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0160
第5位莎莉【新譯本】 The Fifth Sally
作者:丹尼爾.凱斯
原文作者:Daniel Keyes
譯者:吳俊宏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13日
解離性人格疾患,俗稱「多重人格症」,亦即同一人身上,出現兩個至多個不同人格,本書是丹尼爾‧凱斯於1980年出版之以解離性人格疾患為主題的虛構小 說,隔年,以在1977年犯下多起強暴案卻因多重人格獲判無罪的威廉‧密里根為主角,撰寫之傳記實錄〈24個比利〉問世。從〈第5位莎莉〉出版的30年 間,以此為題材之文本層出不窮,從手塚治虫的〈三眼神童〉寫樂,到霹靂布袋戲的「嘯日猋」,除可證明「從一個我,分裂成數個我」,引起讀者共鳴外,此一人 格疾患反而隨著文本不斷重述改寫,更增添其神祕面紗。
30年後,當我們翻閱凱斯橫跨歲月,所留下的精采文字時,在沉浸其高潮迭起的轉折外,是否能藉由精神疾病的外衣,映照出你我心靈的另一真實?與其說本書是 〈24個比利〉這部經典作品的先聲,倒不如說凱斯透過莎莉與其他四個人格的融合療程,漂亮隱喻了「我之為我」的華麗旅程。諾拉(知性的、自毀的)、貝蕾 (雀躍的、性慾的)、杜芮(感性的、浪漫的)、金妮(暴躁的,傷痕累累的),這四種人格呈現了人的不同情緒面貌,情緒沒有對錯,是社會化賦予每種情緒「應 該」出現的時機,因為他者的價值判斷,進而阻礙了情緒出口。莎莉,便是這些情緒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的最大受害者。
其實,隨著劇情推展,就連身負治療重任的精神科醫師,也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凱斯在30年前便用極為生動的文字,描述許多諮商理論都無法精準表達的醫病關係和諮商倫理。
根據以往對於「解離性人格疾患」的研究,大都將此一疾患的成因,歸咎於「他者」身上,尤其是當事人的「重要他者」,如直系血親、伴侶等。莎莉不僅幼年失去 父愛,同時繼父又欠缺功能,甚且雪上加霜,再加上伴侶的怪癖,促使她在成長過程中,不停增加新的人格,既是自我保護機制,更是喪失情緒控制的證明。然而每 一段經歷都是真實的,之所以產生不同人格,是用來遺忘,用來逃避,用來否認。原應完整的人生,成為不停跳接的斷瓦殘片。
治療之路宛若拼圖,必須含著血淚心酸,鼓起勇氣,踩踏著天堂路,將一塊塊失落的拼圖,拼湊成完整的我。每一塊拼圖都是獨一無二,也都是不可或缺。生氣暴躁,可能是最受傷的自己;憂愁自殘,可能是失去了生存的力氣;喜怒哀樂所組成的,是最完整的自己。
人生,不一定要圓滿,畢竟太滿就容不下其他事物;但求我們像莎莉一樣,擁抱、接納不同面貌的自我,實實在在掌握每一塊生命的關鍵拼圖,努力畫出屬於自己的圓,融入每一段吸吐間。就像杜芮常說的「我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圓融俱足的人生,絕對比一張完美滿分的成績單來得真實。我們或許都不是那麼完美,但是我們不放棄追求完美。這就是屬於我們的圓融之路。
30年後,當我們回顧莎莉漫漫的融合之路,妳我也正在此時此刻,活出真正的、特別的、完整的我。或者,該說是「我們」,我,以及其他不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