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7893
惡意
作者:東野圭吾/著
譯者:婁美蓮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4年02月03日
一般而言,殺人事件是由下列因素組成的:兇手、死者、殺人手法,以及動機。除去動機,整起案件僅是無理由的剝奪他人性命的過程,因著社會道德規範與法律的制約,沒有人會毫無理由的將一個原先能夠正常維持生理機能的人,透過縝密、匪夷所思的詭計包裝,取代死神的工作,帶走屬於同一物種的他人生命。也因此無論是警察辦案或是小說家撰寫偵探小說,只要能夠洞悉兇手犯案背後的動機,便能從盤根錯節的案情中,挖掘出事件的真相。
本書是東野圭吾在1996年的作品,便是以「動機」為主題的推理小說,堪稱是登峰造極的經典之作。後曾於2001年,由NHK拍攝成六集戲劇,兩位主角分由佐佐木藏之介(野野口修)、宅麻伸(日向邦彥)飾演。全書不只構思細緻,結構嚴謹,全書的每一個細節都富有深意,每一處轉折,更是挑戰了讀者的推理慣性。寫作的手法更是一絕,透過兇手的筆記和辦案刑警的紀錄交互呈現,藉以推進偵辦進度,並充分發揮「筆記」的特性,展現作者和讀者間諜對諜的豐富層次。
內容是在講述兩位自小學即認識的好友,雖然都對文學抱持憧憬,境遇卻大不相同,日向邦彥除獲得文學獎項,更是盤踞排行榜的暢銷作家,擁有理想中的一切,而野野口修不過辭去教職的小作家,還是靠著日向的推薦,才能寫寫兒童文學維生。
故事一開場不久,日向邦彥便慘遭殺害,偵辦此案的加賀恭一郎,便善加利用重要關係人野野口修所寫三篇扭曲事實的筆記,作為追查的線索。全書共分三個大段落:野野口埋下誤導警方的假情報、野野口順勢做出虛假的告白,最後在加賀抽絲剝繭、窮追不捨下,終於拼湊出野野口與日向兩人的友誼真相,探究出真正的動機,徹底將案件畫下完美的句點。
野野口是東野筆下典型的悲劇人物,懷才不遇,從小到大都沒有體驗過美好的事物。先是受到母親影響,對周遭一切感到不滿,甚至憤恨,不自覺放大他人的惡意。連誠心接納他的日向邦彥,雖然表面上是好友的關係,實際上卻充滿了怨恨和妒忌。中學遭受同學霸凌之後,被逼迫成為加害者的一員,種下多年後悲劇發生的遠因。
日向想必到死都想不到,自己真心對待的朋友,自始至終都未曾認同這段友情,相反的,卻是野野口極力想要逃避切割的。自以為是的善意,竟被解讀成惡意的輕視與壓力,當人與人間的情感變質,腐臭成巨大的惡意,如同促使野野口積極籌畫殺人的推力,微小如星火般的惡意,終成燎原之火。
東野圭吾小說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只推理情節設計的讓讀者激賞,對人性的深刻描繪,字裡行間隱藏著人相對於命運的渺小,任憑時間推移,非但無法更為成熟去面對往昔的創傷,反而更為歪曲,進而將一切帶入毀滅,不禁讓你我慨歎。
總之,這是本喜愛東野圭吾作品的讀者不容錯過的傑作,不到三百頁的篇幅,足以引導眾推理迷們,重新思考「動機」的本質。
延伸閱讀:
本書已於2006年改由獨步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