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0631
我最厲害!能力錯覺的世代
作者:速水敏彥
譯者:黃桂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5日
1990年,台灣的電視螢幕上最流行的,莫過於早已銷聲匿跡的奇檬子飲料廣告:叛逆中帶點青澀的李明依(已經當媽了),大聲唱出:「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那一年,我10歲,約莫是現在我班上孩子的歲數。當年的我,雖然偶爾會趕流行,私底下跟著哼哼唱唱,卻從來不敢在老師面前作怪,更遑論唱出這句引起社會公憤的歌詞。
10歲的我,每天儘管很想看華視八點檔〈岳飛〉,由於導師禁止全班回家看連續劇,我非常認份的,即使老師沒辦法真的監視我在家的一舉一動,還是不敢看一眼電視。
時間如沙漏般無情流逝,將近20年過去了,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由這句標語所展現的各種行為。某個週末晚上,我獨自乘坐捷運,不遠處坐著一個大約10幾歲的少女,長相清秀,一個人側坐,將鞋子大喇喇的踩在椅子上,她的同伴們大聲聊天,旁若無人,她則將掛在手上的mp3開到最大,與同車的乘客一同分享,不管旁人是否願意。
速水敏彥這本近似論文的著作,就可看做是一份關於現今青少年個人主義極大化言行的診斷書。作者將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分類,試圖探究其現況與成因,雖說以嚴謹的研究法觀之,仍稍有不足之處(比如樣本數不足或是取樣偏差,以及實驗的變因未明...),不過對於點出這種世代落差,卻是綽綽有餘。
我是國小老師,看到這本大多是以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的書,依然心有戚戚焉。稍加整理接觸過的孩子行徑,條列如下,不禁讓人冷汗直流,有太多和書中所提現象相似之處:
1.睜眼說瞎話:犯了錯不會立即認錯、改過,第一反應是:又不是只有我、我哪有、老師你冤枉我、我明明就沒有。
2.半瓶水響叮噹:回家有沒有看書?有啊。看幾分鐘啊?10分鐘。寫完考卷胡亂檢查,成績揭曉一蹋糊塗。
3.大小姐大少爺:為什麼功課沒帶回家?忘了。為什麼一直沒簽名?明明有拿給媽媽簽啊,媽媽忘記了。水彩用具沒帶怎麼辦?媽媽會主動送來學校。為什麼沒罰寫?因為沒空、不想寫。
作者將這些無視自己真正能力,還自認為很厲害的心態,稱之為「假想能力錯覺」,白話一點講,就是「自以為是」。接著他將「假想能力錯覺」與「自尊心」的強弱關係組合歸納成四種自我認知類型:全能型、自尊型、萎縮型、假想型,提供了親師雙方針對孩子目前性格狀態很方便的檢視工具。
兒童認知發展學家皮亞傑曾經將年幼的孩子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自己的行為和想法,稱之為「自我中心主義」。本書則透過各種面向,提出可能的成因,用來解釋為何「假想能力錯覺」在目前的時空下,充斥在大部分下一代的心中。
走在路上,看著三三兩兩、嬉戲打鬧的孩子,無視於老師與規矩的存在,聽著ipod或mp3播放出來的音樂,或是沉迷於精巧昂貴手機上的遊戲畫面,我常常會想,究竟是怎樣的環境造就了這樣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圖像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嗎?更重要的,我能做些什麼?
翻開報紙,一則則怵目驚心的新聞,往往讓你我驚嚇於犯罪年齡的逐年降低,原應純潔無瑕的幼小心靈,為何染上惡魔的氣息、甚或化身成魔?
97年4月14日,3名北縣某國中學生在早自習結束後嬉戲,沒想到互相潑水玩出爭執,用熱水報復,以致同學二度灼傷。
97年4月底,網路上流傳一則發生在屏縣某國中的學校霸凌影片,兩個女生互相拉扯,一旁還有同學看熱鬧、鼓譟,受害的一方三點全露。
97年4月,2名高市某國中學生用酒精膏燒傷才三個月大的流浪小白狗,三天後該狗不治。
有人說,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我說,愛的相反不是恨,不是冷漠,而是溺愛與縱容。身為國小老師,我非常推薦以這本書做為親師雙方在學校日討論的書籍,畢竟在一片「競爭力」、「品格力」、「閱讀力」教育口號裡,正視孩子們內心的乾枯,避免「假想能力錯覺」無限制的擴大與滋長,才是最重要且是最基本的當務之急。
希望在看過這本書之後,每一個大人都不再拿快樂學習當做孩子不努力、懶散的藉口;都不再以尊重個別差異來做為孩子犯錯的擋箭牌。再多的金錢、再多的補習、再多的資優,都比不上一路陪伴孩子在明確的規矩與制度之下,引導孩子發展必要的同理心,真正成為人本大師羅傑斯筆下的「一個人」。
大人,不是為了討好孩子而存在的,而是要花費許多心血,即使得罪孩子、遭到怨恨,也必須要堅持對的道路,讓孩子有所依循。如果沒有這種覺悟,是很難稱得上夠資格的大人,頂多就是披著大人外衣的任性孩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