藝術,就要從兩個角度來看:攝影(Camera)與打光(Lighting),分屬前後期的拍攝階段。
Camera 攝影
- New Camera
就如前面所說,《瓦力》這部片要塑造全新的面貌,就得開發全新的電腦攝影程式語言,取代1997年即使用的技術。
- Realistic Depth of Field
為了精確地測量WALL·E和EVE之間的走位,觀察景深的變化,他們把電腦中的網格畫在真實的空間裡,再製作實際尺寸的WALL·E和EVE置入其中;找來動作片的攝影師協助,拍攝各種鏡頭作為測試,再將電腦做出的效果和實際鏡頭下的景深不斷地推敲對照,最後終於做出比照片還要細膩的影像。如此強調景深的重要性,是導演從電影Finding Forrester獲得的靈感。也由於片中幾乎沒有對白,透過視覺上的景深,才能帶領觀眾進入WALL·E的世界。此外,WALL·E有蒐集生活用品的特殊嗜好,還用各式各樣垂吊式的聖誕燈裝飾自己的家(卡車),這對打光工作是最大的挑戰。因為五彩繽紛的微弱光線,實際上是從700顆聖誕燈泡和其餘300個光源投射出來的,而每個光源又會產生不同的陰影,因此WALL·E在卡車內看似輕鬆地跑來跑去時,所耗費的資源竟是以每影格100小時的時間來製作的!
- Restricted Lens Package
會特別強調有限的鏡頭,也是來自於導演在《心靈捕手》中觀察到的手法,他發現該片中常會應用一些假想的規則,當電影拍攝過程有所限制,反而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攝影師來說,鏡頭組合有限,將更能妥善應用、掌握每一種鏡頭的獨特功能。
- Camera Pivot
攝影團隊也發現傳統動畫的虛擬攝影機,拍攝軸心和真人持攝影機所觀測的點並不相同,容易產生不自然感,因此他們修正了動畫攝影機的軸心,呈現的效果也就流暢許多。
- Barrel Distortion
桶狀扭曲通常是廣角攝影機容易產生的現象,會讓拍攝物體的外型被壓迫,皮克斯攝影團隊也有針對此現象做了修正。
- Lens Flare
應用鏡頭光斑,一般狀況下,會出現在強光反射在攝影機鏡頭時的畫面上。
在拍攝手法上也經過特別的安排,當場景發生在地球上時,用腳架或手持的方式(Camera on a tripod or handheld)拍攝,搭配自然的環境;當場景在外太空和公理號The Axiom時,得呈現流暢與科技感,則用steadicam, dolly track, crane。
以上這些由大到小的細節,有些需要刻意製作,有些則需微妙的應用,所有的元素都是為了打造出電影的獨特面貌,讓動畫片擁有真實電影的視覺效果。
Lighting 打光
在打光的階段,應用了Light Review、Looks Development、Diorama、Further Looks Development、Live Action & Roger Deakins等方法。前期攝影和後期打光的步驟由於相隔時間太遠,且打光前後的影像差距很大,因此打光團隊便會預先讓攝影團隊瞭解打光後會呈現的效果,以更妥善安排攝影時的鏡頭。製作階段更請來著名的攝影師Roger Deakins和動作片攝影師指導,讓原本需要一個禮拜的鏡頭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也從中獲得更多的靈感。
Visual Goals 視覺目標
Captured, not Staged:要呈現自然不做作的影像,感覺像是恰巧捕捉到的鏡頭,而非設定好的,除了應用前面提到的多種方法,也嘗試使用場景中現有的光源,不再排斥黑暗的畫面、在角色身上猛打光,有時僅透過一個剪影,或是單一的光源,甚至在EVE身上打光,再反射到WALL·E的水汪汪的眼睛裡,也能做出很好的效果,這些對皮克斯動畫來說都是很大的突破。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要讓觀眾一眼就能識別出影片中的場景,這對科幻片來說是非常重要,避免過猶不及的狀況發生。片中有各式各樣的物品,像是垃圾、WALL·E的收藏品、WALL·E和EVE的材質等,都得用光線做出不同的質感。
角色與場景
在角色建構方面,WALL·E沒有嘴和眉毛,只能透過眼睛來說話,那望眼鏡般的眼睛是由三層鏡片組成,打光時就需考量鏡片間的折射和光點的設計,讓WALL·E的眼睛水汪汪。EVE的困難點則在於從身體內部散發光芒,表現出高貴的清透材質。
《瓦力》片中共出現三個場景:地球、外太空、公理號。公理號是參考美國拉斯維加斯的繁華、郵輪的渡假風,特別安排俗艷的霓虹燈光。外太空場景則在深邃的宇宙中,加上大片的藍紫色星雲,讓光源多一些變化。
而在地球上則強調要有氣溫很高、佈滿垃圾、灰塵飛舞的形象,首先要做出刺眼的陽光,就算被雲遮住,也讓觀眾感受到太陽是在雲端的另一頭,在電影院中會想要拿起太陽眼鏡戴上!至於遍佈垃圾的地球,設定為橘黃的大地色系,則需在有限的色調裡面做出無窮的變化,但地球還是得有地球的樣子,就算寸草不生也不能讓人以為來到了火星!困難的塵土飛揚效果,對Danielle來說,反而成了最容易應用的材料,她認為揚起的灰塵有股特殊的魔力,可以幫助設定場景、情緒,做出荒蕪寂寥的感覺,大舉入侵的飛砂走石反而能表現出主角的位置,突顯瓦力的渺小。
瓦力真是一部非常可愛又感人的機器人愛情故事電影,經由芬柏的介紹,才知道片中精緻美麗的畫面背後,竟是需要如此繁複的修改、實際測試,還要加上皮克斯團隊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性,才能構成螢幕上無懈可擊的影像。
為了保留和那位聰明伶俐的好心人第一次參觀皮克斯展的美好回憶,所以這次我並沒有進去參觀。然而光從這天的講壇就可看出北美館是很重視此次展覽,每一個環節都盡量做到盡善盡美。比較可惜的是,如果你剛看完卡爾爺爺和小羅的精采冒險,想要蒐集〈UP〉的系列商品,即便在此次展覽也無緣看到,或許需要耐心等候,再過一陣子想必就能把那棟綁滿氣球、充滿美好回憶的房子給帶回家囉。
皮克斯動畫20年展到98.11.1截止,這是一場喜愛皮克斯、對動畫電影著迷的觀眾,不容錯過的一場展覽,每週六甚至還加開20:30星光場。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一起「皮克斯」吧。附帶一提,〈天外奇蹟〉一定要去電影院看,尤其要找3D設備較佳的影城,好好讓自己隨著卡爾爺爺和艾莉深刻的情誼,讓淚腺徹底解放。
皮克斯象徵的不只是有口皆碑的動畫電影,還代表著一群尋求自我突破的頂尖工作團隊,以及全球無數大人小孩的純真夢想與情感。期待皮克斯往後的每一部作品,以及帶給我們的感動歡笑和淚水。
延伸閱讀:
1.皮克斯動畫20年官方網站:http://online.tfam.museum/pixar/
2.皮克斯動畫20年官方部落格:http://pixar20.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