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2708


鋼穴
 
作者:艾西莫夫
譯者:蔡心語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23日


這是本探討「人機共存」可能的論述性小說,雖說主軸是以一件謀殺案貫穿全書,不過緊張懸疑的情節著墨不多,除卻構築未來世界的說明文字外,大都集中在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產生的衝擊,並提出「碳/鐵文明」的生活藍圖,做為移民外星的支持力量。簡言之,艾西莫夫用推理來包裝科幻,再用科幻包裝了一套超越當時代的未來學,讀來精彩之餘,更開啟讀者另一番思考疆界。


距今六十多年的1942年,年方22的艾西莫夫便已發表影響後世甚鉅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相關的理論出現在〈我,機器人〉這本短篇小說集,透過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明確闡述三大法則以及可能的漏洞與危機。至於〈鋼穴〉則立基於此三大法則,將未來世界的樣貌更清楚的展現在你我面前,那年是1953年,共分三次在「銀河科幻小說」刊載,後於1954年成書出版。


五十多年後的今日,儘管地球人仍未生存在地底鋼穴裡,過著與空氣隔絕的日子,不過全球人口已擴增為67億,聯合國預測在2050年,將會增加為92億,隨著時光流逝,全球暖化加劇、原物料短缺,人類一再如作者所言,面臨供需失衡的困境。


艾西莫夫提出人機共存論,呼籲讓人類與機器人攜手並進,將彼此的優缺點互補,增加外星移民的優勢,進而一勞永逸解決資源不足的難題。現今機器人學隨著電腦科技進步,幾成顯學;然而對於真正要擴及至人們日常生活仍有一段路要走,畢竟依照現有機器人的研發經費與製造成本,並不是一般平民所能擔負,而各國政府正為能源耗盡焦頭爛額,遑論願意移撥預算投入機器人研究。


科幻小說最大的優點是提供當時讀者一個燦爛美麗的願景,而最大的缺點也往往是過度樂觀,當科學的功能被無限擴張,就只能在幻想的領域裡飄忽徘徊。以現今全球資源集中在少數國家手中來看,機器人若大舉侵入日常生活,大批失業人潮必定會嚴重造成社會不安與混亂,加上太空探索並未如預期有重大突破性發展,作者假想出的「鋼穴」建築,無疑是人類的墓穴。


不過艾西莫夫撰寫本書的目的絕非如此短淺,我認為書中所倡言的人機共存,人類必須拋卻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消除「科學怪人」的疑慮,實則是一項沉痛的呼籲。在本書出版幾年後,美蘇即展開漫長的太空競賽,爭相以前進太空做為國力的展示,然而在無意義的冷戰時期,沒有人是贏家。設若當時美蘇兩國,能仿效艾西莫夫提出的「碳/鐵文明」,地球人和太空族能夠攜手合作,或許就能在爆發能源危機之前,提高外星殖民的可能性。


人有時候會將自己的缺點誤以為是社會的缺點,於是想要修正社會,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即使機器人做得再怎樣接近人類,自私貪婪卻是難以仿效的,如果人類永遠不能超越自身的缺點,只著眼於眼前的蠅頭小利,不善用日新月異的科技,就算研發出史上最強機器人,終究只有被時代洪流淘汰的份。


本書作為機器人系列的首作,一方面延續〈我,機器人〉的三大法則,另一方面則以「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為原點,與〈機器人與帝國〉(1985)的「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人類整體受到傷害)遙相呼應。在出現完全服膺此四大法則的機器人之前,要請人類先好好遵守這第一法則,畢竟對世界造成巨大危害的,往往是人類自身。或許這就是科幻大師在本書所隱含的寓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9179996 的頭像
    x9179996

    失語症候群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