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6898


最後的演講
 
The Last Lecture
 
作者:蘭迪.鮑許、 傑弗利.札斯洛
原文作者:Randy Pausch、 Jeffrey Zaslow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25日


死亡,是上天給予人類最大的考驗,當每一個寶貴生命誕生在世上,開啟人生的序幕時,就註定了不論時間長短,即使是百歲以上的人瑞,總有落幕、從這舞台退場的一刻。死亡,存在每一段呼吸吞吐間,有生就有死,也許可以悲觀的說,我們終其一生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沒有任何轉圜的空間,若說死亡有什麼好處,就是它很公平,不管是富是貴,是白人還是黃種人,當退場的鐘聲響起,沒有人有特權硬撐著賴在舞台上不走。


在生命的很多時刻,我們往往不經意或是刻意遺忘死亡的存在,既然何時死亡是無法掌握的,至少可以決定生的姿態,或渾渾噩噩度日,或認真的活出自己的人生。蘭迪‧鮑許,一位成功的教授和科學家,對凡事抱有熱情,盡力實現兒時夢想,一如夢想著能體驗飄浮空中,沒想到在40年後,真的能夠在休士頓太空中心搭乘無重力飛機;一如他夢想著百科全書作者,沒想到在享有學術地位後,真的獲邀撰寫「虛擬實境」條目的機會;一如他夢想能進入迪士尼樂園工作,而在一番積極爭取後,真的成為迪士尼夢想師,協助建立高科技的遊樂設施。


在46歲時(2006),蘭迪擁有讓人稱羨的一切,愛他的妻子潔伊和三位年幼的子女,和一份穩定的教授工作,並主持多項跟虛擬實境有關的研究計畫推廣活動,同時堅守教育崗位,認真教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以及塑造團隊合作的態度。在最美好的一刻,他被診斷出罹患最醫治的胰臟癌。


在隔年8月,病情惡化,癌細胞轉移,醫師說他只剩下幾個月可以活。然而他並未放棄自己,不只挺身接受難熬痛苦的治療,更彷彿是在過第二個人生一般,積極為他死後做準備,安排家人搬到離老婆娘家近的地方,搜集許多關於癌症的論述,諮詢具備專業知識的朋友,一同和醫師討論病情。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他把握僅剩不多的日子,和家人摯友相處。


這場2007年9月在他任教的學校卡內基美隆大學舉辦的「最後演講」,原是例行性的講座,邀請學有專精的教授,向學生分享人生所得。對蘭迪來說,這場「名副其實」的最後演講,既是他留給世人極其珍貴的話語,也是他獻給來不及陪伴長大的子女,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


這本書有你所能想到的一切「陳腔濫調」,包括建議你勇敢築夢,體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要言出必行,凡事全力以赴,預做準備,少抱怨,多懷感恩之心。所有普通心理勵志書籍會有的,蘭迪仍然不厭其煩的在書裡,藉由他的成長歷程、教學經驗,深入淺出的反覆強調。蘭迪自己也承認這些都是陳腔濫調,不過就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事物,總是歷久彌新,經得起時代考驗的老調,才值得不斷重彈。


蘭迪具備絕大部份令人欽羨、敬佩的個人特質,即使獲知來日無多,依然用最動人的姿態,挺身迎接死亡的來臨。如果有看過那場「最後的演講」,勢必很難相信他是個病入膏肓的癌症患者,他甚至還在一開場不久,還英勇的做了幾下伏地挺身呢。本書揭示了演講影片背後的故事,更完整說明了蘭迪的人生觀,還有對週遭親友、這個世界,最深切的熱愛。


看完全書,你會知道在這不長不短的人生中,還有跟如何活得豐富精采同等重要的,那便是如何用最沒有遺憾、最曼妙的姿態,告別這個世界。而蘭迪‧鮑許則以他短暫的生命,做了一次最動人、最完美的示範。2008年7月25日,蘭迪離開了我們。而在今天,2009年的2月3日,同樣罹患癌症的聖嚴師父圓寂,享壽80,留下的是無限的懷念,以及讓人敬仰的言行。而他最後的那段遺言,似乎也是另一種完美的退場姿勢: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延伸閱讀:


1.〈最後的演講〉官網:


http://www.thelastlecture.com/


2.圓神中文版〈最後的演講〉官網:


http://www.booklife.com.tw/last-lecture1.asp


3.鮑許的更新網頁(從2006.9獲知得到癌症至2008.7.25過世為止)


http://download.srv.cs.cmu.edu/~pausch/news/index.html


4.鮑許重要遺產:愛麗絲計畫(可免費下載愛麗絲這套體驗性軟體)


http://www.alice.org/


5.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娛樂科技中心


http://www.etc.cmu.edu/


6.朱學恆:說好了這一刻不掉眼淚...Randy Pausch的最後一堂課(內有完整中文字幕演講影片下載)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7/11/08/randypausch


7.朱學恆:Randy Pausch的最後一堂課之後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7/12/16/randypausch2


8.廖柏森教授:Randy Pausch教授人生最後的一場演講(影音版+英文字幕)


http://blog.udn.com/trjason/1256219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清代文人張潮曾在他的名著〈幽夢影〉(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4357 )中,對「讀書」這件差事,以月做隱喻,描繪了各年齡層讀書的興味:「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然而不論你現在是窺月、望月或是玩月,讀完一本好書的暢快,直可如才子金聖嘆所言「不亦快哉!


 


回顧2008年,我讀的書又比2007年更多,然而對讀書的需求,卻越讀越飢渴,越讀越覺得莎拉‧尼爾遜的真情告白「好書太多,時間太少(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77225),實在深深刺進每一位愛書人、嗜讀者的內心深處,我們就像汲汲營營於書海的蠹魚,啃食著富含萬千世界的千言萬語,在字裡行間和作者對話,聆聽自己的心聲。


 


【推八送百:我的年度之最】:http://blog.roodo.com/book100/archives/7376719.html


 


藉由博客來網路書店所舉辦的活動,我從過去這一年所讀的書中,依照以下三項原則,從數十本書中「忍痛」挑出八本好書:


 


1.出版時間在2008年,閱讀時間也在2008年。


2.在八家不同的出版社中,各挑選出一本好書。


3.內容盡可能涵蓋不同主題,或許還是以小說為主,但是題材各異。


 


如果不是堅持這三個原則,這八本書可能都列舉不出來。不依排名,臚列如下:


 


1.到葉門釣鮭魚(貓頭鷹,2008.1.27)


2.不要講話(遠流,2008.6.28)


3.歡樂之家(木馬,2008.5.2)


4.第四次冰河期(麥田,2008.10.10)


5.爺爺的微笑(皇冠,2008.10.6)


6.向日葵不開的夏天(獨步,2008.4.3)


7.惡搞研習營(小異,2008.12.24)


8.征服世界是可能的嗎?(時報,2008.5.8)


 


以下便針對這八本好書做心得分享,就像明代文人陳繼儒在〈小窗幽記〉(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60159)說到四大賞心樂事:


一個刻骨不忘的女子;


一卷百讀不厭的詩書;


一片流連忘返的山水;


一種永不動搖的信念。


讀到一本百讀不厭的好書,便是賞心樂事一件;讀完八本好書,樂趣加倍,知識滿點。如果一年都讀好書,則是天天開心,日日享有美好文字所帶來的感動。


 


(點選書籍封面可直接連結博客來介紹頁面)


 



 



「改變」是全書的主題,也是作者試圖引導我們去思索的脈絡。改變從何而生?如何改變?變與不變孰優孰劣?在將葉門改造成鮭魚適合迴游生長的大標題之下,計畫主導者鍾斯博士也面對了他家庭、婚姻、工作,甚至人生觀的改變;而計畫促成者海麗葉則不得不面對自己愛情的改變。


 


在所有風暴的中心,是穆罕默德大公的「信念」。信念才是引發一連串改變最大的力量。


 


他對鍾斯說:「我教過你跨出第一步:學習去信。有一天你會跨出第二步,找到你信的是什麼。」他又說:「我們相信,信心可以治癒一切煩憂。沒有信心,就沒有希望,也就沒有愛。信先於望,也先於愛。」


 


相對於鍾斯,文傑首相與麥斯威爾簡直就是小丑般的對照組,讓讀者看到缺乏信念的可悲,見證缺乏信念的貧乏與無知,所以他們也是全書改變最少的人物:庸俗依舊。


 


理情行為治療大師艾里斯提出ABC理論:A是事件,B則是對於事件的想法與信念,C是結果。也因此只要針對非理性的信念予以修正,困境就隨之有了改變。


 


曾幾何時,我們固守心中舊有的信念,不思改變,任由時光流逝,也不願停下腳步稍作停歇,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人生失去控制。「我有疑惑、有渴望,卻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為了什麼。」這不啻是另一種深深的悲哀嗎?


 


最後書中的一句話,簡直為全書做了一個最好的註腳,也讓這本筆調詼諧幽默,充滿深刻創意的小說,在戲劇性、爆炸性的結局之後,有了一個沉澱思考的機會:


 


「因為不可能,我才相信。」(心得全文)


 



 



「不要講話!」這句話幾乎可以每一個校園中聽到,只要你悄悄在上課鐘響,像是月球漫步般,像是欣賞另一個陌生而又新奇的星球般,也許在講臺前講述課程口沫橫飛的老師口中,也許在臨時被推派上台管理秩序的孩子幹部口中,也許在分組進行討論時,小組中比較好事的孩子口中,更或許是在黑板上張貼的計分表上,或許是老師手上的必攜簿中,有誰不能控制自己,而在不適當的時刻說了不適當的話,按規定會被扣幾點,損害了整組該週的榮譽,或是遭受罰抄課文、勞動服務等酷刑。


 


為什麼「不要講話」?


 


你忍不住這樣提出這樣的疑問,並且想到自己小時候似乎也是這樣走來的。上課時就要正襟危坐,兩眼平視,緊盯著講台上演的戲碼,兩手背在身後,深恐破壞了籠罩在教室裡的規矩。那是無法挑戰的威權,當你身處在所謂上課的情境裡,你必須假裝嘴巴有條無形的拉鍊,牢牢繫緊,像是把腦袋瓜裡的所有想法打個結,連出來透個氣都不行。


 


而這本書〈不要講話!〉則提出了一個最意想不到的狂想:地球上最聒噪的生物「雷克頓小學五年級小朋友」居然自己進行「不要講話」的比賽,除了老師問話只能回答三個字之外,其餘場合都不得開口說任何一個字。天哪!他們能夠憋多久、而誰又是最後贏家?


 


書中所描述的過程實在超乎你的想像之外,同時有著太多值得孩子本身、老師(尤其是這個最愛說「不要講話!」的族群)仔細深思的地方,哲學的趣味俯拾即是,絕對會讓每一個年齡層的讀者,忍不住嘗試類似的實驗。(心得全文)


 



 



原書名〈Fun Home〉就字面上來說,是葬儀社(funeral home)的簡稱,代表著作者父親從事的職業內容,另一方面也某種程度代表了作者內心對家庭的感受:一間虛無的鬼屋(fun house)


 


雖然和〈被子〉同是圖文式的回憶錄,卻頗為沉重,又由於作者受父親兼任英文教師的影響,接觸經典英文小說,如喬伊斯〈尤利西斯〉、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敘述的時序來來回回,放入許多名著典故與隱喻,文句時而私人,時而理論,所以部分段落稍嫌艱澀,然而又能透過貝克德爾父女倆糾葛矛盾的關係,認識同志的兩種不同面貌,或說是風格迥異的選擇。


 


布魯斯努力的在外人面前營造出家庭的假象,做作、處處充滿矯情掩飾,彷彿不這麼做,便沒辦法維護他的所有。他把想要成為女性的渴求,投射在唯一的女兒艾利森身上,期待她能夠在穿著舉止上符合一位標準的女性。也因此他絕對沒有想到,有時與他心靈相合的女兒竟和他同屬「同志」。


 


艾利森在大學時接觸女同的文化,一下子激發她同志的潛在因子,相對於父親的躲躲藏藏,她反而選擇接受同志的身份,並且勇於出櫃,不僅加入女同社團,還將女伴帶回家,這是遠在台灣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兩人各自在對方身上看見自己永遠沒辦法滿足的生理構造、社會期待,於是一路走來顛顛簸簸,就在相互出櫃的那一刻,得到了圓滿的結局。儘管隱晦,卻已足夠。


 


故事因弔詭矛盾而增添些許轉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因弔詭矛盾,而更顯得真實。〈歡樂之家〉便是有別於一般理想家庭的形象,反而更真實的描繪出你我家庭片段的真人實境秀。(心得全文)


 





 


 

你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這麼一本厚達500頁,卻一下子就讀完的小說,同時讓你一下子回顧幼年、國小、國中以及高中曾經歷過的種種,今年你快30,可是那些點點滴滴的回憶,距今十幾年的往事,因為荻原浩的文字,帶你越過冰天雪地的冰河期,來到另一段蒼白的青春,與主角南山涉遙遙相望。


 


你想起了沙林傑那位在懸崖邊麥田里捕捉孩子的霍爾頓,也想起了歌德筆下為愛癡狂的少年維特,本書主角阿涉竟更貼近你的年少。每一個孩子都自以為與眾不同,像你在冬天寒冷的時刻,看見從嘴裡呼出的白氣,還傻傻以為自己是龍的化身咧。在你鬱鬱寡歡的高中時期,不也以為有一個充滿抱負、才華洋溢的靈魂,桎梏在不堪的軀殼中,等待破繭而出的光榮時刻。


 


而阿涉他認為自己是媽媽和古老冰人基因的實驗體,整天想著不負英勇、有智慧的克羅馬農榮耀,保護心愛的人,平安度過即將來臨的下一次冰河期,畢竟現實的青春,總是不如想像中美好,地球終究不是繞著自己旋轉,就算一切都不如己願,你也就來到這三十大關,哀嘆著時光流逝,追憶著那不再重現的時光。


 


藉由本書,你再次省視那個很久沒再見到的自己,頌念起那個短暫卻獨一無二的青春故事,純真、對未來充滿理想,儘管夢想終會幻滅,然而為了讓場漫漫旅程,點綴星火般的希望,你還是會背著重重的殼,一直一直朝著不知名的目標前進,尋找一個真正適合自己的殼,一個掌握你心中碎片的伴侶。(心得全文)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布諾在年輕時是個盡責的牧羊人,是個英勇的戰士,是個風流倜儻的真男人,曾經當過鎮長,曾經和同伴們並肩作戰,曾經墜入愛河,讓許多女子心動且心碎,這樣一個人最終總逃不過歲月的掌心,即將步入人生的終點,過去的一切仿如一場夢,遙遠漫長的夢,日日夜夜纏繞著他,給他力量,甚至,給了他許多可以告訴孫子小布諾的回憶。


 


於是,在無數個夜晚,老布諾和小布諾形同戰友,守護著一個人的成長,與另一個人的死亡,生與死交纏,卻是同等偉大,同等美好。你一定會喜歡老布諾的自言自語,以及每一句深含愛意的呢喃。他是在當爺爺之後,開始學會如何當爺爺的,表面上,是老布諾呵護小布諾,實際上,小布諾用他看似無聲的話語,教導老布諾更多,比如怎樣去愛一個人,比如怎樣去照顧你所愛的人,比如怎樣去交付自己的真心,回報對方的真愛。


 


作者藉由老布諾的一言一行,傳遞我們珍貴的智慧之光,無論是否近黃昏,無限好的夕陽總值得你我伸出手來,緊緊握住,永遠不忘。


 


在桑貝德羅細膩優美的文字中,塑造了一位可親而又可敬的老者,你會憶起曾令我們懷念不已的老者,更會回頭思索自己的人生,當許多年過去,我們是否會對逝去的時光,懷抱同樣的驕傲,而對生命的熱情,是否能夠歷經時間的淬煉,更豐盈、更成熟?(心得全文)



 



在〈背之眼〉因為「過於京極夏彥」而在第五屆「恐怖懸疑小說大獎」,與第一名擦身而過之後,2005年道尾秀介不甘示弱的以本書,證明他的寫作功力。與〈真備〉系列風格迥然不同,乍看之下是講述輪迴投胎的宗教觀,處處充滿奇幻詭異的氛圍,實際上卻是「認知科學推理小說」的上乘之作,讀來讓人冷汗直流、不寒而慄,一方面驚懾於原應天真無邪孩童所能展現的絕對罪惡,另一方面也不禁為小小年紀竟要背負巨大心理壓力心疼不已。


 


在前半段我們很自然融入這個人死後投胎成別種生物的世界。道夫的好友S君上吊自殺,竟然轉世成一隻蜘蛛,還說殺人兇手是班導師岩村!與S君離奇自殺並行的是八件貓狗慘遭殺害、嘴含肥皂、折斷四肢的虐待動物事件,於是道夫、S君和三歲的妹妹美加組成奇特的偵探團,冒著生命危險,為揭開真相而努力。在這部分的鋪陳,和乙一的〈夏天‧煙火‧我的屍體〉(1996)與〈瀕死之綠〉(2001)非常類似,熟悉的蟬鳴聲,消失不見的屍體,學校殘酷的霸凌事件,還有邪惡變態的班導師,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年齡相近的道尾對乙一的致敬之作。


 


急轉直下的劇情安排,逼使讀者進入孩子脆弱的內心,由於殘忍無情的現實,逐日將溫熱的心製成破碎冰冷的危險心靈,傷害了別人,更傷害了自己,在渾身是傷之後,繼續踏上另一段傷心的旅程。


 


在下一個蟬鳴肆虐的夏天,向日葵還會為他們盛開嗎?(心得全文)


 



 


本書原書名「Haunted」,是指鬼魂出沒的、鬼怪作祟的,一如這群各自背負不同人生、風格迥異故事的「異人」們,困守在陰暗的集中營,假想死去的陰魂不散,憧憬歷劫過後,搖身一變為「藝人」的成名滋味。他們是各自永難忘懷的鬼魂,從出生到此刻即揮之不去、緊緊糾纏,是一敗塗地人生的替死鬼,是邁向理想生活的絆腳石,一則莫名的招募啟事,將這18+1的命運組合齊聚一堂,發揮人性中最陰暗的不堪,只求在千錘百鍊之後,蛻變成萬眾矚目的浴火鳳凰。


 


以研習營發生的荒謬劇為主軸,交雜23則短篇、21首詩。除了魏提爾和助手克拉克太太之外,主角名字都是根據他們的故事、經歷作為命名規則。比如「聖無腸」真正沒有腸子,因為他的大腸在一次驚險自慰經驗中喪失了;又像「毀謗伯爵」是只求成名,惡意抹黑甚至殺害採訪對象的沒品記者;「殺手大廚」則不惜剷除所有污衊他廚藝的美食評論家;「遊民夫人」是追求獨特享受、假扮遊民的貴婦。


 


本書之所以讓人不適,除卻大膽血腥外加噁心的描述外,則是透過這19個令人不齒的人物,顯現出人類的真實樣貌。曾幾何時,我們也像聖無腸他們一樣,一昧逃避存在的荒謬性,忘卻原先存在的目的,就是不想認命的在有限人生中,交出一篇作品罷了。於是,我們選擇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硬是陷入悲情的想像,在虛無中抱著彼此取暖,對於逃出困境什麼也不做,甚至自溺於此,不可自拔。(心得全文)


 



 


本書是自稱「宅王之王」的中年歐吉桑(1958年生,中文版封底的作者介紹誤植為1985,立刻讓他年輕好幾十歲)岡田斗司夫,根據動漫畫、特攝片、電影、歷史所撰述關於「征服世界」的論文,內容包羅萬象,旁徵博引眾多引起不同世代宅男們美好回憶的作品,帶領你我試著將征服世界當作是一項人生課題、未竟事務,先釐清目的,分析自己的個性,提供具體的步驟方式,連當世界都臣服於我們之後,要怎樣享受、持盈保泰,一概皆為我們設想周全了。如果你是認真的把「征服世界」作為「我的志願」,不甘讓「惡魔黨」、邪惡外星人專美於前,相信本書將會是非常理想的入門書。


 


本書便是作者意志的另一種延伸。舊時代御宅族曾經堅持的理念,如同征服世界的野望,逐漸飄零在失去目標的新世代,望眼盡是盲目舉著「御宅族」大旗,自溺於封閉的社交生活,與世隔絕,鑽營於賺更多錢,買更多動漫公仔,被動接收外在給予的視覺刺激,且在媒體誤解的推波助瀾下,似乎只要足不出戶的動漫迷,都算是「御宅族」。


 


作者經由本書大聲疾呼:要當個「御宅族」跟「征服世界」一樣,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確立目標,搞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為何,釐清身為御宅族的初衷,而不是把「御宅族」當最終目標,無疑是畫地自限,汙衊了原先高尚的理念:我們是要反抗這世界的不公不義,而不是甘願成為這世界醜惡規則的幫兇!如此一來,御宅族可以不用死了,征服世界也就成為可能了。(心得全文)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5911


刺蝟的優雅
 
L』elegance du herisson
 
作者:妙莉葉.芭貝里
原文作者:Muriel Barbery
譯者:陳春琴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感謝毛毛牙大方的贈書喔!並祝您闔家新年快樂!


刺蝟,屬哺乳類中的食蟲目,為了抵禦天敵的危害,會蜷曲成球型,藉由背上密密麻麻的刺,達到保命的功能。而在這本風靡法國,甚至同樣席捲台灣書市的暢銷小說,「刺蝟」則是用來借喻有著深厚文化內涵,卻為了避免不必要困擾,而迎合世俗印象的54歲寡婦門房「荷妮」,儘管防衛心強,慣與自己相處,內在則是「非常非常的高雅」。


本書透過一棟巴黎高級公寓「葛內樂街七號」,讓「荷妮」和年僅12歲半,卻已立志在生日那天要放火燒房子然後自殺的古怪少女「芭洛瑪」,交互述說公寓發生的大小事件,譏諷那些附庸風雅的上流社會人士,空有華麗的詞彙,虛浮的生活享受,空泛的社交,還有傲慢無文的態度。


身處其中的她們都做了一些必要的偽裝:荷妮做好門房的本分,假裝聽不懂那些自以為是房客們的艱深語言符碼,甚至讓人以為她是那種平凡的門房,整日在客廳裡看電視,實際上則是在看現象學的哲學書籍,或是托爾斯泰等的世界名著,或是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至於芭洛瑪則在粗鄙的家人裡,尋找她能夠縱容思緒的僻靜角落,寫下「深刻思想」和「世界動態日記」。


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安排她們兩人相識,而是等到日本新房客小津先生搬到公寓後,因為嬌縱的鴿蘭白,做為妹妹的芭洛瑪才有正式進入荷妮內心世界的機會。


荷妮在她漫長的歲月中,長久離群索居,不讓任何人進入她自我構築的堡壘,即使早逝的丈夫呂西安,也是她做為順從自身命運的一種被動姿態。


然而呂西安在臨死之前,帶荷妮一起到電影院去看〈獵殺紅色十月〉(1990),是我看到丈夫對妻子所能做的最大浪漫。或許他比不上日後小津的財富和品味,然而他卻依然盡己所能,讓妻子能夠做她自己,這當中或許也沒有動人心弦的偉大愛情,然而就在共處的最後一刻,畫下最美好的句點:


享受兩隻手相握的溫馨感,享受令兩人同時感到快樂的震撼感


小學畢業的她,經由自學博覽眾多書籍,而她的品味從莫札特到痞子阿姆,是她追求人生之美的方式,一如〈宗方姊妹〉(1950)所出現的對白:「真正的新穎是不會隨著時間而老化」,那是一種沉潛過後的永恆之美,看似不帶任何情感,孤絕於人情,僅有一起喝茶聊天的曼奴菈,做為難得的好友;然而,真正的美卻不只於此,小津先生則讓她的追求,更趨於完美。


小津先生也是個鰥夫,既有錢又有足夠的品味,不僅識破荷妮的偽裝,也促使她學習怎樣當一位女人,令她超越年紀的束縛,為心愛的人費心打扮,為心愛的人撤除長久建立的圍籬,後來更在芭洛瑪的協助下,走出早年姐姐不幸人生的陰影,接納有錢人小津的關愛。


芭洛瑪做為膝下無子的荷妮情感上的寄託,而同樣對整個世界有獨特思想的她,則更能瞭解荷妮少為人知的內心,也只有芭洛瑪和小津先生,才能看穿濃密利刺下,難得的優雅。而在荷妮因意外而死後,聰慧少女則做為「追求世間的美」人生風格的延續,扭轉先前消極的厭世念頭,步上荷妮未走完的道路。


由於妙莉葉哲學教授的背景,書中充斥大量的哲學論述,或在荷妮閱讀胡塞爾的自省,或在芭洛瑪對大人們有口無心、荒誕言行的觀察,有時候根本就像是一位哲學老師,諄諄對著初踏入茫茫如墜五里霧中的學子,暢談哲學堂奧。幸好文字算是易懂,就算還是不懂,跳過略讀,依然不會減損閱讀樂趣。另一方面作者對日本的喜好,也充塞在字裡行間,小津先生對新家的裝潢擺設,與荷妮浪漫短暫卻深刻的黃昏之戀,在在符合「好奇心、睿智、寬容大量」的組合體,不啻呈現了妙莉葉對日本文化的整體印象。


這是本內容豐富,讀完還想再讀好幾遍的小說,也許沒有複雜曲折的情節,卻涵蓋了最動人的愛情、友情與親情,儘管那些有錢人的嘴臉極其醜陋,卻難掩小人物平實堅定的情誼,而這才是最值得追求的人生之美,那些我們難以一眼望穿的美,那些剎那卻永恆的美,時間不長,卻深刻,卻難忘,這便是人世間最永恆的美。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皇冠李嘉琪小姐的轉寄。


中時開卷是我年輕時代每週賴以維生的精神食糧,雖然篇幅逐年縮減,不過每年的開捲好書本本精選,相信今年也不會讓忠實的讀者失望! 


親愛的朋友:


 


您好。


我是中國時報開卷週報的李金蓮。就快要過年了,在此先祝福您,新年快樂,歲歲平安。 


 


過去一年,我所服務的中國時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波折,我身在其中,心智上受到的撞擊,真是一言難盡啊。


 


不過,在這封信裡,我想用歡欣愉悅的心情與文字,與您分享【開卷】歲末年初的一些小小作為。


 


很多朋友都以為,持續辦了19年的年度好書:「開捲好書獎」,隨著時報的風波,鐵定辦不下去了,14日,蹦 ~ ~,「2008開捲好書獎」的得獎書單,突然在版面上出現,很多朋友感到意外、欣慰…..(或許還有其他更複雜的意緒哩)。為此,中興大學劉鳳芯老師特別從台中寄來加油打氣的太陽餅,她的關愛與友誼,都藏在這小小餅盒裡,那個忙碌的下午,我們就不客氣地領受了這情義的好餅哩。


 


吃著餅,繼續為2008開捲好書獎的各項宣傳事務打拼努力。讓朋友們再次意外的是,我們居然一如往昔,為辛苦耕耘的得獎作家和出版社,安排了贈獎典禮。110日週六的下午,屋外冷風直直吹,寒流已持續多天,得獎作家林良、詹宏志、陳芳明、駱以軍、顧玉玲、夏傳位、王聰威、徐明謙,以及遠從香港來的小說家韓麗珠、遠從金門來的劉如桂,一一到來,大家齊聚在中國時報大廳,在主持人孫中興老師的輪番笑話、以及每位上台者的感人話語中,大家共度了溫馨歡快的午後時光,幾乎忘了外面的世界正陷入景氣的低谷。尤其是,當林良先生起身準備上台時,台下的每個人都用力的鼓掌,掌聲如雷,掌聲裡儘是對一位資深作家的敬重與感謝。


 


典禮裡,朋友們也先睹了我們拍攝的「2008開捲好書獎˙得獎作家BV」,啊,這才是這封信的重點呢。但是,肯定又教大家意外了--怎麼怎麼怎麼可能呢,為11位作家拍攝紀錄短片,是非常花錢的事啊。


 


我們又做到了。去年我們募款省吃儉用剩下的一點點餘款,艱苦求生存的時報,仍然留給了我們。(給時報鼓鼓掌吧,朋友!)


 


透過政大廣電系盧非易老師的推薦,我們找到了導演溫知儀,在影視圈中,年紀輕輕的她,已經有耀眼的表現了,2007年她以探討外籍勞工生活處境的公視單元劇《娘惹滋味》,在金鐘獎中出盡鋒頭,入圍8項,得了3項大獎,很多朋友應該都看過或聽聞過。她承攬下我們的計畫,在短到不能再短的時間、少到不能再少的經費之下,2008開捲好書獎得獎作家的BV,動工拍攝了。


 


外景拍攝工作一共進行了4天,那4天,正好寒流來襲,拍攝小組上山下海,辛苦到不能再辛苦了……。接下來,我不再多敘,給您寫這封信,正是想邀請您,來欣賞這11支精采的影片,以及我的同事周月英辛苦跟拍的文字紀錄。知儀的影像和月英的文字,直探作家內心裡隱密的創作世界,深刻而動人,影片中的11位主角,是2008年最傑出的作家,開卷勤懇地用版面、用影片、用一切可用之力,將他們的作品送到讀者面前,鼓勵讀者去發現他們,親近他們,閱讀他們。


 


因此,我要誠摯向您拜託(一共有4託):


˙一託,邀請您,暫時放下忙碌的工作,小小休息一下,欣賞這11支影片。如果覺得拍得好、寫得好,就請留個話吧。


˙二託,懇請您,請再多給我們一滴滴時間,將這11支影片轉寄給您的朋友,請他們分享11位獲獎作家的風采。


˙三託,向您耍賴,不管啦,一定要轉寄給您的3位朋友喔。至少3位喔


˙至於第四託,是催促,這麼好、又好看的書,您還等什麼呢,趕緊去書店買一本來讀吧。快快,要缺貨囉 ~ ~


 


最後,向您深深一鞠躬,


˙一鞠躬,耽誤您寶貴的時間,真不好意思,請原諒。


˙二鞠躬,請您繼續支援中國時報,支援有開卷版的中國時報。


˙三鞠躬,農曆新年到,祝您未來一年 平安順利 ~ ~


 


開卷部落格˙2008開捲好書獎得獎作家BV


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


 


2008開捲好書獎得獎作品


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9/01/04/365256.html


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9/01/14/368270.html


 


請多多指教囉!


 


 


開卷˙李金蓮 


02-2308-7111#3456


lotus@pmail.chinatimes.com.tw


(請注意換字體、加顏色部分)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4544


忘記正義的小鎮
 
Blue Heaven
 
作者:C. J.巴克斯
原文作者:C. J. Box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19日


在王小棣導演最新力作〈波麗士大人〉中,警界熱血李安毅緊握著嫩咖所長潘士淵的小手,說出這麼慷慨激昂的一段話:只有我們真的堅持才能保護一些平凡的人、弱勢的人、沒沒無聞的人。所謂正義,便是讓每一個人,無論貧富貴賤都能各適其所,若心術不正,試圖破壞人性的平衡,就需要有強而有力的仲裁者加以撥亂反正,打擊犯罪,維持穩定秩序,也就伸張了正義。本書則描述一群無法堅持的不良退休警察,不顧自己的職責,反過來因為一己之私,撲噬原應費盡心力保護的善良百姓,純樸小鎮的正義被刻意遺忘,甚至遭到無情遮掩,當人民保母忘卻他們的職責,正義又該由誰來貫徹呢?


原書名為〈藍色天堂〉(Blue Heaven)隱喻了身著藍色制服退休警察理想居所的寧靜小鎮「庫特內灣」,在大批自大城市洛杉磯退休警察進駐後,改變舊有的生態,新舊住民都在彼此尋找合宜的相處模式,鄉村居民沒辦法再單純靠牧場生意、釣魚悠閒過活,而外來人也必須要調整步伐,接受鄉村的生活節奏。在此背景下,延續多年前的一場離奇搶案,導致一開場的殘酷謀殺,連帶讓無辜撞見的逃家姐弟遭到讓人喘不過氣來的追殺,凶手佈下天羅地網急欲除之後快。


劇情就在緊張刺激的氛圍展開,流暢的筆調帶領讀者輕鬆的認清兩案間關聯,儘管善與惡的壁壘分明,壞警察掌控全局,無能局長閃一邊站,天真鎮民被蒙在鼓裡,英勇的牧場主人和好警察聯手挺身對抗,喚回被遺忘的正義,保護眼前的一切。看似老套的情節骨架,讀來處處佈滿驚喜,不是凶手身分不斷翻轉的那種,而是透過文字卻能達到犯罪小說的極致境界,毋須依靠血腥的畫面,峰迴路轉的真相,單由深刻的人物塑造,精簡而生動的對話,字裡行間就能看出作者老練的寫作手法,以及巧妙的鋪陳。


簡單說,這是本「舒服」的犯罪小說,難怪會入圍2009愛倫坡獎。你不必擔心血漿四溢的畫面,讓你把三餐全部吐出來,相反的,你大可在暖暖的冬日午後,配上一杯香醇的咖啡,細細的隨著巴克斯精妙的文字,帶給你超越一場好萊塢動作電影的快感,你不必擔心會緊張到影響到休閒的心緒,畢竟在最初幾頁,你便全然信任作者,相信他會是個稱職的導遊,拎著你看盡這個小鎮最細微的人性角落,或單親媽媽的愛子之情,或銀行家的愛鄉情懷,或聒噪且過度熱情的女郵差,或純潔的兩姐弟,或死守祖業的牧場人,豐富了犯罪小說的內涵,充滿文學性卻又不致過於矯情。你唯一需要擔心的是,本書會精采到讓你桌上的咖啡漸漸變涼。


書中的好警察維亞托羅曾引述警察道德規範的文字:全心全意為我所選擇的職業─執法─奉獻;著名的醫生誓詞也有類似的一段:「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而貴為一國之長的總統先生更不用說了:「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然而誓詞是一回事,是否真能遵照執行又是另一回事。


尤其身為人民保母的警察無時無刻必須將自身生命拋諸腦後,繁重的勤務往往讓理想的家庭生活難以實現,如果一昧用高道德標準作為職業守則,只會造成好警察做得要死,澆熄滿腔的熱血,而壞警察則趁機結黨營私,遊走黑白兩道,至於不好也不壞的,除了擺爛裝死,要嘛不擇手段拼績效,要嘛大小案通吃,理應一望無際的燦爛藍天,就只能是憂鬱的暗藍,悶得喘不過氣來。


巴克斯藉由幾個「不良警察」圖像,引導我們思考現今警察制度,是讓更多好警察加入保護人民行列呢?抑或讓更多好警察選擇踏入黝黑的不歸路?如果能夠從根本改善警察待遇,強化內部督導機制,增進辦案知能,更重要的,要建立堅實的支持體系,而非強調表面工夫,單求報表上的假數據,做為績效的憑據。讓每一位警察都以身為警察為榮,在賦予沉重的執法責任時,更應給予足夠的力量和資源,讓人民保母們得以在和歹徒的奮戰中,取得獲勝先機,降低投身警界的危險性。


當波麗士大人不再憂鬱,他們也才能堅持那些應該堅持的正義,和惡勢力糾纏到底,撥開籠罩犯罪威脅的烏雲,重現光明的藍天。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文版(1/21聯合報):http://udn.com/NEWS/WORLD/WORS3/4701354.shtml


各位同胞:


今天我站在這裡,為眼前的重責大任感到謙卑,對各位的信任心懷感激,對先賢的犧牲銘記在心。我要謝謝布希總統為這個國家的服務,也感謝他在政權轉移期間的寬厚和配合。


四十四位美國人發表過總統就職誓言,這些誓詞或是在繁榮富強及和平寧靜之際發表,或是在烏雲密布,時局動盪之時。在艱困的時候,美國能箕裘相繼,不僅因為居高位者有能力或願景,也因為人民持續對先人的抱負有信心,也忠於創建我國的法統。


因此,美國才能承繼下來。因此,這一代美國人必須承繼下去。


我們正置身危機核心


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正置身危機核心,我國正處於對抗深遠暴力和憎恨的戰爭。我們的經濟元氣大傷,是某些人貪婪且不負責任的後果,也是大眾未能做出艱難的選擇,為國家進入新時代做準備所致。許多人失去房子,丟了工作,生意垮了。我們的醫療照護太昂貴,學校教育辜負了許多人。每天都有更多證據顯示,我們利用能源的方式壯大我們的對敵,威脅我們的星球。


這些都是得自資料和統計數據的危機指標。比較無法測量但同樣深沉的,是舉國信心盡失─持續擔心美國將無可避免地衰退,也害怕下一代一定會眼界變低。


今天我要告訴各位,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真的,挑戰非常嚴重,且不在少數。它們不是可以輕易,或在短時間內解決。但是,美國要了解,這些挑戰會被解決。


在這一天,我們聚在一起,因為我們選擇希望而非恐懼,有意義的團結而非紛爭和不合。


在這一天,我們來此宣示,那些無用的抱怨和虛偽的承諾已終結,那些扭曲我們政治已久的相互指控和陳舊教條已終結。


我們仍是個年輕的國家,但借用聖經的話,擺脫幼稚事物的時刻到來了,重申我們堅忍精神的時刻到來了,選擇我們更好的歷史,實踐那種代代傳承的珍貴權利,那種高貴的理念:就是上帝的應許,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追求全然的幸福。


再次肯定我們國家的偉大,我們了解偉大絕非賜予而來,必須努力達成。我們的旅程從來就不是抄捷徑或很容易就滿足。這條路一直都不是給不勇敢的人走的,那些偏好逸樂勝過工作,或者只想追求名利就滿足的人。恰恰相反,走這條路的始終是勇於冒險的人,做事的人,成事的人,其中有些人很出名,但更常見的是在各自崗位上的男男女女無名英雄,在這條漫長崎嶇的道路上支撐我們,邁向繁榮與自由。


為了我們,他們攜帶很少的家當,遠渡重洋,追尋新生活。


為了我們,他們胼手胝足,在西部安頓下來;忍受風吹雨打,篳路藍縷。


為了我們,他們奮鬥不懈,在康科特和蓋茨堡,諾曼地和溪山等地葬身。


前人不斷的奮鬥與犧牲,直到雙手皮開肉綻,我們才能享有比較好的生活。他們將美國視為大於所有個人企圖心總和的整體,超越出身、財富或小圈圈的差異。


這是我們今天繼續前進的旅程。我們仍舊是全球最繁榮強盛的國家。這場危機爆發時,我們的勞工生產力並未減弱。我們的心智一樣創新,我們的產品和勞務和上周或上個月或去年相比,一樣是必需品。我們的能力並未減損。但是我們墨守成規、維護狹小利益、推遲引人不悅的決定,這段時期肯定已經過去。從今天起,我們必須重新出發、再次展開再造美國的工程。


經濟情勢需迅速行動


我們無論朝何處望去,都有工作必須完成。經濟情勢需要大膽、迅速的行動,我們將有所行動,不光是創造新工作,更要奠定成長的新基礎。我們將造橋鋪路,為企業興建電力網格與數位線路,將我們聯繫在一起。我們將讓科學回歸合適的用途,運用科技的奇蹟來提高醫療品質並降低費用。我們將利用太陽能、風力和土壤作為汽車的燃料和工廠的能源。我們將讓中小學及大專院校轉型,因應新時代的需要。這些我們可以作到。我們也將會作到。


現在,有人質疑我們的企圖心規模,暗示說我們的體系無法承受太多的大計畫。這些人的記性不好。因為他們忘記了這個國家已經完成的成就,當創造力朝同一個目標發展,不受約束的男男女女可以完成何等成就,必要的是勇氣。


懷疑者無法理解的是他們的主張已經站不住腳,長期以來折磨我們的陳腐政治爭議已經行不通。我們今天的問題不是政府太大或太小,而是有無功效,是否能幫助家庭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支付得起照顧費用,有尊嚴的退休。哪個方向能夠提供肯定的答案,我們就往那裡走。答案是否定的地方,計畫就會停止。所有我們這些管理大眾金錢的人都將負起責任,花錢要精明,改掉惡習,正大光明作事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建政府與人民間最重要的信任。


我們眼前的問題也不是說市場的力量是善或惡。市場創造財富和增加自由的力量無與倫比,但是這場危機提醒我們沒有監督時,市場發展將失控,當市場只偏愛有錢人時,國家無法永續繁榮。我們經濟成功的依據,不只是國內生產毛額的規模,還有繁榮可及的範圍,以及我們將機會拓展給每個願意打拚的人,不是因為施捨,而是因為這就是達到我們共同利益最穩健的途徑。


至於我們的共同防衛,我們認為必須在我們的自由和理想之間作一抉擇是不確實的,我們拒絕接受。我們建國諸父在我們難以想像的危難之中。擬具了確保法治和人權的憲章,被一代代以鮮血擴大充實的憲章。這些理想依然照亮這個世界,我們不會為了便宜行事而揚棄它。同樣地,今日在觀看此情此景的其他民族和政府,從最宏偉的都城到家父出生的小村莊,我要說:任何一個國家、男、女、和孩童,只要你在追求一個和平且有尊嚴的未來,美國就是你的朋友,我們準備再次帶領大家。


我們可面對新的威脅


回想先前的世代力抗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靠的除了飛彈和戰車之外,還有強固的聯盟和持久的信念。他們知道單單力量本身不足以讓我們自保,也不能讓我們為所欲為。相反地,他們知道我們的力量因為謹慎使用而增強,我們的安全源自我們理想的正當性,我們所樹立楷模的力量,以及謙遜和克制所具有的調和特質。


我們是這些遺產的保存者。在這些原則的再次指引下,我們可以面對那些新的威脅,這些威脅有賴國與國間更大的合作與諒解方能因應。我們將開始以負責任的方式把伊拉克還給它的人民,並在阿富汗建立贏來不易的和平。我們會努力不懈地與老朋友和昔日的對手合作,以減輕核子威脅,和地球的暖化。我們不會為我們的生活方式而道歉,也會毫不動搖地保護它,對那些想要藉由帶來恐怖與殺害無辜以遂其目的者,我們現在告訴你,我們的精神強過你們,無法摧折,你們不可能比我們長久,我們必定打敗你們。


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拼湊組合而成的遺產是我們的強處,而非弱點。我們是由基督徒和穆斯林,猶太教徒和印度教徒,以及非信徒組成的國家。我們由取自世界四面八方的各種語文和文化所形塑。而且由於我們曾嘗過內戰和種族隔離的苦果,並且在走出那黑暗時期之後變得更堅強和團結,這讓我們不得不相信舊日的仇恨終究會過去,部族之間的界線很快就會泯滅。隨著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共通的人性也會彰顯,而美國必須扮演引進新和平時代的角色。


對穆斯林世界,我們尋求一種新的前進方式,以共同的利益和尊重為基礎。那些想播植衝突並把自己社會的問題怪罪於西方的領袖,須知你的國民藉以判斷你的,是你能建立什麼,而非你能毀壞什麼。那些靠著貪腐欺騙和箝制異己保住權勢的人,須知你門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而只要你願意鬆手,我們就會幫忙。


那些窮國的人民,我們保證會和你們合作,讓們的農場豐收,讓清流湧入,滋補餓壞的身體,餵養飢餓的心靈。而對那些和我們一樣比較富裕的國家,我要說,我們不能再對國界以外的苦痛視而不見,也不能再消耗世上的資源而不計後果。因為世界已經變了,我們也要跟著改變。


在我們思索眼前道路的此際,我們以謙虛感激的心想到,有些勇敢的美國同胞正在遙遠的沙漠和山嶺上巡邏。今天他們有話要對我們說,就和躺在阿靈頓(公墓)的英雄們世世代代輕聲訴說的一樣。我們尊榮他們,不只因為他們捍衛我們的自由,更因為他們代表著服務的精神;願意在比自己更大的事物上找尋意義。而在此刻,能夠界定一個世代的此刻,必須常駐你我心中的,正是這種精神。


即使政府能做和必須做,這個國家最終仍得靠美國人民的信念與決心。在堤防決堤時,是人們的善心,讓他們招待陌生人。是工作人員的無私,讓他們寧可減工時,也不願看到朋友失業,陪伴我們度過最黑暗時期。是消防員的勇氣,讓他們衝進滿是濃煙的樓梯間。是父母心甘情願培育孩子,最終決定我們的命運。


我們的挑戰也許是新的,我們迎接挑戰的工具也許是新的,但我們賴以成功的價值觀─辛勤工作和誠實、勇氣和公平競爭、容忍和好奇心、忠實和愛國心─這些都是固有的。這些價值是真實的,是我們歷史上進步的沈默力量。我們有必要找回這些真實價值。我們現在需要一個勇於負責的新時代,每一個美國人都體認到我們對自己、對國家、對世界負有責任,我們不是不情願地接受這些責任,而是欣然接受,堅信沒有什麼比全力以赴完成艱難的工作,更能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更能找到自我。


這是公民的代價和承諾。


這是我們信心的來源,體認上帝召喚我們創造不確定的命運。


這是我們的自由和信條的真諦,為什麼不同種族和信仰的男女老幼能在這個大草坪上共同慶祝,為什麼一個人的父親在不到六十年前也許還不能進當地的餐廳用餐,現在卻能站在你們面前做最神聖的宣誓。


讓我們記住這一天,記住我們是誰、我們走了多遠。在美國誕生這一年,在最寒冷的幾個月,在結冰的河岸,一群愛國人士抱著垂死的同志。首都棄守,敵人進逼,雪沾了血。在那時,我們革命的成果受到質疑,我們的國父下令向人民宣讀這段話:


「讓這段話流傳後世,在深冬,只剩下希望和美德,這個城市和這個國家,面臨共同危險,站起來迎向它。」


美國,面對我們共同的危險,在這個艱困的冬天,讓我們記得這些永恆的話語。懷著希望和美德,讓我們再度衝破結冰的逆流,度過接下來可能來臨的暴風雪。讓我們孩子的孩子繼續流傳下去,說我們受到考驗時,我們拒絕讓旅程結束,我們不回頭,也不躊躇;眼睛注視著遠方,上帝的恩典降臨我們,我們帶著自由這個偉大的禮物,安全送達未來的世世代代。


英文原文(1/21聯合報):http://udn.com/NEWS/WORLD/WORS3/4701354.shtml


My fellow citizens:


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 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 it has been. So it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 is inevitable, and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 must lower its sights.


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 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 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 - they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we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that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We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 that all are equal, all are free, and all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 who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


For us, 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


For us, 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 endured the lash of the whip and plowed the hard earth.


For us, they fought and died, in places like Concord and Gettysburg; Normandy and Khe Sahn.


Time and again these men and women struggled and sacrificed and worked till their hands were raw so that we might live a better life. They saw America as bigger than the sum of our individual ambitions; greater than all the differences of birth or wealth or faction.


This is the journey we continue today. 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Our workers are no less productive than when this crisis began. Our minds are no less inventive, our goods and services no less needed than they were last week or last month or last year. Our capacity remains undiminished. But our time of standing pat, of protecting narrow interests and putting off unpleasant decisions - that time has surely passed. Starting today, 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making America.


For everywhere we look, there is work to be done.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calls for action, bold and swift, and we will act - not only to create new jobs, but to lay a new foundation for growth. We will build the roads and bridges, the electric grids and digital lines that feed our commerce and bind us together. We will restore science to its rightful place, and wield technology's wonders to raise health care's quality and lower its cost. We will harness the sun and the winds and the soil to fuel our cars and run our factories. And we will transform our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a new age. All this we can do. And all this we will do.


Now, there are some who question the scale of our ambitions - who suggest that our system cannot tolerate too many big plans. Their memories are short. For they have forgotten what this country has already done; what free men and women can achieve when imagination is joined to common purpose, and necessity to courage.


What the cynics fail to understand is that the ground has shifted beneath them - that the stale political arguments that have consumed us for so long no longer apply. The question we ask today is not whether our government is too big or too small, but whether it works - whether it helps families find jobs at a decent wage, care they can afford, a retirement that is dignified. Where the answer is yes, we intend to move forward. Where the answer is no, programs will end. And those of us who manage the public's dollars will be held to account - to spend wisely, reform bad habits, and do our business in the light of day -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restore the vital trust between a people and their government.


Nor is the question before us whether the market is a force for good or ill. Its power to generate wealth and expand freedom is unmatched, but this crisis has reminded us that without a watchful eye, the market can spin out of control - and that a nation cannot prosper long when it favors only the prosperous. The success of our economy has always depended not just on the size of ou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but on the reach of our prosperity; on our ability to extend opportunity to every willing heart - not out of charity, but because it is the surest route to our common good.


As for our common defense, we reject as false the choice between our safety and our ideals. Our Founding Fathers, faced with perils we can scarcely imagine, drafted a charter to assure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ights of man, a charter expanded by the blood of generations. Those ideals still light the world, and we will not give them up for expedience's sake. And so to all other peoples and governments who are watching today, from the grandest capitals to the small village where my father was born: know that America is a friend of each nation and every man, woman, and child who seeks a future of peace and dignity, and that we are ready to lead once more.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They understood that our power alone cannot protect us, nor does it entitle us to do as we please. Instead, they knew that our power grows through its prudent use; our security emanates from the justness of our cause, the force of our example, the tempering qualities of humility and restraint.


We are the keepers of this legacy. Guided by these principles once more, we can meet those new threats that demand even greater effort - even greater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nations. We will begin to responsibly leave Iraq to its people, and forge a hard-earned peace in Afghanistan. With old friends and former foes, we will work tirelessly to lessen the nuclear threat, and roll back the specter of a warming planet. We will not apologize for our way of life, nor will we waver in its defense, and for those who seek to advance their aims by inducing terror and slaughtering innocents, we say to you now that our spirit is stronger and cannot be broken; you cannot outlast us, and we will defeat you.


For we know that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not a weakness. We are a nation of Christians and Muslims, Jews and Hindus - and non-believers. We are shaped by every language and culture, drawn from every end of this Earth; and because 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and segregation, and emerged from that dark chapter stronger and more united, we cannot help but believe that the old hatreds shall someday pass; that the lines of tribe shall soon dissolve; that as the world grows smaller, our common humanity shall reveal itself; and that America must play its role in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peace.


To the Muslim world, we seek a new way forward, based on mutual interest and mutual respect. To those leaders around the globe who seek to sow conflict, or blame their society's ills on the West - know that your people will judge you on what you can build, not what you destroy. To those who cling to power through corruption and deceit and the silencing of dissent, know that you are on the wrong side of history; but that we will extend a hand if you are willing to unclench your fist.


To the people of poor nations, we pledge to work alongside you to make your farms flourish and let clean waters flow; to nourish starved bodies and feed hungry minds. And to those nations like ours that enjoy relative plenty, we say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indifference to suffering outside our borders; nor can we consume the world's resources without regard to effect. 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As we consider the road that unfolds before us, we remember with humble gratitude those brave Americans who, at this very hour, patrol far-off deserts and distant mountain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tell us today, just as the fallen heroes who lie in Arlington whisper through the ages. 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 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 a willingness to find meaning in something greater than themselves. And yet, at this moment - a moment that will define a generation - it is precisely this spirit that must inhabit us all.


For as much as government can do and must do, it is ultimately the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American people upon which this nation relies. It is the kindness to take in a stranger when the levees break, the selflessness of workers who would rather cut their hours than see a friend lose their job which sees us through our darkest hours. It is the firefighter's courage to storm a stairway filled with smoke, but also a parent's willingness to nurture a child, that finally decides our fate.


Our challenges may be new. The instruments with which we meet them may be new. 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 - hard work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y and patriotism - these things are old. These things are true. They have been the quiet force of progress throughout our history. What is demanded then is a return to these truths. What is required of us now is a new era of responsibility - a recognition, on the part of every American, that we have duties to ourselves, our nation, and the world, duties that we do not grudgingly accept but rather seize gladly, firm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re is nothing so satisfying to the spirit, so defining of our character, than giving our all to a difficult task.


This is the price and the promise of citizenship.


This is the source of our confidence - the knowledge that God calls on us to shape an uncertain destiny.


This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berty and our creed - why men and women and children of every race and every faith can join in celebration across this magnificent mall, and why a man whose father less than sixty years ago might not have been served at a local restaurant can now stand before you to take a most sacred oath.


So let us mark this day with remembrance, of who we are and how far we have traveled. In the year of America's birth, in the coldest of months, a small band of patriots huddled by dying campfires on the shores of an icy river. The capital was abandoned. The enemy was advancing. The snow was stained with blood. At a moment when the outcome of our revolution was most in doubt, the father of our nation ordered these words be read to the people:


"Let it be told to the future world...that in the depth of winter, when nothing but hope and virtue could survive...that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alarmed at one common danger, came forth to meet [it]."


America. In the face of our common dangers, in this winter of our hardship, let us remember these timeless words. With hope and virtue, let us brave once more the icy currents, and endure what storms may come. Let it be said by our children's children that when we were tested we refused to let this journey end, that we did not turn back nor did we falter; and with eyes fixed on the horizon and God's grace upon us, we carried forth that great gift of freedom and delivered it safely to future generations.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造物主的地圖(The creator's map)
作者:艾米里歐˙卡德隆 (Emilio Calderon)
譯者:謝佩妏
出版者:皇冠出版
出版日:預計 2009年2月


1999年在西伯利亞,一名中國研究生和俄國科學家發現一塊有一億二千萬年歷史的石雕,上面居然刻有當地屋拉爾山脈的3D浮雕,並且還標示著龐大的水壩和河道系統,於是被稱為「造物主之圖」(The Map of Creator),似乎驗證了倪匡科幻小說中對於外星文明的描述和想像。卡德隆則在本書將石雕地圖轉變成古代脆弱又不易保存的莎草紙,同時增添近來熱門的基督教聖物尋寶題材,讓這幅應是超文明的地圖成為虛構的「上帝之圖」,和傳說中的聖矛、聖杯同等地位,只要擁有它,便能擁有天下,是野心家們千方百計想要納為己有的稱霸關鍵。


在書中扮演邪惡一方的,是法西斯政權的墨索里尼、如日中天的納粹領袖希特勒與其爪牙希姆勒,為了加強他們四處征戰、豪取強奪的正當性,為了爭奪這幅地圖,竟也將主角荷西給捲入了一場黑暗的時代漩渦裡,他認識了一生摯愛孟莎,願意挖心掏肺,只為追求到美人芳心,同時他也遭遇了一生情敵胡尼歐親王。混沌不明的局勢,鮮少有人能夠完全置身事外,凡事默不關心的他也不得不有所選擇,既不是獨裁者同流合汙,自貶為走狗,也不是挺身對抗,而是宛若走鋼索的小丑,遊走於各地下團體,靠擔任多面諜做為反抗的一種方式,雖沒有立即危險,卻讓自己終日處在危險之中。


本書是卡德隆在2004年獲得羅馬的西班牙學院獎學金,在羅馬研究、蒐集資料,所創作出來的。只不過或許囿於篇幅或是寫作經驗,融入史實時稍嫌生硬,甚至有些刻意,反而減損了些許閱讀的樂趣。畢竟,引人感到興趣的題材,還必須搭配引人入勝的生動描繪,才能讓讀者可以更身歷其境。相對而言,荷西對孟莎的迷戀與付出,孟莎敢愛敢恨的個性,胡尼歐的介入,這三人錯綜複雜的關係,亂世中的兒女情長,卻更引人產生共鳴。作者自栩本書為「間諜小說」,花了不少篇幅透過荷西逐漸掌握到納粹征服世界的陰謀,以及呈現團體間暗自較勁、諜對諜的緊張氛圍,當然還有不斷翻轉的真相。


由於背景設定在二戰中的羅馬,眾多戰事紛起,而德軍殘酷的暴行、義軍懦弱的屈從,對照荷西和孟莎的顛沛流離,聚散離合,彷彿面對變動不安的世局,無權無勢的小我似乎也只有被犧牲、無奈的接受了。納粹試圖要對造物主的地圖解碼,發掘征服世界的「神性」,對荷西來說,他也在找一幅地圖,以確保進入到孟莎的內心,在愛情的謎宮中,尋得明確的方向。


陳小春有首〈獨家記憶〉是這樣唱的:


我希望你 是我獨家的記憶
擺在心底 不管別人說的多麼難聽
現在我擁有的事情
是你 是給我一半的愛情


就因為享有的愛情是多麼有限,才要加倍努力的去爭取,荷西自始至終皆然。「有時候我們拚了命要尋找不存在的東西,卻拒絕垂手可得的東西。」或許真正「造物主的地圖」是人性、是愛,我們必得用心和周遭的人相處,付出所能給予的,荷西也許沒辦法得到孟莎完整的愛,然而他卻在這追求的過程中,讓自己越來越好,並且受到孟莎的影響,站在歷史上正確的那邊,至少他可以說,一生中有一個女人值得他如此去愛,無悔坦然。


於是,本書不再是本歷史懸疑小說,亦非間諜小說,而是本愛情小說,是一個男人在紛亂的國度,愛上一個女人的「獨家記憶」。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你覺得在十五世紀初中國的航海技術獨步全球,但為何鄭和下西洋的成果和之後西方航海大發現的成果完全無法相提並論?


(請發揮你的想像力,並簡短地在70字內寫下你的答案。)


答:


〈詳細版〉


1.中國自古以來,便自視為世界的中心,凡非我族群者,皆為蠻夷。同時,除非是特別有野心、武功強大的領導者,才會對四鄰展開侵略行動,或因對邊疆安寧造成威脅,才會起兵「攘夷」,平定亂局;另外由於中央集權,疆域廣大,統治本就不易,各朝代大都內亂四起,「安內」為要。加上自明成祖後,明代國勢平平,尤到後期積弱不振,就算鄭和有所成就,亦難以接續。


2.英法西葡荷等國的海權爭霸,關乎國勢強弱,更是展示實力最為直接的方式。歐洲各國將航海探索所搶奪的土地,視為殖民地,期使取得更多資源;然而中國爭討蠻夷後,大多安排和親或要求臣服、每年進貢,是可有可無的「戰利品」。在動機方面,西方航海大發現的各國國王明顯比中國安樂皇帝們強太多了,更重要的,對中國當時半鎖國的狀態來說,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競爭者少之又少,而英法等國實力相當,勢均力敵,競爭的態勢自然就高明許多。


3.以結果論,近現代世界的政經中心在工業革命後的歐美各國,正好是大航海時代的主要國家,歷史詮釋權不在中國,所採取的觀點自然也就偏向西方各國;至於中國則缺乏工業革命的洗禮,科學進展沒有巨大的躍進,不僅使得十九世紀末面對列強侵略時,無還手之力,頓時打破虛妄的強國形象,縱使鄭和當時有意無意建立佳績,往往也只有被忽視的份,直到近年中國崛起,才又再捲起一陣鄭和風。


〈重點整理版〉


1.鄭和下西洋僅可視為明代曇花一現的功業,因缺乏競爭對手、半鎖國,故無可接續。


2.歷史詮釋權隨著國勢更迭,使得鄭和的功績長期受到忽視。


3.中國航海技術受限於科學發展緩慢,沒有顯著進展。


活動網址: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blog/play/?p=38


免費搶先看融合跨國諜報陰謀與武俠歷險愛情小說《明騎西行記》
背景連結明代宮廷鬥爭、阿拉伯歷險,以及英法百年戰爭,
拓展臺灣本地小說領域視野的精彩大作


【活動說明】
徵求100位部落格版主搶先閱讀《明騎西行記》,閱畢並在個人部落格貼出讀後感者,將可獲得《明騎西行記》新書乙冊及同系列其他書籍乙冊(見下表)。
此外我們將精選出三篇文章,於大塊文化電子報刊載,並介紹您的部落格給讀者,額外致贈大塊文化2009年1至6月出版的小說作品每種各乙冊。
【贈品】
刊出讀後心得者,除可得《明騎西行記》新書乙冊之外,還可自選下列小說乙冊:
《歷史學家》、《祕密晚餐》、《牛津殺人規則》、《娜芙蒂蒂》、《碧奴》。小說片段摘文,瞭解一下大概是什麼樣的類型走向,確定是你覺得會喜歡的小說類型,再來信寄到 fiction@locuspublishing.com ,填上以下資料並回答最後一個問題,就有機會搶先全世界閱讀這本奇妙有趣刺激的《明騎西行記》。


【小說介紹】
1402年,明燕王朱棣(後來的永樂帝)舉兵攻入南京篡位,建文帝失蹤,史稱「靖難之變」。永樂帝雖是建文帝的叔叔但得位不正,擔心建文帝流亡海外後坐大危及自己的王位,派鄭和下西洋明為宣揚國威暗地裡卻是搜尋建文帝下落。
宋參軍在南京城破時營救建文帝出海,自己逃往日本引開朝廷的搜查方向。多年後,宋參軍之子宋慕長大成人,習得一身日本武藝,奉父命去尋找保護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宋慕回中國乘機混入鄭和下西洋的寶船艦隊,正當他胸懷大志出海後,他才想起自己是個會暈船的人,命運果真捉弄人,數日後他暈船昏迷不醒被送往阿拉伯的阿丹國(今葉門的亞丁)上岸治療,自此他莫名奇妙地在異鄉流轉奇遇。
在宋慕進入下西洋艦隊的同時,鄭和身邊也新納入了一位親信──回回馬歡,他攔截到情報獲知宋慕上船的真正目的,鄭和令他緊盯著宋慕的一舉一動。鄭和深知為官之道,伴君如伴虎,更不用說他是回回宦官,在漢人的朝中可能隨時沒有好下場,因此他盤算著建文帝這著棋子與他掌權下西洋之間的關係,這可是一門複雜的政治操作。
懵懂天真的宋慕在這陰謀環伺的狀況下,遭遇許多出人意料的際遇,他在旅途上結識了亞、非、歐洲諸國各色人物,以及兩位一路上打情罵俏的紅顏知己──英格蘭女孩葉華和庫德族女孩法蒂瑪,他的行跡由阿拉伯南方的葉門到聖地麥加,以至中東的耶路撒冷,再轉往歐洲的威尼斯共合國、法蘭西王國,捲入英法之間的紛爭,參與了英法百年戰爭中關鍵性的阿金谷之役……
宋慕漸漸思索著自己到底在尋找什麼?他這一路闖盪西方與永樂帝篡位的擔憂以及鄭和下西洋的陰謀,究竟有何關聯?


【參加辦法】
建議您先閱讀


稱呼:


部落格網址:


部落格名稱:


電子郵件信箱:


聯絡電話:


寄件地址:


真實姓名:


(寄件地址、聯絡電話和真實姓名為寄送書稿用,將不會公布)


【報名及截稿時間】
自即日起至2009年1月15日中午12:00截止,我們將根據您的部落格資料和回答內容挑選合適的參加者。當天下午將以email通知入選者,並於1月16日陸續將書稿寄出。


收到書稿後,請於2009年2月5日前完成讀後感想,並完成下列三個步驟:
(1)將讀後感貼在你的部落格上,讀後感字數請多於八百字。
(2)並在部落格上加上串連貼紙(語法再另外通知),
(3)回信到fiction@locuspublishing.com告知你的文章網址,
(4)選擇《明騎西行記》之外的另一本贈書。


【贈獎及入選公布】
預計2009年2月15日起,將陸續寄送贈書給參加者;
預計2009年2月25日公布三篇推薦入選的文章。


【注意事項】
(1)大塊文化有權利斟酌決定最後試讀人員,同時保留相關活動內容變動的權力。不論是否有參加到此試讀活動,皆會一一回信告知,若因不知名原因而未收到通知,歡迎你來信詢問。
(2)文章嚴禁盜用他人作品,一經查證屬實,將取消其獲贈新書的資格。其違反著作權之法律責任請自行負責,與主辦單位無關。
(3)文章須同意授權大塊文化做為《明騎西行記》宣傳使用,主辦單位有權將文章取部分或全部刊載於網路、實體等文宣上。
(4)參加者僅限居住於台、澎、金、馬地區,以利書稿及贈品寄送。



【各方推薦】


熱愛歷史小說的我,藉由《明騎西行記》,又踏上了一段未曾走過的歷史冒險旅程。
《明騎西行記》是本野心非常大的歷史小說,把人們較少關注到的歷史做了更多冒險歷程的補完,讓明朝建文帝於靖難之變後的失蹤公案,與篡位之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事間做了合理的串連。歷史書簡中曾提及鄭和率領寶船艦隊多次航行的多重目的,如《明史鄭和傳》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這後人產生相當多的幻想空間與期待。究竟建文帝跑到哪裡去了?鄭和多次航行,當中有什麼內容是沒有被史料記載的?寶船艦隊成員的實際組成與下落又如何呢?這些世人還在研究中的許多疑問,給了文學創作很好的引子。
藍弋丰地透過忠於建文帝的宋慕,藉由這個創作角色的眼睛與行動,告訴我們在威尼斯仍主導地中海商業發展,還沒有地理大發現的那個年代,也就是六百年前南洋、印度洋、阿拉伯半島、東非,甚至於歐洲的種種風情。《明騎西行記》不但有寶船艦隊通事官馬歡《瀛涯勝覽》記載西事的味道,更因為導入了陰謀(如錦衣衛)、武術、歷史事件與人物等因素,整本書讀來頗有繽紛之感,讓人在東西時空的交會下有不同以往的感受。
我所認識的藍弋丰很不簡單,棄醫從文的他把心思放在圖文創作領域,走出有別於社會習以為常的道路,給了我們新的思考和啟發。他不久前改寫出版的《海角七號電影小說》,更是分文不取,版稅均全數捐贈給魏德聖導演拍攝下一部電影《賽德克‧巴萊》之用,幫助魏導圓夢的舉動讓人想到了俠氣。很巧的是,《賽德克‧巴萊》也是歷史題材的作品。期待這樣的藍弋丰,在未來能帶給讀者更多的夢想與再發現。
──集邦科技執行長林啟東
林啟東先生畢業於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並取得台灣大學企管碩士學位,在台灣電子商務領域耕耘多年,是力傳資訊(NeoCom Technology)的創辦人與執行長,打造出成功的拍賣網站平台「拍賣王」,並於二○○二年被美國最大電子拍賣平台eBay收購;目前除了擔任產業研究機構集邦科技(DRAMeXchange)的執行長職務,本身也是集邦科技的創辦人。


讀史如以望遠鏡窺天,誠然難測全貌,但鏡中世界,足以使人樂而忘返。
如果對於十三世紀後期的世界,我們可以從撲朔迷離的《馬可波羅遊記》中略窺端倪;那麼,對於十五世紀初期的世界,我們是否也能透過一本故事書,讓書中主角帶我們去巡遊一遍?
書中主角不必真有,他的事蹟也儘可架空,但他活動的背景空間與遇到的配角人物,卻符合史實,一絲不亂的鋪陳展現。甚至當時人物內心幽微的思慮、隱蔽的企圖,也在書裡讓他們暢所欲言,一吐為快。於是,歷史在此得到一種另類的述說,不同的解釋。
藍弋丰的《明騎西行記》就是那本書,也是那架望遠鏡。
──歷史研究者、科幻作家葉言都


閉上眼睛,讓我們隨著作者的生花妙筆,展開一段時空的旅程。
在中國的太倉,近三百艘大船正準備前往遙遠的西方。進行一場如同史詩般的傳奇冒險。
飛過千山萬水,來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在莊嚴肅穆的宗教活動中。我們遇見了在太倉的大船上的那些中國人,處心積慮所要尋找的「那個人」。
隨著「那個人」的腳步,我們一路前往法蘭西的阿金谷;英勇的亨利五世已經被逼到絕路,面對著比他強大十倍的法軍,他向部隊喊話:從現在起直到世界末日,參與其中的我們將會被人們憶起,只要今日與我一同流血的,就是我的弟兄。而這場戰爭,就是英格蘭與法蘭西稱霸競爭過程中的轉捩點。
重新張開眼睛,作者帶領我們看見,在我們所忽略的地方,許多因素是如何交互作用,把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塑造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明騎西行記》就是這樣一本小說。
──tingan PTT架空歷史板連載《日中則仄》作者,前架空歷史板板主


作為一個歷史系學生,我一直認為,相較於專業卻艱澀的歷史論文,好的歷史小說更能將一般讀者帶入歷史的脈絡與過去的時空背景中,從而引人品嚐歷史的趣味。
在許多人的認知中,是西方的地理大發現敲開了東西交流的大門。但在此之前,舊大陸的東西兩端早已不是完全隔絕。如果馬可波羅告訴了我們一個歐洲人到東方發生的事情,一個來自東亞的中國或日本人到了回教和基督教世界,又會有什麼遭遇呢?
藍弋丰的故事始於明初的靖難:建文帝的失蹤促成了鄭和率艦隊出洋,也因此使一名建文帝舊部的子嗣宋慕混入出洋的艦隊,希望能伺機保護建文帝。當危險降臨,宋慕得高人相助逃脫,從此展開一場從東方至西方的史詩冒險之旅。
宋慕的傳奇在十五世紀早期的時空背景中是個不可能發生的故事。但正如同《玫瑰的名字》不可能發生於十四世紀的歐洲修道院一般,歷史現實和文學想像之間的擺盪是歷史小說最為迷人之處。跟著宋慕西行的腳蹤,我們得以展開一場十五世紀的「當東方遇見西方」之旅。
──clementia PTT歷史群組資深板友,主修歐洲史、愛看歷史小說的研究生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死亡可以逆轉,你最希望哪一個人重返世間,為什麼?
 


*最令你魂牽夢縈的家人好友、風華絕代的偶像明星、政壇商界的一代梟雄、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如果死亡可以逆轉,你最希望哪一個人重返世間,為什麼?


藤子‧F‧不二雄是哆啦A夢原創者之一(另一位是藤子不二雄A,也就是安孫子素雄),本名藤本弘。1996年9月23日因肝病復發過世,當年他62歲。


自從1987年兩人拆夥之後,哆啦A夢全是由藤本弘負責,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哆啦A夢還沒有完結篇,雖然往後仍有許多漫畫家延續原作精神,讓哆啦A夢和大雄能夠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是有無限可能,然而我還是希望藤本弘能夠親自把哆啦A夢的故事,畫下完美的句點。


畢竟,夢總會有醒的一天。大雄依賴哆啦A夢已經成為習慣,一直守護他的哆啦A夢也不可能陪伴他到永遠,大雄終會長大,和靜香步入婚姻的殿堂,這時候大雄還會是個窩囊廢,還是會有所成長呢?


相信藤本弘絕對有屬於他的答案,滿足每一個曾經是小學四年級生的我們。



當生命中的至愛被硬生生奪走時,
你會選擇放手,還是不計代價去挽回?


●入選誠品書店讀者票選「最令人懷念的絕版經典」!
●改編電影,由史蒂芬‧金親自編劇並客串演出,被譽為最驚悚的影史傑作!
●派拉蒙影業已展開重拍計畫,預計2010年上映!


【史蒂芬‧金網站站長】林尚威◎專文導讀
【名作家】Div、【名作家】何致和、【文字工作者】臥斧、【名作家】鍾靈、【名作家】盧郁佳◎強力推薦


來吧,沿著小徑來看看吧,
只要爬上這最後的四十五級石階,
你將發現,死亡再也不是生命的完結……


路易斯因為新工作,帶著全家從芝加哥搬到了緬因州的鄉下小鎮。位在高速公路旁的新家一切都好,除了不時呼嘯而過的大卡車。當五歲女兒艾琳的愛貓啾吉被撞死時,苦惱的路易斯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安慰傷心的寶貝。但新家後面森林深處的那座印第安古葬場,卻給了他一個不同的選擇……令人驚異地,被埋進「寵物墳場」的啾吉竟然活生生地回來了!只是復活後的啾吉似乎變得有點不一樣!


一日趁著天氣正好,路易斯帶著兒子到附近的草地上玩耍,三歲的凱奇笑咯咯地邁開小腿去追風箏,陽光下的一切是這麼美好,路易斯願意付出所有,只要能讓這一刻永遠停留。但是,公路上疾駛而過的大卡車卻毀了這個願望。當凱奇小小的身軀被放入棺木裡時,悲傷又自責不已的父親只聽到通往「寵物墳場」的那條小徑正不斷地發出魔力的召喚……


如果死亡可以逆轉,在痛失最親愛的人時會是多麼大的誘惑?!史蒂芬‧金的經典名作《寵物墳場》訴說了一個關於失去、關於死亡的故事,探討了人性中最脆弱的一面。因為渴望幸福而墜入黑暗的深淵,加上神秘的古葬場傳說,帶給讀者冷冽入骨的空前戰慄感受!
 
【活動時間】即日起~1/11(日)


【活動辦法】


 *請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針對徵文主題,以150字左右寫下你的分享,標題註明:「史蒂芬‧金《寵物墳場》徵文活動」,並在活動文章回應處留下你的文章連結,就有機會得到「故事大師」史蒂芬‧金最令人懷念的絕版經典《寵物墳場》最新全譯本! (市價399)


*在回應填寫答案時,請務必填寫姓名(匿稱可)、e-mail、URL等欄位,以利得獎通知。
說明:
1.《寵物墳場》一書由皇冠文化提供,贈書共3名。
2.將於參加者中抽出3名得獎者。
3.得獎公佈日期:1/16(五)。
4.中獎者於1/22(四)前由皇冠文化統一寄出贈書。
5.參加者僅限居住於台、澎、金、馬地區。
 
活動網址:
http://blog.roodo.com/dkscj/archives/7968067.html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既然這小鎮忘了正義,那麼,就逃亡吧!


 


一對姊弟失蹤60小時又42分鐘,


歷劫歸來時,竟也帶回早已悄悄滲透全鎮的驚人黑幕。


 


這兒號稱「藍色天堂」,罪惡的槍聲卻一舉擊潰正義的防線……


 


平凡小姊弟無故失蹤,在分秒必爭的緊湊救援過程中,竟挖出驚人的警界貪腐案……


 


十二歲的安妮早熟、勇敢,十歲的威廉天真、莽撞。一天,安妮帶著威廉來到河邊釣魚,不遠處卻傳來槍響,小姊弟目睹了慘無人道的虐殺,與殺人兇手四目相接的姊姊,急忙牽起弟弟的手在深山林間奔竄,而惡徒始終窮不捨……


 


他們不知眼前這群男子竟是平日被視為英雄的人民保母,不知原來他們所居住的純樸小鎮,竟是惡人為非作歹的天堂,亦不知道他們的逃亡與失蹤,不僅喚醒在小鎮上蠢蠢欲動的邪惡與黑暗,但也使另一椿懸宕八年的案情露出一線曙光……


 


歐美四大驚悚犯罪小說新人獎得主


落磯山小說家協會選為2007年度作家、最受期待新生代人氣作家C.J.巴克斯


獻給你一部比《24反恐任務》、《失蹤現場》更令你腎上腺素飆昇的紙上電影。


 


作品已譯成12國語言。電影版權已售出,台灣讀者先睹為快。


 


星期五下午428


春天,在愛達荷州北部一個濕氣瀰漫的四月星期五下午,如果十二歲的安妮沒有帶她弟弟威廉去釣魚的話,她絕不會看到那幕處決場面,也不會和那幾位行刑者目光相接了。偏偏當時她在生媽媽的氣。


在那之前,他們還在沙河附近幾棵濕答答的柳樹間穿行,身上套著塑膠垃圾袋,免得衣服弄濕。赤楊樹朝上翻起的葉子托著一泓泓清晨的雨水,蜘蛛網鬆垮垮地掛在樹枝間,網上綴著一滴滴小水珠。當幾小團灰黑色的暴風雲飄過太陽前方,樹林裡的光線轉柔,擦去了原本清晰的影子輪廓,整片林子瞬間陷入一片陰鬱。林間的地面黑而軟,小徑濕漉漉的,他們步履艱難地走向上游時,鞋子還發出嘰嘰的吸水聲。


安妮和威廉離開了他們位於小鎮邊緣的家,讓女郵差斐歐娜順道載了幾哩路之後,已經走了近兩個小時,他們想找一段靜止的河面,卻徒勞無功。


「也許這不是個好主意。」十歲的威廉說,他提高音量好蓋過小河流動的吼聲,河水高漲而洶湧。


安妮停步,轉向威廉,仔細打量著他。一根長釣竿戳穿他身上的塑膠袋,有好幾次釣竿的頂端還被樹枝纏住,一段有數根松針的松枝卡在其中一個線圈盤裡。


「你說想去釣魚,所以我現在就帶你去。」


「可是妳又不會釣。」威廉說著睜大雙眼,下唇顫抖著,他快要哭的時候都這樣。


「威廉……」


「我們應該回去。」


「威廉,別哭。」


他轉開目光。她知道他想忍住淚水,這點從他緊抿著嘴的模樣就看得出來。他很討厭自己動不動就哭,討厭自己無法掩飾情緒。安妮倒沒有這問題。


「湯姆跟你說過幾次他會帶你去釣魚?」安妮問。


威廉不肯正視她。「好幾次。」他說。


「他帶你去了幾次?」


他不高興地說:「妳明明知道。」


「對,我知道。」


「我滿喜歡他的。」威廉說。


「我滿不喜歡的。」


「妳誰都不喜歡。」


安妮想爭辯,但沒開口,心想:他可能說對了。「我喜歡你的程度,多到雖然自己不會釣魚,都還帶你來。再說,如果連湯姆都會,那還能難到哪裡去?」


一個放肆的笑容牽動他的嘴角。「嗯,也對哦。」他說。


「你看,」她說著掀起塑膠袋,露出身上那件湯姆的釣魚背心。她從家裡掛勾上拿來穿的,沒問過任何人。「這件背心裡裝滿魚餌和蒼蠅什麼的,我們只要把餌綁在你的釣上,再丟進水裡就好。魚又不會比湯姆聰明多少,所以能有多難?」


「……如果連湯姆都會。」他說,笑得更開了。


就在那時,他們聽到了引擎發動又熄火的聲響,湍急流水的轟隆聲使引擎聲變得模糊沉悶。




背叛事件發生在湯姆走下樓,問著:「早餐吃什麼?」的那天早上。安妮和威廉穿著上學的衣服,正在餐桌旁吃麥片—威廉吃的是甜爆米花,安妮吃迷你糖霜麥餅。湯姆問出那麼一句,好像那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但並不是。湯姆以前從來沒有在他們家吃過早餐,也從來沒有過夜。他身上那件皺巴巴的襯衫,還是昨晚飯後他來找媽媽時穿的,也是他所謂的「釣魚裝」—一條鬆垮的褲子,拉鍊在大腿部位敞開,一件寬大的襯衫上面滿是大大小小的口袋。對安妮來說,這是一塊嶄新的天地,而她並不想去探索。


反之,她一直盯著他那雙又大又白的赤腳。那雙腳看起來蒼白得有如屍體,他的腳趾前端還長有小簇小簇的黑毛,讓她既驚異又噁心。他啪答、啪答地踩著濕濕的步子走過鋪著油氈的地面。


「你們的媽都把咖啡放哪裡呀?」他問。


威廉僵在椅子上不動,雙眼眨也不眨地睜得老大,手裡的湯匙懸在嘴邊,甜爆米花在牛奶裡上下浮沉。威廉說:「在檯子上,那個罐子模樣的東西裡。」


湯姆自以為幽默地重複著「罐子模樣的東西」,準備煮咖啡。安妮的目光從他的釣魚襯衫背後鑽入:湯姆身材高大壯健,但總是假裝友善,她心想。他來家裡時,幾乎總會帶禮物給他們,通常都是些最後一刻才匆匆去買的沒用小玩意兒,像是街角雜貨店的瘦吉姆牛肉條或溜溜球之類;但她從沒看過這樣的他—衣衫不整、睡眼惺忪、無精打采,頭一次把他們倆當成知道咖啡放在哪的真實人物般,對他們說話。


「你在這裡做什麼?」她問。


他轉過頭,雙眼茫然而朦朧。「煮咖啡啊。」


「不,我是說在我們家。」


威廉終於讓那支湯匙繼續剛才未完的航線,眼光一直沒離開湯姆的背影。一滴牛奶從他嘴角蜿蜒流淌,最後停在下巴,就像一顆白色凝膠。


湯姆說:「你們家?我以為這是你們媽媽的家。」他挺高興的嘛,安妮憤怒地想。


「早餐就吃這個?」湯姆問,他拿起麥片盒,一邊揚起眉。


「還有吐司,」威廉說,嘴巴塞得滿滿。「有時候媽會炒蛋,還有煎餅。」


安妮用她那雙蛇眼狠狠瞪了弟弟一下。


「也許我會請莫妮卡替我炒幾個蛋。」湯姆含糊不清地,不知是對他們還是對自己說著。沒等咖啡壺內注滿咖啡,他就先替自己倒了一杯,幾滴沒落入壺內的咖啡在熱鐵板上燒得吱吱響。


所以是莫妮卡,不是你們的媽,安妮想著。


他走到桌邊,雙腳在地板上踩出接吻般的滋滋聲,他拉出一張椅子,然後坐下。他身上有她媽媽的氣味,這讓她作嘔。


「那是媽媽的椅子。」她說。


「沒關係啦。」他說,臉上閃過一個虛假、屈就的微笑。對他而言,他們又成了小孩,雖然她覺得湯姆有一點點怕她。或許現在他明白自己做了什麼,又或許沒有。他故意不理直瞪著他的安妮,轉向威廉。


「上學啊?」湯姆說著伸出手去,在威廉的頭上亂揉。威廉點點頭,睜大了眼。


「真可惜你不能蹺一天課,跟我去釣魚。昨晚我過來以前,真的釣到幾條大魚喔!是十五、十六吋的鱒魚呢。我帶了幾條給你媽,讓你們當晚餐。」


「我想去,」威廉說著挺起了胸。「我從來沒釣過魚,但我想我應該沒問題。」


「小朋友,你當然沒問題啦!」湯姆啜著熱騰騰的咖啡說。他指了指廚房外那間凌亂的衣帽室,他的釣魚背心就掛在那兒,釣竿則放在角落。「我的貨車裡還有一根釣竿,可以給你用。」


椅子上的威廉突然興奮得不得了。「對了,我們今天提早放學喔!也許之後就可以去?」


湯姆望著安妮,要她解釋。


「對,」安妮面無表情地說。「我們中午就放學了。」


湯姆皺起嘴唇,點點頭,目光閃動著,現在威廉完全在他掌控中。「那也許放學時我會去接你。我要問問你媽。我可以到學校大門接你。安妮,妳也想一起去嗎?」


她立刻搖頭。「不想。」


「妳應該放輕鬆點。」湯姆對她說,皮笑肉不笑地。


「你應該回你家。」她回答。


湯姆正準備開口說話,但這時媽媽從樓梯走下,她的頭沒向著廚房,而是望著家門口。安妮看著她媽媽迅速走過客廳,撥開窗簾,似乎想確認湯姆的車是否已經開走。當她發現車子還在,震驚地轉過身來,才看清眼前的畫面:湯姆、安妮和威廉都在廚房餐桌旁。安妮看到血色從她媽媽的臉上消失,有一秒鐘的時間,她真替她難過。但只有那麼一秒。


「湯—姆—」她媽媽說,把他的名字拖長並提高音調,使這名字本身成為一個句子,代表了很多事情,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你怎麼還在?


「你不用去上班嗎?」她媽媽終於問。


湯姆是UPS的駕駛。安妮以前常看到下班後的他穿著棕色制服,襯衫和短褲都特別貼身。


「對,」湯姆說著站起來,速度快得把咖啡都潑濺在桌上。「孩子們,我該走啦,快遲到了。」


安妮望著湯姆和她媽媽交換了一個眼神,湯姆快步經過她身邊往大門走去,半路上一把抓起他的那雙鞋。她感謝老天這兩人沒親吻道別,否則她當場就要吐了。


「媽,」威廉說:「湯姆放學後要帶我去釣魚喔!」


「很好呀,甜心。」她媽媽心不在焉地說。


「去刷牙,」安妮對威廉說,扮演著從缺的大人角色。「我們該走了。」


威廉蹦蹦跳跳地跑上樓。


安妮瞪著她媽,她媽說:「安妮……」


「妳要嫁給他嗎?」


她媽媽嘆口氣,似乎在找字眼回答。她緩緩抬起雙手又放下,好像牽動她雙手的線突然被人剪斷了似的。這已經回答了安妮的問題。


「妳明明說過……」


「我知道,」她媽媽不耐煩地說,雙眼含著淚水。「要讓妳明白很困難,也許將來有一天妳會懂。」


安妮從桌邊站起,把她和威廉的碗拿到洗碗槽去沖乾淨。洗完碗後,她媽媽還站在那兒沒動。


「噢,我懂啊,」安妮說,然後指了指樓梯。「但威廉不懂,他以為他有了一個新爸爸。」


她媽媽猛地吸了口氣,好像剛剛被安妮甩了一巴掌。但安妮管不了那麼多。


「晚點我們再談。」她媽媽說。安妮繞過她,經過衣帽室直直走到外面,在院子裡等威廉。她知道她沒和媽媽親吻道別,媽媽一定傷心透頂。活該,安妮心想,媽媽最近親得也夠了。




中午時分。安妮在校門口和威廉一起等湯姆,他們在往來車輛中找著他的小貨車,卻一直沒看到。當一輛UPS貨車開進街區時,威廉握拳高喊:「好耶!」


但駕駛那輛貨車的不是湯姆,對方根本沒減速。


安妮和威廉拿了湯姆的釣竿和背心,沿著潮濕的州際公路路肩往鎮外走。安妮帶頭,她知道那附近有條小河。一個女人開著一輛黃色小貨車在他們面前停下。


「你們倆這樣悶著頭走,是要去哪裡呀?」那女人發出小女生似的尖細聲音問。安妮馬上就討厭她了。她正是認定他們不知天高地厚而非人小志氣高的那種人。


「去釣魚,」安妮說。「在小河上游。」


那女人說她名叫斐歐娜,是在鄉間送信的,還說她也要往那個方向開,問他們是否要搭便車。雖然威廉搖頭說不要,安妮卻說:「謝謝妳。」


他們逐漸駛進樹林深處,不時能在樹木間瞥見小河。這段期間,斐歐娜一直說個不停。她表現得好像對他們很感興趣,安妮想,但其實並不然。斐歐娜有意要讓他們相信,送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她好像期待安妮會說:「哇—妳送信呀?」斐歐娜身上濃烈的香水味充滿小小的車內空間,刺得安妮的雙眼泛出淚水。威廉捏起鼻子,她用手肘撞了威廉一下。


「能不能讓我們在這裡下車?」安妮要求道。這裡沒有特定的地標,只是能夠看見小河。


「妳確定你們這樣可以嗎?」過了早該這麼問的時間後好久,斐歐娜才問道。


「可以。」安妮撒謊。


他們謝過她,下車了。威廉擔心會被魚兒聞出味道來,因為他的衣服現在散發著濃濃的香水味。但安妮向他保證魚沒有嗅覺,儘管她自己對魚一無所知。




或許,安妮心想,那些人並沒有注意到她和威廉,因為罩在他們衣服外頭的綠色塑膠袋巧妙地與茂密的樹叢融為一體。或許,那些人四處張望過,想找其他車輛,而因為沒看到車,就以為那裡沒人,更沒想過會有人徒步走來。但安妮卻絕對看得到他們,看到那四個男人把一輛白色休旅車停在營地上的身影。


在不斷滴水的樹林籠罩下,一切又濕又暗,空氣裡有松樹、土壤和河水的味道。營地上除了那輛白車,一片空曠。休旅車旁有一張野餐桌,還有一個讓人生火的低矮黑坑。


安妮望著駕駛人下車、關門、張望了一下營地四周,然後轉身回到車子旁。他貌似中年或更老些,體格精瘦健壯,行動敏捷,有一頭白短髮和一張曬成古銅色的瘦削臉龐。另外三扇車門也開了,三個男人爬出車外,他們都穿著休閒防水衣,一個戴了頂棒球帽,那人把一箱六瓶裝的啤酒放在野餐桌上,拿出四瓶,扭開瓶蓋,然後把瓶蓋放進風衣口袋。


從他們點頭、微笑和說話的方式來看,這些人彼此之間似乎很熟,她心想。但因為身後湍急河流的響聲,她聽不到他們說些什麼。戴棒球帽的男人給每個人一瓶啤酒,然後自己大大喝了一口。他們並沒在桌旁坐下(大概是太濕了吧?她想)而是站成一排。


安妮感到威廉透過塑膠袋扯著自己臂膀,她轉頭去看。威廉對著他們剛才走來的那條小徑打手勢,表示他想走。她對他點點頭表示再等一下,然後又轉頭去看營地。偷看那幾個男人給她一種興奮感,男人讓她既好奇又厭惡,也許是因為她媽媽吸引了一大堆之故。


接下來發生的事,不是嚇人二字足以形容。


那個駕駛像是準備要回車上那樣,繞著這群男人走了一圈,然後突然轉身,戳著一個捲髮男人的胸口,惡狠狠地說了幾句話。捲髮男人顯然很驚訝,踉踉蹌蹌地退了幾呎,而這彷彿是個信號似的,棒球帽男人和一個深膚色的高大男人同時退後,肩並肩地站到那個駕駛身旁,氣勢洶洶地對著捲髮男人。捲髮男人把啤酒瓶拋到一邊,攤開雙手,做出無辜的姿態。


「安妮……」威廉哀求著。


她看到深膚色男人從背後掏出一柄手槍,對著捲髮男人,然後碰—碰—碰地開了三槍。捲髮男人搖搖晃晃地退後,在火坑上絆了一下,跌進泥濘裡。


安妮屏住呼吸,一顆心似乎要竄上喉嚨讓她哽住。她感到手臂上一陣大痛,一時間還以為是被流彈射中了,但她往下瞄了一眼,原來是威廉雙手緊抓著她。他也看到營地上那一幕了,不像電視或電影裡演的—震耳欲聾地碰一聲,受害者一槍斃命往後倒,大量鮮血從衣服上湧出—而是像一串爆竹發出碰—碰—碰的三響。她不敢相信剛才發生的事,不敢相信這並非惡作劇、開玩笑或她的幻想。


「安妮,我們走啦!」威廉低喊,於是她開始盲目地往河的方向退。


來到水邊時,她轉過頭看,發現已經找不到那條小徑,前面也無路可走了。


「不,」她對威廉喊著。「不是這條路,我們回小徑上去!」


他驚慌地轉向她,雙眼圓睜,臉上血色全無。安妮抓起他的手,帶他踩過樹叢走回小徑。抵達小徑時,她回頭望向營地,那三個男人都站在捲髮男人上方,對著他的屍體開槍。


碰—碰—碰—碰—碰。


突然間,彷彿安妮的凝視吸引了那個駕駛似地,他抬起了頭。他們目光相接,安妮感到彷彿有道冰冷的電流竄過全身,燃燒著她的手指、腳趾,使她雙腳一時之間被凍在地上。


威廉大喊:「他在看我們!」


 




(未完待續……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旭日之丘〉贈書活動頁面:


http://momoge.blogspot.com/2009/01/09.html


首先,回顧一下去年參加毛毛牙贈書心得活動的預告:


http://tw.myblog.yahoo.com/x9179996/article?mid=2033&prev=2039&next=2028&l=f&fid=54


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帶給我的感動:


http://tw.myblog.yahoo.com/x9179996/article?mid=2607&prev=2610&l=f&fid=54


而今年,是我的第二次,依然要深深感激毛毛牙的再次熱情舉辦,沒想到居然讓我搶到心儀已久的〈刺蝟的優雅〉,博客來的書籍介紹如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5911


這本可是2008年最熱賣的書籍之一,連北市圖的預約都好幾百人,實在讓人滿心期待啦!


現以身為「嗜讀族」一員為誓,我保證會在書本入手之後天內貼出讀書心得!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3936


蒙曼說唐:亂世紅顏
 
作者:蒙曼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9日


民國75年4月14日,中視由於〈一代女皇〉造成全國轟動,延續此熱潮,趁勝推出〈一代公主〉,潘迎紫分飾兩角,既演垂老仍頗具威嚴的則天女皇,又演伶俐可人的太平公主。當時由金佩姍詮釋的主題曲歌詞最後一段是這樣的:


自古多少巾幗事/世間風評總不一/晴天夢斷人未歸/翩翩傲骨迎風霜


而在西元2000年,中國製播了同樣以太平公主為主角的電視劇〈大明宮詞〉,由歸亞蕾、陳紅主演。全劇堆砌華美台詞,精緻的運鏡和場景,讓我們再次感受到唐朝奇女子的魅力。劇中甚至安排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這對姑侄有曖昧關係,正是同樣一段歷史,從不同角度看,則有不同面貌。


本書延續前作〈蒙曼說唐:武則天〉,由著名歷史學者蒙曼在央視〈百家講壇〉的演講集結,藉由太平公主的生與死,描繪約半世紀自武則天年老體衰之後,君不君、臣不臣的紛亂年代,皇帝不停更迭,政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當中最大的特色就在由於武媚娘君臨天下的成功,激發許多宮廷女性的權力慾,紛紛起而效尤,可惜大多只落得東施效顰之譏,還賠上了身家性命。


原應雜亂無章的歷史,透過蒙曼教授平易近人的筆鋒,頓時將亂世中各方人馬的微妙心境,描述的精采萬分,史實說來竟比小說還來得動人。全書以太平公主為主角,兼論韋皇后、安樂公主以及上官婉兒,這四位紅顏受武后啟蒙,不惜以身家性命為賭注,渴求在男權至上的政治遊戲放手一搏,獲致最後勝利,希冀成為最大贏家。


不只在人物的刻畫上引人入勝,對一場政變、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成敗分析,都能精準的爬梳出易懂的脈絡,並舉出文獻加以佐證,不致流於稗官野史般天馬行空,甚至還把文言文的史書段落,用流暢的譯筆,讓你我讀來全不費工夫。閱讀作者的作品,是人生一大樂事,徹底使「讀史」這件苦差事,搖身一變成輕鬆的娛樂和休閒,卻又不失「知興替」的知性功用。


以巨觀的角度來看,〈蒙曼說唐:亂世紅顏〉填補了兩段大唐盛世間的黑暗時期,引領我們知悉歷史的巨輪是如何從武后專權過渡到玄宗的「開元之治」;以微觀的角度來看,不啻將這段「紅妝時代」曾散發出的一瞬微弱光芒,做了讓人低迴不已的紀錄。


迥異於武則天的沉潛和遠大目光,太平等紅顏女將,不論是貴為皇后、公主或是才女,無一不是依附在掌權者的無能上,一旦遭遇有才幹的男性,即使想要硬拼為兩敗俱傷,命運也從來不是站在她們那邊。然而歷史的諷刺或許也就在於此,許多年後脫穎而出的李隆基,開創了和太宗「貞觀之治」遙相呼應的治世,卻也敗在寵愛禍水楊玉環手上。


其實,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整部史書是勝者的軌跡,書中列舉的四位紅顏,都是失敗的那方。比如韋皇后便被安上和女兒一起謀害親夫的罪名,而四位也都有不守婦道、淫亂朝廷的傳聞,無庸置疑都屬於「惡女」一族。作者則運用頗具邏輯的說理,加上史書的記載,做了若干平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規範,她們都曾努力和不爭氣的男人們一較長短,若換做今時今日,或許還能博得「女強人」的美名,然而大男人主義至上的中國,是不容許任何一絲女權的伸張,動輒便用妖魔化的抹黑手法,將其打入歷史的黑洞中,永世不得超生。


在那個朝代對女性的要求就是傳宗接代,生兒育女,務必將三從四德的規訓牢記在心,奉為圭臬;實際上,她們要的就僅是一段讓人安心的幸福罷了。既然老公兒子情人不足依靠,就只好自己爭取,國家的利益遠比不上一己之私,路越走越窄,終致走火入魔、不可自拔。一如〈大明宮詞〉中末段,太平和李隆基操演的皮影戲,改編自〈陌上桑〉的對白:


你的錯誤就是美若天仙


於是,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紅顏們,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她們的美麗,她們對愛的追尋,只不過在追求愛的路上迷失,再也出不來了。


延伸閱讀:


1.一代公主(內有當年關於該劇的剪報):


http://www.cvdream.com/tvstar/story/19860414.htm


2.大明宮詞:


http://cpatch.org/kiiali/ess/daludianshi/index-15.htm


3.蒙曼說唐:武則天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7365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年紀已經50歲,在職場上的陞遷無望,不要碰到中年失業就該偷笑了,全公司的人都當你是個累贅,每年都在問你退休禮物要準備什麼;一天辛苦工作回到家,黃臉婆也不會幫你放洗澡水,問你吃飽沒,只會冷冷伸出手跟你要這個月薪水;邁入青春期的兒子女兒當你是個隱形人,只有當要零用錢的時候才會想到你。翻開你的銀行存款簿,扣除房貸車貸孩子的學費老婆的名牌包每月必繳水電費瓦斯費油資,剩下的幾塊錢才是專屬於你的,也許是午休時的一根菸,也許是跟損友的一杯酒。


一份穩定的工作、有家有老婆有子女,幾乎身為一個男人生命中,該有的你都有了,但是夜深人靜時,一邊聽著身旁如雷般老婆的打呼聲,一邊回顧你這一生,你總覺得好像還少了些什麼,是身材美妙的情人?是買屋子金銀財寶?很抱歉以你日漸衰老的體力,大概是無福消受了,更悲慘的是,歲月早已在你的全身上下都刻下了「中年人」的印記,望著鏡子的自己,手中拿著慘不忍睹的體檢報告,你不禁嘆了一聲:「難道我的人生就這樣了嗎?唉,算了。」你最想要的,是青春,已經振翅一去不回了。


那麼當你看到這本由年紀和你差不多的日本作家所寫的處女作(上村佑,1956年生),一定會非常熟悉。看到書中主角須賀啟一為了追求轟轟烈烈的愛情,哪怕對方是美麗清純、足以當自己女兒的高中女生,哪怕是會被誤認為是怪叔叔,哪怕拋妻棄子,也要勇往直前,奮不顧身,感覺就像在看一本純愛小說,感覺就跟那位幾十年前曾經年輕的自己一樣心是沸騰的,沒錯,是誰說歐吉桑不能談一場純純的戀愛,是誰說歐吉桑連愛的勇氣都沒有,雖然半百的男人,很難有俊俏的臉龐,健壯的身材,雖然行動是笨拙的,情卻是真的,如假包換。


啟一是個再平凡不過的中年人,口頭禪就是「唉,算了」,直到有天在通勤的電車遇到「命中注定」的高中女生,激起他平息已久的熱情,甚至可以說是他的「初戀」。不過就跟所有的愛情故事一樣,沒有險阻的戀情是平淡無味的,疑似該位女生的部落格,出現「來找我!殺了我!」的聳動字眼,竟真的引來各方如狼似虎的邪惡勢力,希冀將少女撕成碎片!於是,歐吉桑就跟尼特族少年「大和」與相識多年的流氓損友「村岡」,試圖將暗戀的對象從魔掌中解救出來!


全書情節緊湊,詼諧幽默,尤其將須賀追求高中女生所使出的種種妙招,描述的令人拍案叫絕,外加噴出好幾碗飯(切記不可在吃飯時閱讀!),讀完之後,你大概會去蒐集外國雜誌(圖片少的那種,比如TIME),但是絕對會記得先去問幾句簡單對話,以避免出包;你別忘了還有純白橡皮擦,在關鍵時刻有著絕佳的用途。總之,你真是太佩服須賀了,不是因為他製造了這麼多笑果,活化你的細胞,讓你多活好幾小時,而是他真正克服了年齡的差距,誠實面對自己的感情,在說長不長的人生,遇到值得他這樣做的人,並且付出實際的行動,儘管對方不一定領情啦。


一個人要活得有力量,通常是有什麼讓他願意去追求的事物,可能是一段深刻的感情,是功成名就的地位,是溫馨的家庭生活,是悠閒的假日時光,不管是什麼,只要是你想要去爭取的,就請別客氣,跟年紀無關,跟貧富無關,只跟決心有關。或許就是少女喚醒了啟一的決心,才會一併讓老婆勝子再次見識曾經的心動。本書雖是作者的第一本著作,卻一舉拿下「第二屆日本愛情小說大賞」(第一屆得獎作是原田舞葉的〈等待幸福〉),這當中讓讀者感動的「愛情」反而不是須賀和少女,而是勝子對丈夫的愛,不只鍥而不捨想將啟一找回,尤其是在大雨的夜晚,放手讓啟一追尋真愛的她縱聲大哭的那幕,不啻也深深觸動了許久視陪伴多年妻子為糟糠的老公們呢?


一本好小說不必太厚,依然可以達到感動人的效果,本書是最好的例證。推薦給即將是歐吉桑或已經是歐吉桑的男人們,本書會讓你重新思索人生,停下腳步回想什麼才是此時此刻真正值得讓你奮不顧身的,更會讓你轉身注視已經擁有的一切,你的妻子你的兒女,更加珍惜,然後更緊緊把握;當然也推薦給全天下所有的女人們,不管妳的另一半是否已是歐吉桑,透過本書妳會更靠近身旁的他一點,直到他內在的某個神祕不可測之處。


如果你的口頭禪跟啟一相同,常把「唉,算了」掛在嘴邊,也許是改變的時刻了。算了,只是一種妥協,讓你在不知不覺中錯過生命中的種種美好,搞不好讓你失去了成為「守護天使」的機會,守護你身邊已擁有或待追求的,最重要的一切。


現在的你,是誰的「守護天使」呢?


 


※本書即將由皇冠在2009.3出版,敬請期待!也非常感謝慧真小姐提供的試讀機會!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8837


最重要的工作書:巴菲特、威爾許盛讚的職場守則
 
The Unwritten Laws of Business
 
作者:金恩、史卡昆
譯者:齊立文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30日


目前絕大部分的職前或在職訓練早已跳脫出早期專業績效至上的窠臼,採用更全人化取向的策略,加入職場倫理、人格特質與人際溝通的考量,避免組織內部不必要的摩擦和猜疑,提升運作效率,不論是縱向領導管理,或是橫向聯繫合作,都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效能,在激烈的市場上取得致勝先機。


本書雖薄,卻言簡意賅的提出64則給社會新鮮人、管理者的金科玉律,儘管大多是老調重彈,然而鮮少有人真正放在心上、確實遵循。透過系統性的整理和說明,不管年資深淺,職位高低,或公司培訓、內部會議,甚且個人進修,都是非常可貴且有效的工作聖經。沒有龐雜繁複的瑣碎說理,沒有在各商業書籍被反覆提過多次的個案故事,單純的呈現在實務上真正需要具備的工作態度和知能,便足以點醒身處職場的我們,許多未曾注意到的盲點,更加確立未來前進的方向。


【摘要】


※第一部分:職場新人需要立刻學會的事


1.關於工作


‧剛開始被分派的工作,無論看似何其卑微瑣碎,你都要盡力完成。


‧展現出把工作完成的執行力(積極進取、機智或靈巧、堅持到底)。


‧在執行專案時,不要被動地等待任何人─供應商、業務員、同事、上司─履行他們的承諾;你要追著他們跑,而且要時時刻刻緊迫盯人。


‧要以書面形式確認你的指示和對方的工作承諾。


‧被公司派去出差時,無論是什麼形式的公差,都要做好準備、貫徹執行任務,並且在返回工作崗位後持續追蹤,直到完成為止。(規劃旅程→為待完成的工作做好規畫和準備→完成手邊的任務→進行適當的後續追蹤)


‧養成「讓我們一起去了解狀況!」的態度。(Let's go see!)


‧不要搖擺不定。


‧不要害羞,大聲說出來。要勇於表達意見,推銷自己的想法。


‧口頭或書面報告,力求簡潔清晰。


‧對於你所陳述內容的準確性,要非常小心謹慎。


2.關於你的上司


‧每一位主管都必須了解其執掌範圍的所有狀況。


‧你應該為上司做的優先事項之一,就是讓他或她全盤了解所有的重要進度。


‧不要忽視這個不變的真理:你的直屬上司就是你的「老闆」。


‧盡可能慎選你的上司。


‧上司想做的任何事情,你都要列為優先考量。


‧當主管要你做某件事時,就是期望你只做那件事。


‧不要太急於順從或接受主管的指示。


3.與同事和外部人士的關係


‧別在其他部門主管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干涉其部門的事務。


‧辦理所有事務時,要謹慎地「納入」每一個有權參與的人。


‧養成徵詢他人意見和建議的習慣。


‧在一家井然有序的公司裡,承諾、時程表和評估,都是必要且重要的手段。


‧對另一個部門的服務有所不滿時,要向最直接負責相關工作的那個人,表達你的怨言。


‧與顧客和公司以外的人士來往時,切記你是代表公司,在別人眼裡你負有全部責任和職權。


※第二部分:管理者需要做好的事


1.個人的行為和技巧


‧每一位主管都必須了解其執掌範圍的所有狀況。(再次強調!)


‧不要事必躬親。


‧專心於工作時,優先考量最重要的事。


‧養成習慣,將事情簡化到一目了然。


‧遇到緊急狀況時,不要太過急躁,要理性務實。


‧會議的規模不應太大,也不該太小。


‧養成決策明快俐落的習慣。


‧在宣布重大決策或政策之前,不要忽略了適當「準備」的價值。


2.管理專案


‧學習專案管理的技巧和方法,然後應用到管理上。


‧在產品生產之前,提早規畫後續的發展工作,以便按表操課,避免事到臨頭再匆促追趕。


‧當心「打安全牌」的誘惑。


‧當專業的進展差不多告一段落了,就要心甘情願地「凍結」專業。


‧經常評估專案,確保其實際的效益,與資金、時間與人力資源的成本一致。


‧對於進行中的專案,務必要求和提出定期的進度報告;專案完成後,也要呈交結案報告。


3.論組織架構


‧確保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已經被指派明確的職位和職責。


‧確保每個人在執行工作和完成職責時,都能擁有所需的職權。


‧確保所有的活動和個人,都是由某個擅長於相關主題的人所督導。


4.所有主管該為員工做的


‧在評估績效時,千萬不要錯估了部屬的表現。


‧對於員工的要求應該清楚無疑。


‧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要力求員工的個人和專業利益。


‧當員工在別處獲得更好的機會時,不要太過自私地不放人走。


‧如果能夠避免的話,最好不要略過或藐視你的部屬。


‧你應該讓員工適度地取得充分的資訊。


‧不要在其他人面前批評某個部屬,尤其是在他或她自己的部屬面前。


‧對於職員正在做的事務,要展現出興趣。


‧每當部屬在工作上有好表現時,千萬不要錯失任何讚美或獎勵的機會。


‧永遠要為你的團隊和團隊成員,負起完全的責任。


‧盡你所能地確保部屬得到所有他們有權領取的薪資。


‧盡你所能地保護員工及其家人的個人利益。


※第三部分:經常被忽略的專業能力與品格


1.品格和性格方面的守則


‧能與各式各樣人相處的能力,是最珍貴的人格特質之一。(學會欣賞每一個人的優點,而非挑剔他人的缺點/不要因為受到些微的挑釁,就失去耐心和惱怒/因為真誠的意見分歧而引發爭論之後,千萬不要心懷怨恨/養成體貼他人感覺和利益的習慣/不要太過專注於自己的私利/養成一有機會就協助他人的習慣/格外留意,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要公正無私/不要對自己太嚴苛,或是太嚴肅看待工作/多費一點心思,真誠地與人打招呼/如果你對於別人的動機有所懷疑,請先假設他們是無辜的,尤其是當你能夠這麼做的時候)


‧不要太過和善。


‧將個人誠信視為你最重要的資產之一。


‧千萬不要低估專業職責和個人責任的範圍。


‧讓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指引你和公司的行動。


2.關於職場上的行為


‧留意你的個人儀表對於其他人所造成的影響,還有反過來對你自己的影響。


‧避免在工作場合裡說出不雅言詞。


‧了解什麼會造成騷擾和歧視─種族、族群、性別、宗教─而且絕不縱容自己、同事、部屬和公司出現騷擾和歧視情事,是你責無旁貸之事。


‧當心你透過書面文件做出的承諾,並且留意誰會閱讀該文件。


‧謹防將雇主的資源拿來做為私用。輕微一點可能是引人猜疑,嚴重的話就是竊盜行為。


3.關於職業生涯和個人發展


‧保持你和員工的就業力。


‧分析你自己和你的職員:做你最擅長的事,而你也將會是最快樂的人。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2374


好愛情,壞愛情
 
作者:橘子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9日


當我們一旦陷入愛情,總會滿腦子想著她,希望永遠在一起,不要分離,彼此都認定對方是命中注定的相遇,無論是一見鍾情或是日久生情,在相愛的當下,都能勇往直前,希冀共同建立美好的未來,因為她是你等待已久的那道光,有了她,你的未來才算完整,才有了清楚的輪廓。就算日後終歸要分開,也能帶著深深的祝福,告別曾經有過的甜蜜時光。或許這可稱得上是「好愛情」。


相反的,在錯誤的時刻墮入情網,無論是相遇太早、相見恨晚,或是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即使你知道這輩子走到此刻,便是為了成全兩人相遇,終究只能按耐住內心無法抑制的悸動,眼睜睜看著美好的緣分逝去。如果你執意追求,就算能夠在一起,卻也要歷經波折,渾身是傷,還不一定保證永遠恩愛如常。或許這可稱得上是「壞愛情」,至少也該是「辛苦的愛情」。


本書原名〈小妹〉,是橘子舊作重新出版,歸於〈幸福純愛系〉。主角共包含一對兄妹(徐昱誠和小妹)和一對姐妹(舒寧和舒婷),以愛情線來說,主要是講述昱誠腳踏兩條船,同時愛上了舒家姐妹;以親情線來說,則延續橘子一貫溫馨生動的描寫,用兩對相處模式迥異的手足,呈現出不同的家庭面貌。


對很多男生來說,就跟昱誠一樣,害怕給女生承諾,很輕易付出愛,卻不輕易說愛,只是在情海四處飄浮的遊子,總在尋覓合適的港灣,久久靠不了岸。於是僅能奢求哪一天,他如同斷了線的風箏,飄累了,遊倦了,暫時降落在一顆溫暖的心上,讓他有安全感,讓他說服自己,這就是愛,這就是所謂的「好愛情」,就像他和舒寧的重逢,可以讓他不知不覺戒了菸,心甘情願的想要定下來。


可惜的是,愛是難以用意志力完全掌控、飄忽不定的,他遇到了舒婷,和姐姐完全分屬不同類型的美女,外表脆弱,需要保護,對愛情有著憧憬,卻從未有交往經驗,實際上卻有著堅強的個性,只要決定了就不再回頭。愛情易放難收,偏偏讓他同時對兩個人都付出了愛,承受了來自兩個人的愛。


愛和喜歡的差別,在於程度,更在於承諾與否。當昱誠愛上舒寧和舒婷,又怎樣保證這兩份愛擁有相同的分量,保有不渝的承諾?他愛舒寧,許諾能夠一起白頭到老,不再使她受傷害,然而他愛舒婷,希望能和她在一起,劈腿的下場就是狠狠傷害了兩顆心,連帶讓自己得內傷。彼此傷害的,絕對不是好愛情。


愛到極致,總想擁有對方,掌控對方的所有,因此需要承諾,來穩定因愛產生的慾求,增進兩人世界的安全感。於是當男生說「我愛妳」,也就代表著他不再對其他女人產生行動和衝動,即使有也要懂得放在心裡不說出來,因為他要保護妳,顧慮妳的感受,滿足妳的需要,讓妳知道妳在他心中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簡單來說,他愛妳,所以他不會再去愛別人。


所以大部分的男生都有自知之明,不輕易說愛。舒寧說「永遠需要追求新鮮的愛情,這就是男人的原罪」,舒婷說「男人的原罪是溫柔」,都對,也都不對。因為男人的溫柔,不忍心拒絕,不忍心看到心愛女人的淚水,卻又無法克制對愛的追求,結果只能搖擺不定,左右為難。男人的原罪應該是「缺乏安全感」,渴望超過可以負荷的愛,又不願意被愛拘限住,但這世上的愛情是容不下任何一粒沙,更遑論一顆變質的心。所以這世上的男人大部分可分兩類:一類是心「暫時」靠岸的,另一類是還在尋找港灣的。


愛情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有存在與否的問題。愛上了,就好好把握相愛的每分每秒;不愛了,就要捨得收回,真正懂愛的男人,是不會讓女人流淚的。只是懂愛的男人實在不多就是了。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4445&


最高權力:西塞羅執政之路
 
Imperium
 
作者:羅伯特.哈里斯
原文作者:Robert Harris
譯者:蘇瑩文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16日


孟子(西元前372-289年)曾替自己能言善道,舌戰群儒的行徑,做出強而有力的辯解:「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而在將近兩百年後的羅馬共和末期,也出現了一位以雄辯聞名的思想家、修辭學家、演說家、政治家,他就是西塞羅(西元前106-43年)。


本書是西塞羅三部曲的第一部,聚焦於從西元前79年,原先不擅言詞,更遑論群眾魅力的西塞羅,揚帆出國拜師學藝,返國後逐漸嶄露頭角,終至西元前64年,當選為執政官為止的前半生。擅長歷史書寫的羅伯特‧哈里斯藉由長於速記的機要秘書提洛之口,描繪出白手起家的政客,依靠雄辯術贏得萬眾擁戴,在沒落的貴族與崛起的軍閥間的夾縫中,掌握先機,一路上過關斬將,在險惡的政壇合縱連橫,認清政治不堪的本質,視政治為邁向成功的踏板,拋卻無謂的理想,以權力為第一優先。


與孟子不同,西塞羅是為了個人名利而辯,凡是有利於邁向執政官之路的結盟、辯護,說黑為白也在所不惜。作者很明顯試圖透過西塞羅宦海浮沉的經歷,揭示政治醜惡的真面目,亦即無論再怎樣倡議人民福祉,奢言公平正義,無一不是政客操弄權勢的工具,若全然相信美麗的謊言,虛矯的形象包裝,只會讓自己屈身成盲從、易被鼓動的群眾之一。


儘管全書借古諷今的斧鑿處處可見,卻絲毫不妨礙閱讀,進入凱撒巨大身影籠罩高盧、羅馬前的紛擾政局,一方面歸功於哈里斯駕輕就熟、信手拈來的考據功力,生動將古羅馬風情以及人性傾扎的浮世繪呈現在書頁上,另一方面西塞羅遺留下來的書信、法律論述、著作中,難掩的過人機智,一下子縮短了二千多年的時空差距,西塞羅口沫橫飛、叱吒法庭的景象歷歷在目,撥擾著我們的思緒與心神。


在這15年中,西塞羅徹底成為權力的禁臠,「其實政治是一門職業」,而非志業。在提洛與夥伴面前,從不掩飾對權力的渴望,為了使後世得以評論自己的優勝劣敗,唯有先奮力取得權勢,取得留名史冊的不墜地位。有人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然而在萬人之上的虛榮感,似乎總強過人心腐化的警訊,於是不管是哪個時代,都有野心家前仆後繼,泯滅良心,蠱惑百姓,以換取「最高權力」。


從當時背景來看,西塞羅會有這種想法也是必然,尤其是對於自己人生充滿期待,決心闖出一片天的人來說。元老院優勢不再,龐培、克拉蘇群雄並起,掌控絕大多數資源的貴族作威作福,維持著表面的民主,賄選威嚇充斥,在在都在暗中促使人民的力量集結,只要擁抱群眾,也就算是乘上了潮流,占領先機於不敗之地。於是立下輝煌戰功的將軍們,便試圖扭轉權力平衡,帶領羅馬步向獨裁,而西塞羅則如同走在驚險的鋼索上,希冀在勾心鬥角的競技場中,用無人能及的辯才,殺出一條血路,哪怕是背著支持者,進行無恥的交易,也是必要之惡。


當你我掩卷沉思,不僅敬佩西塞羅由權力慾驅策的毅力,「將一個人推上頂端的,不是天才,而是不屈不撓的毅力」,為了看盡權力高峰上的風景,他只能在爭權奪利的道路,無怨無悔的走下去,即使這是一條不到最後結局,難以論斷成敗的不歸路;而更讓我們唏噓不已的,便是政客操弄民意的技巧,和選民明辨是非,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數千年的演化裡仍不見任何改進,反而有往下無止盡墜落的趨向。


蘇東坡對三國人物曾寫下不朽的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們都知道短暫的榮華富貴,轉眼成空,不過能看破權力所構築的蛛網者,幾稀?歷經千辛萬苦,一償執政官宿願的西塞羅,又將掀起怎樣的一片腥風血雨?隨著腐敗的政局,再也承受不了凱撒耀眼的鋒芒,又將如何驚醒西塞羅的南柯一夢?權力,總是在不斷爭奪中越顯誘人;故事,總是在不斷敘說中越顯悲壯。而西塞羅的故事,正要開始。期待第二部續集出版。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0682


征服世界是可能的嗎?
 
Seikai Seifuku Wa Kanou Ka
 
作者:岡田斗司夫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8日


本書是自稱「宅王之王」的中年歐吉桑(1958年生,中文版封底的作者介紹誤植為1985,立刻讓他年輕好幾十歲)岡田斗司夫,根據動漫畫、特攝片、電影、歷史所撰述關於「征服世界」的論文,內容包羅萬象,旁徵博引眾多引起不同世代宅男們美好回憶的作品,帶領你我試著將征服世界當作是一項人生課題、未竟事務,先釐清目的,分析自己的個性,提供具體的步驟方式,連當世界都臣服於我們之後,要怎樣享受、持盈保泰,一概皆為我們設想周全了。如果你是認真的把「征服世界」作為「我的志願」,不甘讓「惡魔黨」、邪惡外星人專美於前,相信本書將會是非常理想的入門書。


岡田斗司夫歸納出征服世界的四大目的:「消滅人類」、「想要金錢」、「因為老是被人管,所以現在開始由我來管人」、「推廣邪惡」,同時分析具備「征服世界」野心的統治者類型:


A、想用「正確」的價值觀來掌控一切的類型。


B、責任感強烈,勤勉成性,使命必達的類型。


C、超自戀,超愛奢華享受的類型。


D、避人耳目,沉迷於邪惡魅力的類型。


更提出了征服世界的五大步驟:設定目的、確保人才、調度資金和投資設備、作戰計畫及武裝、管理及肅清部下,並引導我們思索征服世界之後,該做些什麼以延續統治成果:邊賞夜景邊喝酒、塑造銅像、變更教科書內容、建立統治階級,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三千後宮佳麗,以透過堅強的生產力,從中物色理想的繼承人。


然而,身為「視覺系」的讀者很容易落入台灣出版社「奸巧」的陷阱,誤認為這是本討論日本動漫畫的宅男聖經,或是以日本動漫為名,行惡搞之實。畢竟漫畫式的中文封面、圖表整理,以及前半部所提及的所有喚起曾有過的人物、作品名稱,是每一位曾經或此時此刻,將燦爛的人生時光,投擲在浩瀚、一望無際的由「假面騎士」、「七龍珠」、「北斗之拳」所構築成的動漫之海,熟悉悟空的家族系譜比暗戀女生的生日來得更熱衷的同好們難以抗拒的。只不過當你看完全書,必會赫然發現,作者早已超越了世俗一般對宅男的刻板印象,賦予此一族群深刻且優質的內涵,從日文原版嚴肅、宛如學術書籍的封面可見一斑。


岡田司斗夫在最後一章「征服世界是可能的嗎?」則終於露出真面目,說出寫作的意旨:既然那些奢言征服世界的人都是挺身和整個世界對抗的人,對於這個以網路、自由經濟、金錢萬能的唯利社會最大的反動,不就是用愛去擁抱彼此,「待人溫柔,對環境也溫柔,以建立良知和教養的世界為目標」嗎?所謂征服世界的邪惡,便是破壞當代的幸福感,顛覆現有因資本主義衍申出的貧富差距,讓每一個人都能獲得幸福的權利,不因資源掌握在少數特權階級手中而失去追求的勇氣。


也因此在作者心中,征服世界就是和「現狀的價值觀和秩序的基準」進行對抗,更是個人主義定義的再次重寫。我們所要消滅的是陳腐的自由經濟營造出虛偽表象,從「獨善其身」昇華成「兼善天下」。乍看之下,彷彿又落入了傳統儒家思想窠臼,拐個彎敘說從小到大老掉牙的訓誡,不過若從作者之前的言行來看,卻一點都不突兀。


岡田斗司夫以研究御宅族(otaku)文化聞名,是屬於老一代的御宅族,亦即透過社群、投身ACG產業,主導文化走向,迥異於現今以蒐集萌系公仔為滿足、內向封閉內在的新御宅族。他是製作動畫EVA(新世紀福音戰士)的Gainax創辦人,曾任東大、麻省理工學院講師,更在2007年將自己減肥成功的經驗出書〈別為多出來的體重抓狂〉(方智出版),並在2008年提出「御宅族已死」論,企圖喚醒死去的御宅魂。


本書便是作者意志的另一種延伸。舊時代御宅族曾經堅持的理念,如同征服世界的野望,逐漸飄零在失去目標的新世代,望眼盡是盲目舉著「御宅族」大旗,自溺於封閉的社交生活,與世隔絕,鑽營於賺更多錢,買更多動漫公仔,被動接收外在給予的視覺刺激,且在媒體誤解的推波助瀾下,似乎只要足不出戶的動漫迷,都算是「御宅族」。


作者經由本書大聲疾呼:要當個「御宅族」跟「征服世界」一樣,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確立目標,搞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為何,釐清身為御宅族的初衷,而不是把「御宅族」當最終目標,無疑是畫地自限,汙衊了原先高尚的理念:我們是要反抗這世界的不公不義,而不是甘願成為這世界醜惡規則的幫兇!如此一來,御宅族可以不用死了,征服世界也就成為可能了。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勇氣不一定可以遇到真愛,然而缺乏勇氣,只會讓你在愛的路上坎坷前進,傷痕累累。


莎蘭德的勇氣無人能比,出於從小缺乏愛,於是只好用勇氣武裝自己,衝撞周圍環境,展現優秀的工作能力,而過多的勇氣卻讓旁人難以了解她溫柔善感的心房,使得她遠離了愛。


從未學會溝通技巧的她,對他人築起了高高的圍籬而不自知。她還是渴望愛,然而在她內心小小的城堡裡,看不清楚愛的模樣,結果只是到處碰壁,對愛失望。


在我們身邊依然有很多類似莎蘭德這樣的女性,或許她在辦公室中表現的像女強人,令人難以親近,假如你多嘗試與她接觸,不吝付出關愛與情感,終能消融矗立四周的冷漠高牆,發現那位純真無邪的小女孩。


在愛的路上,有勇氣是件好事,可是許多人在一起並肩前行,所凝聚成的勇氣是加倍的,足以打破任何藩籬。相信隨著〈千禧年三部曲〉劇情的推演,莎蘭德終能不再寂寞,感受到被愛包圍的美好!


 


※〈龍紋身的女孩〉官方網站:


http://www.booklife.com.tw/millennium.asp


※〈龍紋身的女孩〉心得:


http://tw.myblog.yahoo.com/x9179996/article?mid=4607&prev=4608&next=4605&l=f&fid=54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66383


美麗的孩子
 
作者:石田衣良/著
出版社:台灣角川書店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31日


東野圭吾曾經分別以犯罪被害人與加害人家屬的角度,創作兩本動人的推理小說:〈徬徨之刃〉和〈信〉,前者用直接到令人難以忍受的筆調,描寫被害人悽慘的遭遇,以及加害者極大的惡;後者則以犯人家屬的視角,彰顯在日本社會中,所承受的龐大壓力。至於石田衣良這本青春推理小說,乍看之下跟〈信〉的主軸很像,同樣是從加害者手足的觀點來敘事,然而待整本讀完之後,才會發現作者要說的不只於此。


本書分別從地方記者山崎和酷愛植物、個性耿直的哥哥幹生的視點,呈現一起青少年殘忍殺害小三女童的社會事件,與其伴隨而來的效應,探究前因後果。


作者用山崎追查報導的經過,一方面以第三者的客觀描述,呈現嗜血的媒體天羅地網般、近似騷擾的無情壓力,和警方封鎖消息,只求抓到兇手,卻缺乏探究事件背後原因的毅力;另一方面則帶領讀者反思,在青少年犯罪中,到底誰才是受害者。是被殘忍殺害的無辜死者?是欠缺是非判斷力犯下滔天大罪,卻只能在剩餘人生中贖罪的犯人?是受犯人牽連,遭到整個社會敵視、冷落的親友?還是為了一起犯罪事件,驚起波濤的社會?


幹生的弟弟和枝殺害女童,導致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之中,不只父母離婚,遠離原有居所,連曾和死者同學的妹妹瑞葉,也被放大檢視。單純的他卻坦然接受這一切,總想為弟弟做些什麼,於是他和同學長澤、晴喜,不顧校內隱藏的黑暗勢力,共同追查和枝犯案背後的原因。


儘管在本書第一章就已揭露兇手的身分,然而隨著幹生鍥而不捨的蒐集資料,仿造植物分類的方法,抽絲剝繭的拼湊出「黑夜王子」的真面目,真正將操控弟弟犯罪的傀儡師松浦揪出來。


父親是警察署長的松浦為了滿足控制欲,任憑黑暗的另一種不堪面貌,宰制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發揮自己身為好學生的優勢,唆使指導部一起欺負被標誌為特殊分子的學生,眼睜睜看著廣明自殺,襲擊晴喜,將長澤穿女裝的照片公告周知,掩滅與事件有關的證據,甚至舉全校之力排擠幹生,在期末考時播放關於和枝的新聞畫面。


本書讓人感到溫暖的關鍵之處在於,作者並不僅僅將可惡的行徑描繪出來,而是透過幹生的包容,標示較為正向的面對態度。幹生一點也不憎恨害弟弟犯罪的黑夜王子,不僅還想好言好語,企圖拯救陷於深淵、無法自拔的松浦,甚至不惜同歸於盡。


人本就必須依循不同環境而有不同面貌,如果在轉換的過程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甚而被黑暗勢力吞噬,便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有效防制犯罪的不二法門,或許就是讓人可以在不妨礙他人自由的前提下,自在展現不同的自我,讓與生俱來的各項才能性向,得以充分發揮吧!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3700


惡搞研習營
 
Haunted
 
作者:恰克.帕拉尼克
原文作者:Chuck Palahniuk
譯者:景翔
出版社:小異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24日


本書原書名「Haunted」,是指鬼魂出沒的、鬼怪作祟的,一如這群各自背負不同人生、風格迥異故事的「異人」們,困守在陰暗的集中營,假想死去的陰魂不散,憧憬歷劫過後,搖身一變為「藝人」的成名滋味。他們是各自永難忘懷的鬼魂,從出生到此刻即揮之不去、緊緊糾纏,是一敗塗地人生的替死鬼,是邁向理想生活的絆腳石,一則莫名的招募啟事,將這18+1的命運組合齊聚一堂,發揮人性中最陰暗的不堪,只求在千錘百鍊之後,蛻變成萬眾矚目的浴火鳳凰。


在一位垂死老人魏提爾的邀集下,這18個人必須放下一切(其實,若細讀他們的人生故事,一切也所剩無幾了),在三個月內創作出不朽作品。原應是正向光明的文藝營,原可拋開外界追緝,經過寫作的洗禮,迎接名利雙收的人生。沒想到等待他們的,只有虛假的日光,乾燥乏味的冷凍食品,完全隔絕的密閉空間,還有各自匪夷所思的沉重過去。


本書就以研習營發生的荒謬劇為主軸,交雜23則短篇、21首詩。除了魏提爾和助手克拉克太太之外,主角名字都是根據他們的故事、經歷作為命名規則。比如「聖無腸」真正沒有腸子,因為他的大腸在一次驚險自慰經驗中喪失了;又像「毀謗伯爵」是只求成名,惡意抹黑甚至殺害採訪對象的沒品記者;「殺手大廚」則不惜剷除所有污衊他廚藝的美食評論家;「遊民夫人」是追求獨特享受、假扮遊民的貴婦。


光是學員們光怪陸離的詭異履歷,就已讓讀者頭昏目眩,而在研習營中真實上演的生吞活剝更讓人難以下嚥。為了增加被囚禁的悲劇性,他們早就不把完成作品當一回事,滿腦子只想找代罪羔羊,只擔任這場研習的最後倖存者,他們瘋狂自殘、殘殺,企圖吐盡最冷血偏執的黑絲,將自己和他人交織成最引世人注意的焦點,鮮血、屍體和鬼魂成為這齣戲劇的必備元素,入戲甚深的演員才能喚回觀眾的目光。既是演員,也是觀眾,他們編排出誇張離奇又殘酷的情節,每一個人都想要當主角,都想要別人當犧牲者,用血肉做紙筆,寫下變態沉淪的詩篇。


作者藉由令人作嘔的文字,引導讀者思索人生的荒謬性。我們為何存在,難道不也跟這18個人一樣,是毫無緣由的、找不出道理的。周遭的人們無不費盡心力,試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最大的價值,好似就必須在這有限的生命裡,交出一些成績,以求得旁人欽羨的目光。本書則大大顛覆了如此積極正向的人生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過是另一種自殘,課業、職場上的競爭,不啻是另一種殺戮,就連愛情就跟「聖無腸」和「大自然」兩人的戀愛一般虛假,只不過是另一種配合演出、應觀眾要求。


所謂人生及其種種,只是從人邁向鬼魂的過渡,隨著死亡之日一天天逼近,我們就越來越不像個人,當我們越是去追求人生的意義,便會殘酷的發現,人生其實沒什麼意義可言。對於這無可挽救的種種,人們開始產生妄想〈報廢〉之後的世界,也許死亡只不過是一種移民形式,真正的天堂就隱藏在遙不可及的金星。


本書之所以讓人不適,除卻大膽血腥外加噁心的描述外,則是透過這19個令人不齒的人物,顯現出人類的真實樣貌。曾幾何時,我們也像聖無腸他們一樣,一昧逃避存在的荒謬性,忘卻原先存在的目的,就是不想認命的在有限人生中,交出一篇作品罷了。於是,我們選擇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硬是陷入悲情的想像,在虛無中抱著彼此取暖,對於逃出困境什麼也不做,甚至自溺於此,不可自拔。


面對龐大無比的荒謬,你我總得做些什麼,至少別在出口已經為你開啟時,還執著的將大門關閉吧。我想,這或許就是帕拉尼克在這場研習營裡,所要開示我們這些錄影機外的觀眾最大的寓意。



x91799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