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9653


歡樂之家
 
Fun Home
 
作者:艾利森.貝克德爾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2日


原書名〈Fun Home〉就字面上來說,是葬儀社(funeral home)的簡稱,代表著作者父親從事的職業內容,另一方面也某種程度代表了作者內心對家庭的感受:一間虛無的鬼屋(fun house)。


雖然和〈被子〉同是圖文式的回憶錄,卻頗為沉重,又由於作者受父親兼任英文教師的影響,接觸經典英文小說,如喬伊斯〈尤利西斯〉、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敘述的時序來來回回,放入許多名著典故與隱喻,文句時而私人,時而理論,所以部分段落稍嫌艱澀,然而又能透過貝克德爾父女倆糾葛矛盾的關係,認識同志的兩種不同面貌,或說是風格迥異的選擇。


布魯斯‧貝克德爾若從表面來看,是個稱職的父親,他不僅是美國賓州山毛櫸溪鎮最重要的葬儀社老闆,也兼任高中英文老師,文學知識豐富,還引領女兒艾利森體會到文學殿堂的美好,另外他精巧的手藝,擅長化腐朽為神奇,讓原先老舊的古宅,重現哥德式的富麗。


而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是他的同志身分,曾經因招待未成年少男喝酒吃上官司,雖然免於留下前科,卻必須接受精神治療,可見當時代「同志」在精神醫學仍被界定為一種疾病。同時,他卻在女兒出櫃之後不久,疑似自殺、死於一場車禍。


布魯斯努力的在外人面前營造出家庭的假象,做作、處處充滿矯情掩飾,彷彿不這麼做,便沒辦法維護他的所有。他把想要成為女性的渴求,投射在唯一的女兒艾利森身上,期待她能夠在穿著舉止上符合一位標準的女性。也因此他絕對沒有想到,有時與他心靈相合的女兒竟和他同屬「同志」。


艾利森在大學時接觸女同的文化,一下子激發她同志的潛在因子,相對於父親的躲躲藏藏,她反而選擇接受同志的身分,並且勇於出櫃,不僅加入女同社團,還將女伴帶回家,這是遠在台灣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在布魯斯去世前不久,父女倆對彼此性向的告白,堪稱是同志書寫的驚艷之作:


─我小時候真的好想當女生。常穿女生的衣服來打扮。


─我以前也想當男生啊!我穿過男生的衣服!


兩人各自在對方身上看見自己永遠沒辦法滿足的生理構造、社會期待,於是一路走來顛顛簸簸,就在相互出櫃的那一刻,得到了圓滿的結局。儘管隱晦,卻已足夠。


作者有兩個弟弟,不過書中著墨不多,形象較為平面,接近背景的角色。至於夾在父女中間的母親,除了在最後向布魯斯提出離婚要求,埋下另一個可能導致他步入死亡的因子外,她簡直是新女性與傳統女性的混合體。一方面她獨立發展自我,不論在戲劇演出、研究所的課業都盡心盡力,另一方面她明明知道丈夫是同志,仍能堅持十幾年的歲月不離不棄,而在女兒出櫃後,終能坦然接受。我想,如果沒有這位偉大女性的支撐與犧牲,艾利森父女的人生道路必定更加坎坷難行。


故事因弔詭矛盾而增添些許轉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因弔詭矛盾,而更顯得真實。〈歡樂之家〉便是有別於一般理想家庭的形象,反而更真實的描繪出你我家庭片段的真人實境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9179996 的頭像
    x9179996

    失語症候群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