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7268
馬克斯之山
作者:高村薰
原文作者:TAKAMURA Kaoru
譯者:劉子倩
出版社:獨步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6月05日
目前引進台灣的日本警察小說作家最廣為人知的,是以寫出〈臨場〉、〈顏〉、〈半自白〉等描繪警察個人與組織拉鋸的短篇作品、且多次改編成電視、電影文本的 橫山秀夫,其言簡意賅、揭露小我被繁複且不合理的組織權威壓迫的無奈,以及在夾縫中生存,奮力尋得一絲尊嚴的悲壯,在短小精悍的篇幅中,呈現了封閉組織男 性的獨特面貌。而高村薰,身為女性作家,卻以另一種形式,補足橫山短篇之外的波瀾壯闊,開闢出警察小說的另一種風貌。
既然定位在「警察小說」,亦即內容以警察為主體,聚焦在犯罪偵查與其獨特職場文化和氛圍,對謎底本身或不斷翻轉的真相,則不似本格推理那樣費心鋪陳。相對 來說,既然結局不會令人意外,過程則必須讓讀者不忍釋卷,像是一場緊湊的警匪追逐,或是一則扒糞報導,揭露警方辦案不為人知的秘辛或矛盾,有時則如同一幅 蘊藏豐厚情感的人物側寫,寫獨自堅持在緝兇路途的寂寥,寫為了工作犧牲奉獻卻孑然一身的惆悵,寫夾在層層堆疊、莫測高深的權力結構中的無奈。無論是倉石義 男,或是合田雄一郎,他們都在崗位上與犯罪肉搏,然而在夜深人靜時分,也有屬於自己的浪漫與辛酸。
橫山與高村約在同時期出道,橫山於1990年以〈羅蘋計畫〉榮獲第九屆三得利推理小說大賞,高村則於1989年以〈李維拉〉入圍第二屆日本推理懸疑小說大 獎決選,前者文字精簡,後者則強調鉅細靡遺的細節刻畫,尤其〈馬克斯之山〉厚達五百多頁,將警方偵辦過程的奔波勞苦,與內部的權力拉扯,仿若紀錄片鏡頭 般,不厭其煩在讀者眼前上演。我們必須耐著性子,嘗試進入兇嫌如意識流飄忽不定的思緒,同時穿過主角合田的苦悶與執著,在眾多文字堆砌中,爬梳出山的輪 廓,當一起起兇案發生,「某些傢伙」逐漸現形,藏也藏不住。於是和合田一樣,越來越搞不清楚,兇殘無良的是冷血殺人犯水澤裕之,還是那些躲在大飯店、在背 後以殺戮掩飾罪行的「馬克斯」?
對許多人來說,組織就像座大山,我們不是為了征服它而全副裝備、奮力攀爬,而是在攀爬的過程中,對組織的高聳、難以跨越而心服,每當有了小看它的妄想,就 會忙不迭來場風雪,澆熄熱情的火苗,孔子所謂「登泰山而小天下」大抵如是,之所以有小天下的雄心,也是因為立足在泰山之巔,對於讓自己茁壯的山峰,必須敬 畏而不要試圖超越。那座名之為「組織」的山,橫亙在每個人的心中,時而如五指山壓著孫行者,縱使有七十二變,也逃不過千年的詛咒;時而如喜馬拉雅山,是一 道無法穿越的疆界;時而如書中的南阿爾卑斯山,是水澤三年一期的夢靨,是他望見富士山的依靠。
一邊是以暴力為手段,向遺棄他的世界復仇的「馬克斯」水澤,一邊是分別登上各項權勢頂峰的「馬克斯」登山團,那座受風雪覆蓋的山峰,成為他們共同的秘密與 犯罪的原點,那一身的罪孽,因山而起,也終於那山,高村以超過法律追溯年限的案件,緊緊串起「馬克斯」們的命運,同時讓合田這位非典型警察,在與組織的衝 撞、屈服中,釐清刻意掩藏的真相。原來萬事萬物並非依照固有的道德理性而發展,往往受到更多龐大且恣意的威權所擺弄,它們暗藏在各階層各角落,以各式各樣 不甚合理的方式阻撓打擊,我們會漸漸懷疑,那些執著與堅持,好似愚公想移橫在家門的那座山,一切都將徒勞,且勢必渾身是傷滿身腥。
然而你我不必狂妄去移動一座山,至少也該具備登山的勇氣,當站在山巔之際,我們會看到另一座山,只要不放棄攀登的力氣,終將一座又一座,有高峰有深谷,在 起落中跨越了舊有的侷限,那些小小阻礙,不過是人生的一片風景。與其浪費畢生精力去移動一座無法撼動的山,不如邁開步伐,征服一座又一座的山,看遍美好風 情。當水澤最後看到「浮現天際的富士山」,是否會心生後悔,不該困守在腳下這座南阿爾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