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hewave.pixnet.net/blog/post/22877337
浪 潮 The Wave
作 者:Morton Rhue
譯 者:溫淑真
出 版 社:英文漢聲出版有限公司-青少年拇指文庫
出版日期:1993 年3 月
莫頓‧盧(Morton Rhue)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陶德‧史崔塞(Todd Strasser)的筆名,他的作品曾多次改編成賣座電影,如〈野蠻遊戲〉、〈親愛的,我把孩子放大了〉。本書最早在1981年出版,ABC電台在當年同時播出改編而成的電視影集。而2008年則由年輕德國導演丹尼斯甘塞爾(Dennis Gansel)翻拍成電影〈惡魔教室〉(Die Welle),引起熱烈回響。至於中文版本至今只有1993年由漢聲出版的〈浪潮〉,早就已經絕版,若想要一窺原著精采之處,只有搜尋網路拍賣或是利用市圖預約借閱。
〈浪潮〉是根據1967年4月在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發生的真實事件改寫,羅恩‧瓊斯(Ron Jones,也就是書中的班恩老師)在歷史課堂上進行一項實驗,為了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到納粹法西斯主義的恐怖,開始為期不到一週的「浪潮」運動,不只有「第三浪」的手勢、LOGO,還有「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的口號,宛如希特勒第三帝國的翻版。
然而即使課本、紀錄片上納粹的暴行歷歷在目、血跡斑斑,這個運動卻在極短時間內成為不可與之對抗的潮流,原先應是消弭彼此差異的組織,反而產生強烈的排他性。接著瓊斯還發下了記點卡,鼓勵揪出那些不服從浪潮規則的害群之馬,這些糾察隊儼然是黨衛軍再世,使得這場運動更加白熱化,更加往不可預期的方向前進。最後,瓊斯自知已無法繼續帶領這場邁向失控的運動,在最後一次集會中,坦白這次實驗的真相,他也在事後被學校解職。曾經盲從的學生甚至有人無法承受這個結局而自殺。
書中絕大部分保留了事件發展的各項細節,同時安排生動的人物,引導讀者能夠更身歷其境,彷彿我們也在這一去難回頭的浪潮運動中隨波逐流。無論機智勇敢,也是少數幾位敢於向浪潮說不的羅莉、試圖引進浪潮、改造球隊命運的大維,或是因為浪潮而改頭換面建立自信的羅波,當然班恩的心路轉折、思考脈絡也交待的非常清楚。事件本身即充滿故事性,在莫頓‧盧的改寫下,更讓讀者不禁跟著主角們反思:嚴明的紀律和獨立的人格究竟孰輕孰重?而人如何在團體的壓力下活出自己?
社會心理學也有一個非常類似且殘酷的實驗。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在1961年進行「服從」的研究,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受試者竟然都一反常態,狠心的加強電擊伏特數作為懲罰,即使聽見擔任「學生」角色的另一方發出慘叫聲,也難以阻止。不論瓊斯或是米爾格蘭都一定會面臨違反研究倫理的嚴厲批判,沒有人有權利任意操控別人,何況是在不知情、並且有可能產生不良後果的狀況下,就算以研究人性為名,也不能例外。
1990年代、兩德統一之後,德國境內新納粹組織勢力漸漸擴大,歷史的悲劇似乎會一再重演,人類從歷史上唯一學會的就是,人類永遠都無法從歷史上得到教訓。或許是因為人是獨自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內心裡都渴望隸屬於某個團體,支持著微薄的安全感,互相扶持,相對來說也就更害怕孤單。於是,許多野心家從中有了可趁之機,操縱人心的術師,以政客、占星術、心靈導師、偽專家、電視購物等不同面貌充斥在生活週遭,有心者如同巴西那隻蝴蝶,輕輕振動翅膀,就能鼓動萬人追隨。
時代的浪潮總是一波接著一波,我們可能無法總是像摩西般,擁有神力喝令海水往兩旁退讓,走出自己獨特的道路,然而卻可以在這陣陣海水裡,捕捉自己飄忽的身影,待風平浪靜時,照見內在真實的自我。於是,乘著浪,迎向另一個更高的浪頭,看遍美麗的風景。
延伸閱讀:
1.電影《惡魔教室》:http://thewave.pixnet.net/blog
2.The Wave官方網站:http://www.thewave.tk/
3. Ron Jones官方網站:http://www.ronjoneswriter.com/
4.臺灣獨裁專制的復辟與美國微型納粹的複製:http://hi-on.com/roller/iami/entry/20081204
5.電醒世界的人: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