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55891
誰殺了她
作者:東野圭吾
譯者:劉姿君
出版社:獨步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01日
美國推理小說家范‧達因曾提出〈推理小說20法則〉,第15條即明示「必須貫徹唯一的真相,並為此提供讀者線索」,也就是說在撰寫作品時,即應貫徹唯一真相所埋下的線索,套用江戶川柯南揭示兇手前的名句:「真相只有一個」,無論是犯案動機或是行兇手法,就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絞盡腦汁仍無法推理出兇手,然而在謎底揭曉後,回頭重讀隱含在字裡行間的蛛絲馬跡,絕不會相互違背。推理小說作為最迷人的類型小說之一,便在於讀者在公平原則的信賴基礎下,甘願接受作者的佈局,以足夠的線索得以有機會拼湊出事情的全貌,閱讀樂趣就在於真相尚未大白前、讀者與偵探共同釐清案情時,一旦兇手的名字出現在書頁中,除了對緊湊的情節鬆了一口氣外,通常也代表著我們對這本書的關注也到了尾聲。因此,推理小說的寫作往往被視為作家向讀者立下的挑戰書,表面上是真兇和偵探的對決,實際上則是作家和讀者的鬥智鬥力,只有精采、曲折而又合乎邏輯的作品才有機會受到讀者青睞。
然而在新本格派推理小說崛起之後,眾多推理大家在此一領域耕耘之下,詭計的發展幾乎已經到了超乎現實的境地,以島田莊司的〈新本格七大定則〉為代表,其最後一條:「偵探在故事最後指出兇手,必須是令讀者意外的人物。如果無法做到,就不能稱為成功的作品」,或可視為讀者懶得動腦的濫觴,與其遭遇費盡心思推理兇手,結局卻不如預期所帶來的挫敗感,不如像是東野圭吾在〈名偵探的守則〉(1996)所嘲諷的「大部份的讀者都是依靠直覺和經驗來判斷真兇的」,「兇手是誰」成了猜兇手大賽,最不可能的人是兇手的機率最大,而證據俱足的疑兇則是作者耍心機釋放的煙霧彈,於是作家辛苦埋的梗往往被視而不見,讀者卻花許多力氣依照過往閱讀經驗,進行像是賽馬預測,疑犯可分為黑馬、冷門、熱門和例外,這些不被認真作者允許的思路運作歷程。同是1996年,東野圭吾出版了這本將「WHODUNIT」發揮到極致的佳作,挑戰推理小說也可以是類似開放式結局的戒律,然後在1999年延續此風格出版〈我殺了他〉,將兇手人數擴增為3人,第三作〈你殺了人〉尚未出版。本書同時也是加賀恭一郎系列的第三部,不過迥異於後期充滿豐厚溫情的戲劇性筆法,將重點置放在逼使讀者動腦思考真兇身分,拿掉加賀的角色,幾乎可說是一本推理的遊戲書。
〈誰殺了她〉據東野在〈大概是最後的招呼〉的說明,靈感是從「猜兇手的小說只要有兩個可疑的人即可成立」,並且「由讀者來推理才是推理小說」,亦即直到將近20年後的今日,東野仍未明白直言兇手是誰,儘管在1999年出版的講談社文庫本書後附有解說,依然未揭露兇手,2012年獨步引進繁體中文版,採行文庫本進行翻譯,此版本對早先1996年版的單行本刪減部分線索,因此解謎難度提高不少,而且為了製造話題,舉辦網路緝兇活動,邀請讀者共同接下東野的挑戰書,而無論在PTT推理小說版或是巴哈姆特,皆引起不少話題。其實全書結構很簡單,是非常典型的2女1男三角關係所引發的殺人事件,癡情的和泉園子遭受戀人佃潤一與好友弓場加代子的背叛,卻疑似自殺身亡,其兄和泉康正為了獨自追兇,而更動現場,並與心思縝密的加賀展開一場諜對諜的尋兇對決。
東野特意將犯案動機弱化,且讓可疑兇手減少至最低限度的兩人(除去自殺、共謀或其他兇手的可能性)、死者只有一人、而非連續殺人事件,迫使讀者必須耐下心來檢視書中線索,參與推理過程,認清合乎邏輯的兇手面貌。綜觀網友的解謎文,大致將重點放在兇手的慣用手,甚至連書名〈誰殺了她〉都可以拿來作文章,無論兇手是潤一或是加代子,東野的詭計可說是大獲全勝。寵物先生在書末的解說中,引用土屋隆夫所言:「偵探小說是除法的文學」,即是「事件除了推理等於解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然而探求解答的解法可以有許多可能,本書誘導讀者必須「動手算」,而不是順著劇情「讀解答」,就算還留有餘數,也是趨近於零,只要算式過程合乎邏輯,便是最佳解。自眾多解法中,讀者的思路才算真正產生交流,原來每個人解讀文本的角度是如此不同,而又有著若干關聯,而最理想的讀書會大抵如是,不過這種放肆折磨讀者的殘忍手法,也只有不斷追求推理小說形式極限的東野,才夠資格大膽挑戰讀者吧。
人生常常充滿了謎團,其中絕大部分是沒有解的,像是戀人為何墜入愛河,緣分為何終了,而推理小說提供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對終極規則的憧憬。在推理小說的世界中,真相只有一個,可是在現實生活裡,通常沒有特定的規則可以遵循,當下所依循的很可能過不久就被推翻;縱使每個人看待案情的角度不一,不過謎底只有一個,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大多拼命建立共識,卻沒有人能夠保證這個共識是最終答案。於是,我們應該感激推理小說家們費盡心思為你我構思了一個個無堅不摧的理性邏輯世界,即便像東野刻意不透露真兇,而讀者依然相信會有一個真正的兇手在書中某處,等著我們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