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我利用最後一節課,下定決心要好好整頓我們班的路隊行進。從開學以來,我一直都很想好好改善孩子排路隊的狀況,每次要從教室裡到走廊集合,總是有一堆孩子慢吞吞,甚至恍惚還在整理自己的東西,要不然就是到走廊集合了,還在嘰哩瓜啦講話,甚至問:老師,我可不可以去上廁所?
總而言之,身為導師的我,如果放任這樣的情況不處理,簡直失職到極點。
還記得從前帶六孝也是這樣。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樣是在上學期利用放學練習路隊,我發狠帶著全班上下樓梯到操場集合,一共三趟。當時我們教室在四樓,孩子們叫苦連天,更可惡的是,還有一群男生帶頭嗆老師,發出怪聲音,作為反抗的表現。當時我更狠,我讓全班留下來,晚30分鐘左右放學,有幾個小女生哭了,全班幾乎團結起來給我臉色看。隔天我甚至演出辭去班導的戲碼,讓我們雙方靜下來思考。
回頭來看現在的307,我頂多用口頭威脅一下,就有很大的改善。我很清楚知道,三年級不是故意排不好,而是不知道、不熟練,只要多練習幾次、多要求幾次,自然會有該有的樣子。現在想想,我對過去帶的六孝,一開始做了許多魔鬼訓練,實在還滿愧對他們的,不過時間一久,他們也都認同我是他們的老師,也就心悅臣服啦。雖然我連他們畢業典禮那天還在兇他們,呵。
在我的心目中,小學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常規和學業基本能力,尤其越早訓練好,將來教導起來就事半功倍。中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基本的做事能力,也最聽老師的話。所以就我的立場,趕快建立好基本常規是必要的。因為無論是高年級或國高中階段,孩子將面臨的規矩更多,如果能盡早培養好對常規的服膺和對自己負責的習慣,未來的成長過程所產生的反抗叛逆也就比較少。
也因此我訂下了許多教室規條:不准坐兩腳椅、不准翹腳、上課不准吃東西與喝水,還有上課鐘聲響完,人一定要在教室。其實這些都是我小時候最基本的常規,我找不到任何學生可以不遵守的理由。
這是限制孩子的自由嗎?好像是。但是我認為這些是最必要也是這個社會最缺少的。我希望孩子能夠體察到自己是團體的一份子,有一些共同必須遵守的規則,當你盡了該盡的義務,自然也就有該享有的權利。個人主義如果用在學習課業上,是非常有助益的,畢竟課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倘若孩子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與性向,我一定支持到底,並樂意站在協助的立場。
然而我最反對的是,把自由當作是不遵守團體規則的藉口,而任意妄為。當社會越多元,孩子們接收外在訊息的管道也更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身為老師的我們就必須維持應有的高度,以身教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有些事情如果一昧謹守所謂人本的口號,反而是推卸身為老師應有的責任。
在這兩年,我會努力落實我的想法,期使孩子除了課業有所精進之外,更重要的,能在人格養成上,成為一盞明燈,讓孩子在未來的日子,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