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0731
蘭德理校園報
The Landry News
作者:安德魯.克萊門斯
原文作者:Andrew Clements
譯者:黃少甫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27日
本書是克萊門斯1998年出版的第二本少年小說,透過五年級小女生卡拉創辦的〈蘭德理校園報〉對班級乃至學校引起的漣漪和改變,說明帶領學生自製刊物的創造性與將面臨的種種技術性問題,更進一步闡述「言論自由」的核心精神。
四年級的卡拉是憤怒的,因為她還沒接受父母離婚的現實,於是利用「新聞報導」的課程,寫出許多自以為客觀卻充滿惡意的報導,惹 毛了 老師,讓大人束手無策。現在,她五年級了,轉到新學校「丹頓小學」。 羅森 老師,曾經拿下三座「年度最佳教師」,然而此刻的他,對教學充滿無力,在他的課堂沒有學習,只有吵鬧,他只是在一旁讀著體育新聞,放手讓學生自生自滅。
當卡拉遇到 羅森 老師,她發揮新聞報導的天賦,在自創的〈蘭德理新聞報〉社論中提出:「這樣公平嗎?」的質疑,激怒了老師。卡拉究竟是尚未走出失去父親的陰霾,還是有她的考量呢?
克萊門斯的創作一向有兩大特色:一是孩子皆具有無限可能性,就算不能完美解決問題,至少都能從中獲得最大的學習和啟發;另一是老師、父母或校長並非無懈可擊,單純扮演全知者、指導學生言行的導師和規準,相反的,藉由真心陪伴孩子的過程,大人們反而從中認清自己的侷限,在信任孩子的前提下,進行最符合孩子需求的引導。簡言之,「相互了解」是貫穿這一系列校園故事永恆的宗旨:經由作者精心安排的事件,孩子了解自己的潛能,認識該如何做出正確的反應;大人則了解孩子的能力,重新調整自己的定位。
羅森老師沒有沉溺在憤怒的情緒太久,在同是老師的妻子芭芭拉鼓舞下,他決意滿足卡拉「只是想要一個老師」的冀望。在他的指導與孩子們的自動自發下,〈蘭德理校園報〉的規模越辦越大,所造成的效應也愈來愈不容忽視。在這辦報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孩子們團結合作為共同目標努力不懈、無私貢獻己能的創意,也看到孩子如何在辦報的行動中,學會拿捏「言論自由」的界限,並珍惜「言論自由」的可貴。
在自辦報紙的體驗中,師生用行動描繪一份好報紙應有的風貌,讀來令人慨歎與動容。一如〈蘭德理校園報〉的座右銘:「真與善」,一份好的報紙必須兼顧客觀的事實報導與出自善意的初衷,卡拉曾在「編輯台觀點」中這樣說:「心中存有善意的報紙報導真相的方式,是盡力協助別人更了解這件事」。所謂「新聞報導」,不過是將事件轉譯成讀者能夠清楚理解的文字。一篇好的報導,也要依循著「信達雅」的翻譯準則,將事件盡可能客觀的呈現。要讓讀者信賴,詞要達意,還要以最優雅的姿態,讓文字說話。現今的新聞從業人員,大多不求甚解,缺乏對事件本身的熱情,只有對銷售數字的激情,自甘墮落的下場就是可信度降到低點,用詞聳動粗淺,更遑論最基本的真與善。
故事的後半段,向來不欣賞 羅森 老師、欲除之而後快的邦斯校長,終於逮到機會,拿一則感人卻有揭露隱私嫌疑的文章〈失而復得〉小題大作。卡拉師生艇身捍衛新聞自由,將全書引到最高潮,在最後的懲戒聽證會中,當事人邁克起身朗誦那篇敘述他如何調適父母親離婚的文章, 羅森 老師也為這份凝結了孩子們心血的報紙極力辯護。
在〈蘭德理校園報〉特別號中,卡拉說:「今年有個良善的心,因為,今年帶領我們的這顆心,是 羅森 老師。」我相信當 羅森 老師讀完後,也一定會像我一樣熱淚盈眶。畢竟,身為一位老師所能獲得最大的獎勵,就是孩子們的認同和成長,我們或許不是全世界最好的老師,也必定要成為眼前這群孩子心目中的最佳老師。 羅森 老師做到了。
不只「好的報紙才有心」,好的老師也該要有心。克萊門斯在書中不只喚醒新聞報導的善心,也再次溫熱了教育工作者那顆曾經熱血沸騰、諄諄善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