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95年,約略是我高中時代,486是當時最火紅的電腦機型,也是我這輩子買的第一部電腦,而模擬生命(Simlife,1992年出品)是我買的第一款遊戲。


這遊戲的賣點就如同遊戲包裝封面一樣:我們可以惡搞那些動物,任意混合各類動物的基因,把牠們當作試驗品,製作出一個個怪異的四不像。


12年後(歲月真的不饒人),基因不是人類的幻想,更不是虛構的遊戲,而是活生生的全球顯學。人類基因序列全部破解,基因複製成功的例子在各地發生,生物科技已在本世紀發光發熱。


每天幾乎都有關於基因研究的新進展,光是在Google新聞以「基因」做關鍵字查詢,總共出現1275項查詢結果,且每分每秒都在增加當中。以今天(2007.7.25)的新聞標題為例:


‧醫界聯盟與五所大學推動規劃基因庫倫理架構(中央社)


http://news.yam.com/cna/healthy/200707/20070725521432.html


‧亞洲、非洲象760萬年前分道揚鑣 乳齒象基因描繪演化史(ETtoday)


http://www.ettoday.com/2007/07/25/91-2131457.htm


‧俄羅斯人天生豪飲:特殊遺傳基因利於分解酒精(中國經濟網)


http://big5.ce.cn/xwzx/shgj/gdxw/200707/25/t20070725_12307494.shtml


當基因研究進展突飛猛進,各國最頂尖的科學家無不投入其中時,我們是否將安然等待美麗新世界的到來?


「每本書就是一項議題」的麥克‧克萊頓在〈危基當前〉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是一記讀後仍不斷在你我心中迴響的警鐘,在在挑戰我們過於樂觀的想像。


讓我們回顧莎翁著名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因著累世的仇恨,使得有情人無法成眷屬。


然而根據書中關於基因研究所衍生的研究,這個故事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


1.羅密歐經由基因檢測發現茱麗葉身上居然帶有「恰北北」基因,而茱麗葉也發現羅密歐則帶有「負心漢」基因,所以在雙方家長反對之前,小倆口就自動分手了。


2.茱麗葉得了一種罕見疾病,羅密歐不離不棄地陪伴。幸運的是,經過基因檢測,發現羅密歐身上恰巧有對抗該病細胞的基因,如經基因轉殖,有望讓佳人痊癒。不過,不幸的是,羅密歐的阿公卻早在50年前,把這項基因專利賣斷給某大學研究機構。


他無權使用自己身上的細胞。最後,只有悲傷地看著心愛的人死去。


3.兩人的小孩每天都吵著要買「陪你說話」小狗。那是將智商180以上的人類基因轉殖到小狗身上的最新產品。牠有自己的思想,能夠陪伴孩子們做功課,更重要的是,牠會說話。小狗不再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而是每位小孩的家庭教師。


4.族人在兩人的屍體中,擷取所需的基因,分別培育出「複製羅密歐」和「複製茱麗葉」,祈求相同的悲劇不要再次發生。


5.無限可能...


基因研究的進展,是一道光,帶給醫療、農業、漁業、教育各大領域無比的商機與希望,生命不再只是在遊戲中模擬,而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停地改寫、融合、創造。它也是一個黑洞,吸捲人類的私慾無知與貪婪,磨損了應有的光芒。


原先可能要好幾萬年的演化才能形成的基因改變,卻透過基因技術可能轉眼即成,「時間」不再是物種演化的重大變因,「技術」決定一切。「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功夫裡頭出現的這句話,想必是造物對基因研究期許的最佳註腳。


可預見的,倘若沒有嚴格且跟上研究腳步的專業法律規範,基因將會失控,轉變為全球的災難。此種「掌控生命」的我能感,壯大人類對於萬事萬物的野心和動能,然而沒有人能把握此次科學革命,會帶著我們往哪裡走。


本書藉由眾多人物和事件,彷彿哈佛的個案研究般,揭示了一個個基因研究暗藏的危機,引領我們不斷思考伴隨而來的科學倫理和法律議題。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之所以感人,不是因為她們有效操控了自己的生命,相反地,在整個故事中,戀人一直受制自身生命的囿限;而是她們明知有著這樣的限制,依然執著地朝那份理想與憧憬前進,也許受了很多傷,也許結局不盡如意,卻燃燒出最耀眼的光芒。


就算人類最終能超越基因研究的種種限制,真正掌控造物給予我們的最大權力,卻失去了那份求真求善求美的驅力,那還能算是一種進步嗎?


基因加些人性,就不再是「危基」。麥克‧克萊頓是這樣想的吧。


 


圖片出處:


http://library.thinkquest.org/29178/gather/simlife.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9179996 的頭像
    x9179996

    失語症候群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