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本
現代巴別塔──學外語的藝術
《人籟》第57期|Feburary 2009
訂做一個我 My face, My self
《人籟》第58期|March 2009
這世界是一首詩,我們由低吟默詠到朗朗唱和;這世界是一幅畫,我們從模仿筆觸到恣意揮灑;這世界就是這世界,或映照你我深淺不一的內心,或繽紛呈現喜怒哀樂的眾生百相。人的一生,說穿了就是探尋這世界樣貌的旅程,你會沿著彎曲河水,起伏山脈,日昇月落的光明與黑暗,勾勒出屬於你的世界。
〈人籟〉大膽以「論辨」為定位,畢竟絕大多數的人們早已習慣被灌輸、被填鴨,面對浩瀚的知識,或另稱為「世界」,是被動的接收者,高談闊論容易,明辨實像則難。「論」要提供與時俱進的觀念,作為讀者探尋的工具;「辨」要呈現多元的不同觀點,觸發讀者在心中來回激盪,理不一定是純粹的真,卻必得要越「辨」越明。
單就手邊的試讀本來說,無論就專題的廣度、各單元的豐富度,均能讀到編輯群的誠意和用心。乍看之下,還以為會晦澀難懂,實際上則依照當月主題進行調整,〈現代巴別塔〉較〈訂做一個我〉的文章篇數多,所呈現的視野也較為廣闊。可惜的是,因以「論辨」為名,再加上中規中矩的封面設計,阻隔了許多猶在觀望的讀者;又因以「論辨」為名,廣度尚維持一定水準,深度卻略顯不足,每期雜誌約百頁,每篇文章一至五頁不等,加上其中穿插照片插圖,使得每一個子題所能提供的篇幅有限。
例如,因筆者從事教職,這兩期有許多是我很感興趣的主題,比如說烏來國小的創意英語學習營,比如說台北縣的讀報教育,我期待看到的是,完整且詳實的教學過程,以方便移植經驗至他校;如果能更深刻的描述以此模式學習的孩子,採取近似個案研究的方式,相信遠比單純的採訪校長、老師甚或教育當局來得令人感動。我並不是說推動者的觀點不重要,而是讀者會有期待,除了政策推動或執行者的思考外,倘若能多一些關於家長,關於學生的想法,定能更充分表現主題的深度。
我們常說明辨是非,何者為非,何者為是,不只要辨別,還需要明白辨別,雜誌做為傳遞散播知識的載體,理應提供正反甚或超越二元對立的論述和可能。〈人籟〉進行跨越不同領域的專題,已足夠成為激發讀者「論」的材料,好似要在讀者心中燃起熾熱的論辨之火,柴火齊備,只欠那微渺的星火。
要燃燒,需要提高溫度,加強深度,或可從增加每篇文章的篇幅開始。紙質可以輕些,封面更薄些,一般書籍的25開本即可,捨去那些易模糊主題的文章,讓每期雜誌專注深入介紹一個專題。〈人籟〉現行選題的人文關懷度都很高,若能保持目前的廣度,再予以深入探尋,相信會在讀者「論」的能力,添上「辨」的羽翼。
於是,這世界或許不再複雜難懂,我們經由〈人籟〉的專題介紹,逐步摸索出世界的樣貌,同時看清圍繞在該主題的各式觀點,或批判,或虛心接受,我們在心中進行論辯,藉以做出選擇,辨別出行動的基礎和原點。
然後,振翅飛翔,在這世界中自在遨遊。
【延伸閱讀】
1.人籟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renlai
2.人籟官方網站:http://www.erenlai.com/index_t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