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 必需品專賣店 (此書名為暫名)
作者: 史蒂芬‧金
出版者:皇冠(預定於2009.3出版)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求層級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將人類需求由低而高依序歸納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而老金這本在1991年出版的作品,後於1993年,親自擔任編劇,改編成電影〈勾魂遊戲〉,則透過城堡岩鎮一家新開神祕的「必需品專賣店」,進一步探討深藏在你我內心的需求,如果沒有善加利用,昇華成正面的動力,而任由其四處恣虐,一經擾動觸發,即可能會破壞相互依存的體系,甚至埋下日後邁向毀滅的潛在因子。


每一項需求都代表著人們嚮往或是缺乏的部分,因為飢渴,所以需要食物和水;因為寂寞,所以渴望愛的滋潤;因為對目前人生有所不滿,所以要極力填補空缺。店主李蘭‧高特扮演著〈城堡岩系列〉必備的惡魔角色,以近乎量身訂做的珍奇物品,戳進脆弱的人心,蠱惑平靜水面下,暗藏的洶湧波濤。「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此項不朽的經濟學法則,促使他們用小小的惡作劇做為代價,每一個人都可能為這水面激起一個小小漣漪,眾多漣漪糾纏,終成驚天駭浪。


宗教上第一宗交換則發生在伊甸園,亞當和夏娃用純真向蛇換取一顆蘋果,以滿足好奇心;文學史上最有名融合交換理論實例,便是歌德的〈浮士德〉,跟魔鬼打交道,出賣靈魂藉以獲取知識。而在本書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乍看很小,頂多是像往棉被潑泥水這種小奸小惡,然而置放在小鎮交錯紛亂的人際網絡中,所造成的傷害卻不斷放大。高特就像是童話裡的吹笛人,和善的外表,掩蓋了邪惡的本質,透過架上那些「必需品」,做為串連惡意的絲線,一點一滴的操控著城堡岩鎮,等危機迸發,才恍然發現全鎮早已滿佈惡魔的蛛網,身處其中,不能自拔。


小鎮鎮民被高特的商業技巧和幻術所蒙蔽,想要愛卻失去付出愛的勇氣,想要實現夢想卻失去踏實的步伐,追求幸福沒有捷徑,貪小便宜總會損失更多,純真的顧客總敵不過商人機巧的算盤。20世紀中「社會交換理論」由社會心理學家提出,闡述人際關係以「互惠」為原則,人們衡量交換的代價和價值,以無形或有形的「標的物」為媒介,達成交換的目的。鎮中那些輕易受到誘惑的人們,大都在此交換過程中嘗到挫敗滋味,或是無法跳脫遙不可及、宛如空想的需求,以致天真妄想所有欲求,皆能用極少代價獲致滿足,進而落入魔鬼的陷阱。


不管是〈黑暗之半〉中的喬治‧史塔克,或是本書的高特,都可視為老金將人心黑暗面異化成邪魔歪道的象徵,當人越是深陷權力、性慾、金錢、安適等泥淖,就越是成就惡魔壯大的能量。而貫穿「城堡岩三部曲」的亞倫‧潘格彭則被賦予和黑暗勢力搏鬥的拯救者角色,姑且不談結果慘烈與否,至少他和並肩作戰的同伴,代表著覺醒的力量,唯有旁觀者方能置身事外。只要我們認清心中的惡魔,戰鬥才有對象,正義之拳才能知道要揮往何處。


老金採用一貫瑣碎龐雜的敘述,做為全書的血肉,並經由高超自然的敘事技巧,將小鎮中每位鎮民的恩怨糾葛,清楚呈現在書頁上,巧妙支撐起紮實動人的骨架,本書雖然厚重,讀來卻津津有味,讓人忍不住一路到底;任憑全書勸人為善的意涵濃厚,讀來卻不會教條無趣,反而引發你我激烈共鳴,不禁思索自己的「必需品」為何,又願意花怎樣的代價去交換?而面對魔鬼的誘惑,是否又能把持得住?


依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他是這麼說的:


生命是充滿了抉擇的歷程;自我實現就是在每一次的決定時,選擇成長的途徑,讓自己不斷面對挑戰,發展自己的潛能


只要我們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可能,就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或許這才是你我所有欲望的起點和終點,一切的想望,都只是沿路的踏腳石。努力讓我們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或許這才是最終的「Needful Things」吧。



本書電影版〈勾魂遊戲〉海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9179996 的頭像
    x9179996

    失語症候群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