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態〉是本土恐怖推理作者既晴的最新作品,共分四則中篇奇想小說。
特別需要說明的,本書實在不適合飯後立刻閱讀,尤其是容易隨著文字的魔力,發揮極大想像力的讀者。畢竟這四篇故事讀來很難說會有如春天充滿生機空氣般美好的滋味,而是一種頭暈目眩、搖搖欲墜的嘔吐感,像是把兒童樂園裡所有轉圈圈的器材都玩上十遍之後,所產生的不適症狀。
唉,既然名為〈病態〉,大概作者就不想讓讀者有好日子過囉。
不過,與其說是〈病態〉,不如說是偏執。根據維基百科所列「偏執狂」的定義,是指一種具有極度焦慮及恐懼特性的思考方式,且經常非理性與妄想。適當的執著是必要的,然而執著到違反常理,甚且偏差到危及自身與他人的生命與生活時,就有偏執的顧慮。
〈異樣的皮膚〉講述患有遺傳性罕見皮膚疾病的曹民哲,對「皮膚」的異常保護。對照篇名,異常的並非皮膚,而是他對待皮膚到無微不至的偏執。
全文帶點像外星噁心電影〈異種〉般的狂想,還有一些如小潘潘主持〈不可思議的世界〉的靈異元素。正如文中的醫生說的:「皮膚是應該用心照顧沒錯,可是愛護過度,是沒辦法解決病痛的。」過度的愛護帶來的是毀天滅地的自取滅亡。
〈食人狂〉顧名思義是跟「吃人」有關的案件。透過主人翁謹軒和其母親的不同角色轉換,讀者不斷更改自己對整個事件的假設,非得要整篇看完,才能具體知道究竟是誰才「食人狂」。
有趣的是,這裡的偏執病態並非在於「吃人」,而是母子間相互依存的情感。若說魯迅的〈狂人日記〉揭示的是中國禮教吃人的文化,而這篇幾乎可說是「母愛吃人」的首例了。
〈寵兒遊戲〉一如文首點名的引言:「小孩內心的惡意,往往比大人所以為的更殘酷。」好學生袁牧正和壞學生曾亮和彼此打賭,比賽規則很簡單就是在小學畢業典禮前,「雙方各自把老爸責備自己、訓斥自己,或者表達內心擔憂的談話過程,用錄音筆記錄下來,總時間加起來長度較長的人就是獲勝者。」
很可笑的遊戲,卻令人反思親子間彼此控制的關係。「控制」與「被控制」的角色易位,註定了另一場不可收拾的毀滅結局。
〈替身與跟拍魔〉則大大戳破了光鮮亮麗明星不為人知的真相。「具備明星特質的人,不僅是完美的演員,還必須徹底捨棄原來的自我。這場戲是要演一輩子的,是一個永遠都不能揭穿的謊言。」原是小牌模特兒的怡茵因迷戀明星棠棠,因緣際會居然獲得取代偶像的機會,進而落入了一個難以走出的迷霧森林。
實在佩服擔任工程師的既晴能夠將種種人性的病態,以具體而微的故事呈現出種種病狀。
病狀是如此駭人,又有誰能夠妙手回春,解救層出不窮的偏執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