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bliayad.org/articles/pages/0300.htm


 


上次收到許多家長關於教學與班級經營的回饋和寶貴意見,真是非常感謝。我會時時提醒自己,同時在經過反思消化之後,運用在實際的教學上。


其中,方婷媽媽提供了一則網路上的文章給我參考,我根據題目,找到許多網站也有收錄這篇。點選上列的網址,即能看到全文。


心理學上的「比馬龍效應」可說是用來詮釋本文最佳的理論基礎。比馬龍是希臘神話裡的一位有名雕刻家。某日他費盡心力雕刻了一尊極為美麗的女性塑像,由於實在太完美了,比馬龍愛上了這尊雕像,每日都想像它能從沒有生命的雕像,化身為真實的美女陪伴。終於有一天,雕像真的活了過來。


簡言之,比馬龍效應是指當我們對某個人事物懷抱好的或壞的想法或意念,往往就能依照我們所想的實現。就像故事中的老師,一直以為16號是個好學生,所以對於他顯現出來的不當行為,就極力去克服,終使16號成為名副其實的好學生。


老實說,我還滿慚愧的。我一直以為我能夠克服比馬龍效應所帶來的刻板印象,盡可能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孩子,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公平接受到最無私的愛與關懷。


然而回頭想想,我實在太樂觀到自以為是了。任教這些日子以來,我是造就了更多的16號,還是耽誤了更多的16號?


總之,歡迎各位家長隨時不吝提供意見給我,如果有需要的話,我可以幫忙張貼在班版上,期使親師生三方都能一起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