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0324
闇夜嘉年華
作者:雷.布萊伯利
原文作者:RAY BRADBURY
譯者:王瑞徽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03日
迪士尼對台灣人的印象,首先一定是想起那隻世界知名的老鼠,然後是一連串、幾乎一年一部的動畫電影。不過鮮少人知道,有這樣一部另類的電影曾在1983年上映。
〈魔法當家〉(又譯萬惡之淵,英文原名即為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由Jack Clayton執導,內容敘述一個怪異馬戲團來到小鎮,用夢想誘惑鎮民,同時索償無比的代價,其中有兩位男孩:威爾與吉姆,在無意中發現了團主 Dark 先生的祕密,以致引來眾多爪牙的追殺,他們所能倚賴的,便是威爾的父親、圖書館員哈洛威先生...
(更詳細的電影介紹,可見:http://disney.lovesakura.com/mvdata/data/Something_Wicked_This_Way_Comes.htm)
這部電影距今已經20幾年了,市面上要找到VCD或DVD,是不太可能的。但是透過布萊伯利所寫的原著,卻能想像這部電影在當時顛覆了多少人對於迪士尼的印象。
原著在1962出版,是作者根據小時候的遊藝會經驗,加以改編而成。1932年,小布萊伯利12歲,在本書的後記,他這樣自述:「電力先生坐在電椅上等著接受電刑。他拿著常見碰觸我的身體,讓我頭髮豎立,鼻孔冒出火花,然後大喊『永生不死』」。
離奇的不只這些,隔天電力先生帶領布萊伯利參觀後台,因而結識了圖案人、骷髏人...等奇人。電力先生甚至對作者說,他們曾一同參與1918的大戰,布萊伯利是他再世的同袍。
連寫作背景都這樣充滿離奇,更遑論小說本身是怎樣奇幻了。布萊伯利的作品一向兼具文學與通俗性,用優美生動的譬喻,引領讀者進入如夢似幻的書中世界。他最眾所皆知的作品〈華氏451度〉(曾於1966年,由名導演楚浮改編成電影)則經由焚書的隱喻,大大諷刺了掌權者對言論自由的宰制,以及大眾對於閱讀習慣的墮落。
本書的架構是建立在傳統的善惡對立上,並以主角間動人的親情和友情,增添了全書的戲劇張力。各式奇人的追殺招數,更是引人入勝,大呼驚奇。相對於〈華氏451度〉中許多社會性的反諷意涵與哲學論辯,則相對輕鬆許多,儘管篇幅不長,卻能充分發揮奇幻小說的特質,滿足讀者的想像力。
書中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年邁的爸爸對於青春無情消逝的追悔,和對年幼兒子的「不知如何說愛」。當中有一段文字,將父子之情刻畫地入木三分:
「一個半好半壞的男人,加上一個半好半壞的女人,把兩人一半的好合在一起,才能得到一個互相補足的完好的人。那人就是你,兒子。」從男性解放的觀點來看,與其說本書是好人用微笑對抗黑暗勢力,不如說這是本寫給父親的「說愛指南」。
值得一提的,這則故事原本是以劇本形式,獻給〈萬花嬉春〉的導演金凱利。可惜的是,因拍攝資金不足,延至1983年才再改編成電影放映。
假如是由金凱利執導,不知會是怎樣的面貌?這個答案只能交由影迷們用想像力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