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1983年的老電影,簡直是台灣史上最催淚的電影之一。我幾乎是一聽到「酒矸倘賣沒」的主旋律,就忍不住一直落淚。
20幾年後來看這部電影,最讓我心碎的不是小人物悲慘的遭遇,而是匆匆而逝的時光,完全不等人似的,不停地往前流去,無論你是否願意,那個才4歲的胖小孩,也已經快要30歲了,真是有夠給它恐怖。
台北也是。電影裡出現的台北街景、人們所穿的衣服打扮、甚至是舞台設計、舞者的舞步,都早已不復存在,或是被視之為過時落伍。
故事的主角是由孫越叔叔(現在則是爺爺囉)飾演的啞叔,他因為戰爭而失去聲音,來到台灣只能在眷村裡撿破爛維生。某日他在路旁撿到遭到遺棄的女嬰阿美,於是他的人生、女孩的人生,以及在眷村裡人們的生活也開始改變了...
就如同可以預期的故事情節:女孩長大了,成為大受歡迎的歌星,卻也離一路陪伴的人事物,越來越遠。眷村後來被拆除了,一些人也永遠離去了,直到最後,啞叔也離開了她,到另一個世界去。
單就劇情來看,實在有點芭樂催淚,不過光是演員細膩的演技和動人的歌曲,就絕對足以讓這部電影立於國片史上不朽的地位,並且讓我這種老人家低迴不已。
劇中出現的歌曲除了主題曲「酒矸倘賣沒」,還有「一樣的月光」、「請跟我來」、「變」...等經典,儘管在片中處理的手法實在有點像MV的形式,反而顯得做作矯情與突兀,但是對我這個老人家來說,真是再次聆聽舊日感動的回憶時刻。
孫越在全片沒有講任何一句話,卻光靠著眼神、表情、動作,深深打動觀眾的心,難怪會得到當年第20屆金馬獎影帝的殊榮。
如果你想要下著雷雨的週末午後,細細回憶那些已經不可能再回來的時光,那麼一個人看著「搭錯車」,好好哭一場,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