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2374



催眠
 
HYPNOTISOREN (THE HYPNOTIST)
 
作者:拉許.克卜勒
原文作者:Lars Kepler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11021

催眠,是眾多精神醫學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種療法,由於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更引起一般人對催眠的誤解,而認為其是危險、難以掌握的,甚至欠缺科學實證,這 同時也是心理學研究者所必須面對的困境和原罪,就因為人類心靈的浩瀚無垠,又要兼顧每人的基本人權,在不違反倫理議題之餘,要大膽假設,設計不易危害個人 意志的實驗,挑戰了無數學者的道德兩難與學術精神,要嘛甘冒爭議,要嘛綁手綁腳,即使兩全其美,也可能結果不如預期,一切歸零。但是,這些不過是最基本的 難題,真正最令人質疑的侷限是,以「人」去研究「人」,要如何摒除情感、思想間細微幽暗的化學作用,減少情感轉移、病態依附的關係,就算小心翼翼,也難以 避免。

〈催眠〉是非典型的犯罪小說,有變態且超乎想像的犯案手法,有挑戰人性極限的兇手,有對真相執著、鍥而不捨的警探,有高潮迭起、峰迴路轉的伏筆和轉折,又 依文本主題新增一位在自我與專業掙扎的催眠師艾瑞克。作者試圖揭露治療師的家庭與工作的面貌,並將其揉合入追兇解謎的架構之中,讓原該是協助辦案的醫療人 員,因著十年前催眠團體的崩解,導致此時一連串撲錯迷離、深陷兒子遭綁危機的險境。我們可以看到催眠治療師並非超然如醫療儀器般,客觀且毫無失誤的針對個 案進行精確的對症下藥,相反的,治療師與個案像是同遊潛意識之海的夥伴,他們一同突破心防,探索人類心靈壓抑、不為己知的光與影。在團體治療的過程中,艾 瑞克的專業用於對案主催眠自述情境的分析,將童年記憶或曾經歷過的創傷浮現在意識層面,在催眠過程賦予撫平傷口的能量與契機。

不過,他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需要克服,他對妻子不忠,造成彼此的心結;患有血友病的兒子正度過艱困的青春期;多年前的治療紛擾,使他墮入無止境的自我質 疑。真實與謊言的界線不再那麼明確,自催眠過程所蒐集的線索,成為纏繞心中的無形枷鎖,本以為直達個案內心的柳暗花明,只是自以為是的鏡花水月。1990 年代,「壓抑記憶」的風暴席捲美國,「性侵疑雲」困擾了無數原本平靜的家庭,經由治療師不成熟的誘導,讓受害者創造出與事實完美不同的記憶,這也是艾瑞克 之所以受到指責抨擊的背景。人的記憶本來就不可靠,更遑論藉由更不可靠的玄學祕術,所招喚的逝者幽魂。

在風暴之後,他接著面臨研究經費的刪減、新聞民粹式的操控,他是一隻在催眠領域裡折翼的孤鳥,沒有人雪中送炭,只有落井下石,於是他立下了不再實行催眠的 誓言,直到一起滅門慘案,他被迫挺身和過去對抗,一如透過他的暗示和引導,案主必得直視過去的幻影,化為具體的對手,揮動寶劍斬除亂麻。「過去沒有死,它甚至沒有過去」,艾瑞克對福克納這句諺語的詮釋,正恰如其分的呈現了全書的意旨:「每件發生過的小事,都會一輩子與這個人共存」, 每一段刻意遺忘的未竟事務或傷痛,都會在心上結疤,催眠或一切心理治療所做的皆是帶領個案直視傷口,勇敢接受消毒療癒,或許疤痕不會消逝,至少沒有擴大感 染的危險。經由催眠所喚醒的記憶無論真假,都是案主的一部份,都是可被詮釋可被理解的,各式心理療法不啻是探索幽微心靈的祕徑或小路,過程中所採錄的蛛絲 馬跡絕非主角,主角一直是眼前的案主。

艾瑞克對自己催眠療效的自信來自與案主的真實接觸,而非薄弱的催眠囈語。或許現實的催眠並未如書中描繪般的奇妙,能夠穿透虛構抵達真相,可是當你跟隨催眠 師輕柔的指令,躺在躺椅上,放鬆身心,閉上雙眼,與過去時空的自己對話,逝去的分秒也是構成今日之我的一部份,那人滿身流血流膿,正等著此刻有力量的自 己,輕撫傷口,忍痛醫治,你才能真正睜開心眼,穿破所有虛妄,掙脫那埋藏許久的桎梏。過去就讓它過去,在我們承認它之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x9179996 的頭像
    x9179996

    失語症候群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