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意識   WaterMind
 
作者:瑪麗‧布克納
原文作者:M. M. Buckner
譯者:綵憶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24日


1999年7月,在日本琵琶湖由江本勝發起一項看似毫無科學根據的活動,透過350人齊心對湖水發出真誠的謝意和善念,一個月後散發惡臭的藻類竟離奇消失。他主張水會受到人的意念影響,進而產生不同樣態的結晶,例如當水看到「愛與感謝」的字句時,會在感到歡愉之餘,綻放最美麗的結晶。水占體內七成,只要我們心念純正善良,自然會引發好的循環。當然,這套理論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尤其在科學家眼裡,不啻是系統完備的「偽科學」。


然而,水這個單純由氫、氧元素組成的物質,究竟是否具備意識,近年來倒是成為科幻小說探討的主題。首先,是2004年法蘭克‧薛慶結合海洋生物學和地理學所創作的〈群〉,再來便是這本〈水意識〉,藉由水和一堆電子垃圾構成新的有意識生命體,引發一連串難以善後的危機,以闡述人與環境的理想關係。前者的規模宏大,篇幅也就厚重,後者則將舞台侷限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一帶,節奏也較像好萊塢的災難電影,著重大自然的無情反撲,藉以強化愛護地球資源的宣教。


江本勝曾讓水聆聽不同音樂,觀察其所產生的不同結晶狀態,像是聽了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結晶呈現美麗而工整;聽了蕭邦的〈離別曲〉,結晶則是小巧玲瓏;倘若聽了重金屬音樂,則是破碎而零散。原應純真的水分子,受到高科技的生化汙染後,儼然化身為復仇女神,恣意將薄倖的人們吞噬殘害,唯一可以與之溝通的,竟是同為人類創造的音樂。美妙旋律成為人和「魔鬼牛奶」共通的語言,透過音樂,人用以證明自己的存在;經由音樂,水用以證明意識的存在。


本書巧妙發揮怪獸電影和環保紀錄片的特點,既安排性感誘人的女主角「卡瓊」,和變異的水產生綣繾難分的複雜情愫;同時不忘讓黑心又帥氣的奎米克洛公司老闆「羅門」,一步步作繭自縛,終究抵擋不了水的反噬。布克納謹慎的控制全書的基調,在鼓吹環保意識之餘,仍刻意營造了不少大眾化的通俗情節,從而保有一般科幻驚悚小說的緊張鋪陳,並融入大量的專業名詞,增添書中假設的可能性。


我以為在顯而易見的環保意圖之下,其實暗藏了作者另一番對生命的深刻反思。我們是否過於容易站在「人」的角度來觀看這世界,於是不自覺將「生命」置入狹隘的窠臼,彷彿非得擁有形體、呼吸,方具生命的雛形。書中引用了薩根(茱蒂佛斯特〈接觸未來〉原著作者)對生命的定義:「局部的地區,在那裡秩序不斷的增長」,稍微洩漏了絲毫作者寫作的初衷。生命的面貌是多采多姿的,唯有彼此尊重,共存共榮,不論各自形態為何,我們都在相互的小宇宙中,發散出五彩繽紛的生命熱力。


卡瓊從一開始想要自「魔鬼牛奶」找出純化水的祕密,到最後她想方設法和水取得聯繫互動的管道,因為她能超越看穿生命的本質。要克服對未知的恐懼,就只有極力去了解,而非一昧的掌控和破壞。儘管水同樣占據地球約七成的表面,我們對水的認識卻是如此貧乏,只有在缺水時,才能真正感受到水的重要性。布克納揭示了水的另一種面貌,讓平時無聲的水,一口氣訴說她的嘆息和無奈,你我才猛然驚覺,原來她是多麼渴求人們的理解。


或許我們不必跟隨江本勝的步伐,一廂情願信仰善念對水的影響力;也不必在讀完本書後,開始用音樂和水龍頭的水交談,希冀水分子能對周杰倫的音樂,發出同樣波段的共鳴。至少,我們可以更溫柔的和水相處,無論是地球上那七成的水,或是處在體內七成的水,盡力去理解,盡力去保有她的純真,一如對待心儀的她,亦步亦趨的,Touch Her Mind,觸碰她的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9179996 的頭像
    x9179996

    失語症候群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